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灣村

木棉灣村

木棉灣村,深惠路邊,布吉的心臟位置,卻非常容易被路人忽略,優越的地理條件沒有轉化成實際的繁華,在鄰居南嶺村以及大芬村的光芒映襯下,尤其如此。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南嶺村,兩任總書記到訪題詞,一年總收入2.3億元,大芬村,占全球商品油畫市場60%份額,而木棉灣村,一年的集體經濟收入剛過千萬,不到南嶺的零頭。論及特色,布吉街道辦的宣傳部長任曉峰,一時間也難以找到合適的描述。任曉峰說:“我的印象里,木棉灣就是個普通的城中村,外來人口多,靠出租物業過活。”

305人的山地小村

木棉灣本地村民主要姓曾,目前有305人,村里土生土長的老師曾文達說,他們是山東曾子的後代。祖先從山東遷移到山西,再到梅州五華地區,明末清初最終落在了今天的木棉灣。“族譜記載,當時的木棉灣被群山環繞,好像一個聚寶盆,曾氏廷潘公決定落戶在此。”曾文達說,早幾年,村頭還有廷潘公的祖先墓地,墓碑上記載清雍正十一年重修,也就是說木棉灣村可以確定的歷史至少有300年。

曾氏定居木棉灣開枝散葉,一直到解放前,都住得很分散,一戶人口一個山頭,各顧各地土裡刨食,趕上祭祀過年大夥才湊在祠堂里。逃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深圳農村形成潮流。當時一個農民勞動的日收入為0.70—1.20元人民幣,而香港農民勞動日收入是60-70港元,兩者差距懸殊到100倍。村長曾慶輝回憶,全村60多戶人家,家家都有人逃,15歲以上的青壯年幾乎都跑了,逃出去在香港掙了錢,再寄回來養家、蓋房子。

歷史發展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給深圳帶來了機遇,當特區建設像一列啟程列車,沿著既定軌道向前奔跑,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時,關外的農村卻還是炊煙裊裊的自然村落。曾文達記得,那個時候方圓4平方公里的木棉灣和大芬都在起伏的山坳里,村落里沒有幾家工廠和多少外來打工、創業的人,仍然以種田為生,一年下來的年平均收入也只有200多元。

南嶺的成功是一個激勵,當南嶺的老書記張偉基在鼓搗合作辦廠、引入港商,天下聞名的時候,木棉灣人也在行動,只是看著簡單,做起來卻不那么容易,木棉灣村集體經濟辦的電子廠、家具廠等實業大多凋零,木棉灣股份公司董事長曾慶輝1988年在深圳大學畢業,滿懷創業雄心的他看到了深圳城市化發展過程中飲用水的商機,回家和老村長一合計,從上海高薪聘請來兩個工程師,建設起深圳比較早的飲用純淨水廠,“就是今天的怡景。”曾慶輝說,當時村里人不如現在包容性強,兩個外來的技術人員拿著高薪,而且一手掌握機器採購等大權,工程師中飽私囊的風言風語就傳了出來,村委會最終解僱了兩人,而離開了技術人員,水廠也辦不下去,賣給了私人老闆。如今怡景已是廣東知名的食品飲料供應商。

10萬人的移民大村

2002年,27歲的湖南人李天翔帶著兩萬元來到深圳打拚,他想租房開個小餐館,可在羅湖福田一打聽,那點本錢開店根本是痴心妄想,老鄉介紹他到了木棉灣———與羅湖一關之隔,距離關內鬧市區僅4公里、香港新界8公里。大量關內的打工族選擇了木棉灣、南門墩這樣的社區作為初到深圳的跳板,木棉灣說是一個村,可實際居住的流動人口已經超過李天翔老家的縣城,李天翔當即拍板在木棉灣開了家湘味快餐店。7年過去了,人走了一批又來了一批,李天翔餐館周邊的房價翻了5倍,可他的一份回鍋肉快餐只從4元漲到了5元。他說,便宜的不僅僅是做飲食的,還有村里眾多的製衣商店,過去十幾年間已經自發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個體服裝制售業,均是家庭式的小作坊,除了生產和經營低檔次的服裝,另外的就是貼牌生產,一件“耐克”T恤7年前賣15元,如今只要10元。

對於任何一個闖蕩深圳的人來說,最艱難的往往是最初的日子。木棉灣就像一條舢板,雖沒有發展成大船卻接納幫助了這些新移民。今天的木棉灣流動人口已經超過10萬,走進社區,聽到的都是五湖四海的方言,曾慶輝指著村里商店、服裝店、快餐店,告訴記者,老闆們都是新移民。

選擇安逸還是挑戰

在歷史發展的關鍵節點上,木棉灣缺的就是張偉基、張育彪這樣有決斷魄力的領導。南嶺村早期有效地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大芬村商品油畫定位很準,相比之下,木棉灣人落在了後頭,在深惠路北側的一大塊土地被徵用成了今天的布吉街道辦,社區北面的一塊地又被發展商購買開發成布吉可園,“原先社區管轄4平方公里,現在實際上只有2.7平方公里。”

木棉灣村黨支部書記曾建文說,由於社區完全依賴於物業租賃經濟,去年碰上金融危機後村經濟逐漸陷入全面困局。20多家工廠空了一半,房租價格大幅跳水,村民們自建的出租房空置率也很高,曾文達家裡一幢五層樓,月租金只有以前的一半,曾慶輝指著村口的大排檔說:“2007年之前去晚了都找不到座位,現在人少了,已經有老闆搬遷離開這裡。”木棉灣人目前又面臨一個困局,每年萬元分紅加上房租,吃喝溫飽尚可,但是看不到燦爛的明天。是維持過去20多年的閒適,還是從總結經驗教訓,在下一個10年迎頭趕上鄰居南嶺和大芬?曾慶輝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

放低身段給大芬做配套

祖先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木棉灣的曾氏子孫也正在這么做,“我們第一條經驗是缺少人才,所以在教育方面決定加大投入,現在本村村民子女考上大學,都由村集體給予教育基金,即使是專科技術院校也包含在內,在社區內現有木棉灣國小和木棉灣實驗國小兩所學校,木棉灣國小2003年被評為省一級學校,是整個布吉教學質量最好的學校。”

工廠大部分外遷走了,倉庫租金又低,曾慶輝的第二個想法就是向第三產業轉移,改造成商業將是木棉灣的發展方向。如今木棉灣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西北有布吉街道辦,正北是布吉可園,東北有大芬,東部是南嶺,西南挨著龍崗第一家五星級酒店百合酒店,更重要的是捷運三號線木棉灣站就在家門口。這兩年發展的實踐也證明了曾慶輝判斷的準確性:“廠房租10塊錢一個平方米,商業我要租20到30塊錢一個平方米,社區這幾年流動人口越來越多,消費力也越來越強,背後靠著80萬人居住的可園,大芬村裡的很多畫室也將倉庫和宿舍安排在木棉灣,第三產業有很大空間。”甚至大芬的畫家嫌大芬房租太高,情願跨條馬路,把家安在木棉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