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腐朽

木材腐朽就是木材細胞壁被真菌分解時所引起的木材糟爛和解體的現象,能分解木材細胞壁的真菌為木材腐朽菌。凡是有樹木生長、木材存放和使用的地方,如森林中的活立木、枯立木、倒木、伐區的伐根、貯木場的原木、礦柱、枕木、橋樑、板方材及許多建築用材等,幾乎都有木材腐朽菌的發生。

正文

維管植物木質部被真菌分解引起的糟爛現象。包括活立木腐朽和枯立木、倒木、原木、方材、板材以及各種木製品的腐朽等。連年持續性發展時比偶發性或間歇性發生所造成的損失更大。
活立木腐朽 基本上是寄生性病害。主要發生在成、過熟林分,除使材質下降外,還引起生長量降低,甚至導致林木死亡。在成、過熟天然林資源豐富的國家,其所致損失往往超過其他林木病害的總和。
引起活立木腐朽的真菌主要屬於擔子菌中的多孔菌和傘菌。它們都有大型擔子果,最大的直徑可達1米以上。著生在朽材上或活立木腐朽枝幹的表面,呈片狀、木節狀、半球狀、傘狀等多樣形態。致病菌從斷枝樁、火燒傷、機械傷、動物傷等傷口侵入,可單獨導致腐朽,但在自然條件下一般有其他非致腐菌類參加。在活立木的傷口附近首先出現變色反應,木質部由於創傷的刺激而發生色素、膠質物、單寧、醌類物質和填充體的積累現象,使顏色變深,質地變硬。變色的木質部對致腐真菌具有較強抗性,但易為非致腐菌類所感染,而後變得易為致腐真菌所定殖。
不同的致腐真菌能分泌不同的水解酶如纖維素酶、甘露聚糖酶、木聚糖酶、木素酶等,因而導致不同的腐朽類型。有的木腐菌以分解木質部的纖維素為主,而遺留下大量的木質素,使腐朽材呈褐色,形成易於粉碎的、多少呈塊狀的褐色腐朽;有的木腐菌則以分解木質素為主,主要留下纖維素,腐朽材變得鬆軟而呈淺色,形成白色腐朽。按腐朽木材表面顯示的特徵,白腐還可進一步分為蜂窩狀、絲片狀、雜斑狀、海綿狀等類型,褐腐分為窩狀、絲片狀、雜斑狀和塊狀等類型。活立木腐朽按其在樹木的橫向位置可分為邊材腐朽,心材腐朽和混和腐朽。邊材腐朽影響樹木生長,心材腐朽則主要損壞木材的利用價值。按縱向位置分乾基腐朽、中乾腐朽和梢頭腐朽。乾基腐朽主要有由蜜環菌 ( Armillariella mellea )引起的針、闊葉樹根腐朽 ,由多年異擔孔菌(Hetero basidion an-nosum)引起的松根白腐,由松杉暗孔菌 (Phaeolus sahweinitzii)引起的松乾基塊狀褐腐等。中乾腐朽常見的有由火木層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 引起的心材海綿白腐,多發生在楊樹柳樹榆樹等許多樹種的中幹部,以及由松木層孔菌(P.pini)引起的,松心材蜂窩狀白腐,由落葉松層孔菌 (Lari-cifomes officinalis)引起的落葉松心材塊狀褐腐等。梢頭腐朽常見的有由粗毛纖孔菌(Inonotushispidus)引起的闊葉樹梢頭腐朽等。
活立木腐朽株率和腐朽程度隨林木年齡而增加,林分的立地條件也影響腐朽的發生和發展。加強撫育管理,促進林木提早成材,是減少和防治林木腐朽最有效的方法,同時還應經常保持林內衛生,不斷清除病、蟲木,在病腐感染率較高的林分適當進行衛生伐(見森林撫育採伐),以及防止林火和各種機械創傷、蟲傷、凍傷等。
倒木、原木和木製品等的腐朽 廣泛發生於林地、貯木場、礦井和建築物中。參與這類腐朽的微生物遠比導致活立木腐朽的種類為多。許多不能侵染活立木的菌類,也能引起上述木材的腐朽。木蹄層孔菌松生擬層孔菌、彩絨革蓋菌(Coriolus versicola)、粗毛纖孔菌、離邊粘褶菌 (Gloeospollum saepiarium)和革襉菌(Lenites betulina)等是枯倒木和原木上最常見的致腐菌;而乾朽菌(Serpulalacrymans)則是破壞建築物中木質部分的主要真菌。這類木材腐朽的機制及類型與活立木基本相同。為減少腐朽帶來的損失,枯倒木應儘快運出林外歸楞。歸楞後保持乾燥或保持超飽和含水量都可防止致腐朽菌類的生長。對成材應及時乾燥和進行藥劑防腐處理(見木材防腐)。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