《還我本來面目:如何接納自我和欣賞生命》

《還我本來面目:如何接納自我和欣賞生命》

《還我本來面目》揭示的宇宙真相,將引領您回返條靈性之路。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我們必須先體會到:我們現在所認定的「我」,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我」。我們其實比可見的形體要大很多。如何將意識從肉體次元拓展到能量體次元、意念體次元,並觸及自性本體次元,人從投胎入人體、到呱呱落地,到年紀稍長學習做父母親心中的好孩子,到入學努力做好學生,到脫離父母進入社會學習做好公民,人的一生可以說就是社會化的過程。為了能適應社會環境,應付生活不斷遭受的挑戰和威脅,我們不停地調整自己,我們的本性也不斷地被扭曲,漸漸的,在這個扭曲本性的社會化過程中,形成了另一個「我」。現在我們認知的「我」,事實上是經過了一個遺忘的過程所形成的另一個我,和最初來到這世界上的我,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自我療愈」就是重新尋回自性本體的過程。首先要了解的是:人不只是單一肉體的存在,人是一個多層次元的互動系統,人的多重能量存有包括了——肉體、能量體、意念體和自性本體四個次元。以這樣的眼光為基礎,來看我們人類身體功能的運作,才可能再進一步往下談療愈,因為療愈不是只發生於肉體的層次,療愈必須是在多層能量次元體系才能發生。在了解人類四個層次的次元之後,我們就能明白,發生疾病的原因,以及如何治療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我們了解到自己不是一個尋找靈體的肉身,而是一個存在於肉身的靈體之後,我們會對於以往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痛苦經歷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幫助讀者清楚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的目的和責任。

作者簡介

賽安慈博士(AnthonySainz),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社工研究所教授,他身世傳奇,是全美極少數沒有受過正規教育而獲得博士學位的大學教授。在美國首創並研發“靈性與療愈學”。吳至青,博士知名美籍華裔療愈師,紐約大學語言病理學博士。賽安慈博士和吳至青博士十年間為數以千計的人實施療愈,包括國際範圍內的多位名人。

媒體評論

我這做電影的累業厚重,想跳出色相界談何容易!深深敬服他們二人對性靈及存在本體的究竟追求。——李安它也闡釋了我們童年時候的遭遇是如何形成我們今日的創傷和痛苦,進而教導我們如何去因應和面對。——張德芬有機會接受老友至青及安慈的療愈幫助,受到很多的慰藉與啟發。我這做電影的累業厚重,想跳出色相界談何容易!深深敬服他們二人對性靈及存在本體的究竟追求,更高興他們把這些可愛可貴的經驗及智慧,分析整理出來嘉惠眾生。——國際知名導演李安讀完這本書,你能對自己的性格做一番全面的了解和接納。這是一本療愈人心的書,它也闡釋了我們童年時候的遭遇是如何形成我們今日的創傷和痛苦,進而教導我們如何去因應和面對。——身心靈作家張德芬這是一本需要慢讀、細讀、一讀再讀的書。如果用一種重新認識自己的心境讀,你的人生可能從此不一樣。——台灣《商業周刊》發行人金惟純

目錄

推薦序1找到自己,還我面目推薦序2我的療愈奇緣推薦序3信任自己在的能耐推薦序4在生命大戲中,從演員到導演前言1療愈這回事——我的探索歷程前言2療愈就是找回自我的過程第一章療愈——先從物理學出發第二章我是誰——人的四次元第三章忘了我是誰第一節創傷是福分第二節低層自我第三節形象自我第四節防禦第五節面具自我第六節高層自我第四章我變成了誰——五種人格結構第一節分裂型人格第二節口腔型人格第三節忍吞型人格第四節控制型人格第五節刻板型人格第五章氣輪第六章如何療愈自己?第七章高次元的自我療愈

前言

2009年初,我回台灣過春節,有人大力推薦我看《還我本來面目》這本書。基於愛讀書的習慣,我立刻就去購買了這本書。回京後仔細閱讀,果然一個“好”字。自從接觸靈性的世界以後,我一直在探討物理學和靈性的關係,希望能看到兩者之間的相關性,而至青和安慈老師的著作,是我見過把這兩者之間的關係解釋得最清楚的,可以讓我們很容易就明白“心物融合”的境界。但是這本書的功能不僅於此,它還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作為一個“人”,我們究竟可以用什麼樣不同的方式來剖析自己。兩位老師的立論,不但符合科學的標準,許多經驗更是他們親身體會而來的。讀完這本書,你不但能夠更了解自己,對自己的本來面目有更多的理解,同時也能對自己的性格做一番全面的了解和接納。這份了解是來自勇於面對自己的創傷,願意與自己的負面情緒共處而來的。這是一本療愈人心的書,因為它也闡釋了我們童年時候的遭遇是如何形成我們今日的創傷和痛苦,進而教導我們如何去因應和面對。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立刻與安慈老師聯絡,問他們是否有興趣來內地教學,他們欣然同意。所以,兩位老師現在每年固定來內地分享他們的療愈方法和經驗,造福了不少人。

精彩書摘

第一章療愈——先從物理學出發用“頂天立地”來形容人類的處境是最恰當不過了。人同時存在於兩種不同的世界,頭上頂著高層次的靈性世界,腳下踏著物質化的實體世界,人既有肉體也是靈體。乍聽之下靈與肉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觀念,但靈性和肉體並非毫不相干,因為物質即能量,有形無形皆是不斷振動的能量,兩者的分別在於振動頻率不同,因而產生不同意識或形式的不同物質。振動頻率高的成為無形的物質,如人的思想、感覺和意識;振動頻率低的成為有形物質,如看得到的桌子、椅子、人體等等。關於物質即能量(energy,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氣”或是物理學上的“振動”),源自古埃及和希臘的“秘傳哲理”談到宇宙七個原理的“振動原理”(principleofvibration)就明白指出:“沒有任何東西是靜止的,一切都在動,一切都在振動。”而東方聖賢如佛陀,也在2600年前指出,宇宙問的所有事物,都是由振動組成。近代的科學也印證了能量和物質問的關係,最有名的就是愛因斯坦的E=Me2(E是能量,m是質量,c是光速)。然而,由於人類受限於感官所能觸及的三維空間及線性的時間觀念,誤把實體的、有邊界的物質,與連續的、波動的能量場視為兩種不同的東西,前者以牛頓的古典動力學(classicaldynamics)為代表,而後者以馬克斯威爾(JamesC.Maxwell)的古典電動力學(classicalelectrodynamics)為代表,兩者成為19世紀末古典物理學達到巔峰的兩大支柱。可是,當科學家再往最微細的次原子領域探索,或向最廣闊的宇宙蒼穹深究時,卻發現在人類感官經驗所不及的境地,物質與能量的本質其實是合而為一的。20世紀初的量子力學及相對論,也徹底顛覆了古典物理機械式的時空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