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門長江大橋

朝天門長江大橋

朝天門長江大橋(Chaotianmen Yangtze River Bridge)是中國重慶市境內連線江北區與南岸區的過江通道,位於長江水道之上,是重慶主城區向外輻射的東西向快速幹道。 朝天門長江大橋始稱王家沱長江大橋,後曾被命名為紅岩長江大橋,於2004年2月改為現名。 2004年12月,朝天門長江大橋動工興建。 2009年4月29日,大橋正式通車。 朝天門長江大橋西連江北區五里店,東接南岸區彈子石;線路全長1741米、主跨長552米;橋面上層為雙向6車道,設計速度60千米/小時;橋面下層為2條雙向軌道交通,並在兩側預留2個車道。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朝天門長江大橋始稱王家沱長江大橋。

1998年4月19日,時任葡萄牙總理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在重慶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期間,中、葡、澳三方簽定了合作建設、經營重慶長江王家沱大橋等橋樑的最後協定書。

2003年9月22日,重慶市政府第15次常務會議審議了《重慶王家沱長江大橋和華村嘉陵江大橋主橋橋型方案》,會議原則同意王家沱長江大橋採用中承式鋼桁架拱橋方案。

期間,重慶曾決定將規劃擬建的王家沱長江大橋命名為紅岩長江大橋。

2004年2月9日,重慶市政府常務會決定,將紅岩長江大橋更名為朝天門長江大橋。 同年12月29日,朝天門長江大橋正式動工興建。

2008年1月25日,大橋主拱實現合龍。

2009年4月29日下午5點,大橋正式通車。

2019年1月,大橋被中國建築業協會公布為“改革開放40年百項經典工程”。

朝天門長江大橋全景大圖 朝天門長江大橋全景大圖

橋樑位置

重慶朝天門長江大橋地處重慶市主城區中央商務區,位於嘉陵江與長江交匯口(朝天門)下游約2.4千米的長江王家沱河段,西接江北區五里店立交,東接南岸區渝黔高速公路黃桷灣立交。

大橋橋位所處江面河床寬570米,水深18米,洪水時最大表面流速為4.07米/秒,設計流量為88700米/秒。橋位區基岩主要為砂岩、泥岩、泥質砂岩、砂質泥岩,覆蓋層厚度較小。橋位區多年平均氣溫18.3℃,年平均降水量1082.6毫米。

建築設計

設計理念

大橋設計方案名為“城市之門”,從規劃之初就被定位為江上城市之門,突出景觀效果;穿過這扇城市之門,可觀渝中半島景象。大橋的兩個主墩被設計成解放碑的樣子,一剖兩半,分成四個柱子,托起大橋。橋墩上還設有觀景台,可觀賞朝天門兩江匯流和山城夜景。

大橋除橋墩外通體紅色,設計入水橋墩少,對江面景觀破壞小,而且把解放碑和朝天門這兩張城市名片也融為一體。船近重慶城,穿過由“解放碑”橋墩和大橋橋面構成的“城市之門”,繁華的渝中半島近在眼前。

結構特徵

朝天門長江大橋外觀 朝天門長江大橋外觀

朝天門長江大橋大橋包括主橋和南、北兩側引橋。全長1741米,其中主橋長932米,採用(190+552+190)米的中承式連續鋼桁系桿拱橋。北引橋長314米,南引橋長495米,均為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橋。

大橋為雙層橋面布置,上層橋面桁內為城市主幹道雙向6車道,寬26米,主桁外兩側各設寬2.5米的人行道,橋面全寬36.5米。下層橋面中間為雙線城市軌道交通,線間距4.2米,兩側為寬7米的車行道。

汽車設計速度60 km/h;橋位區20m高處百年一遇10min平均最大風速26.7m/s;船舶撞擊荷載:順橋向為1100k N,橫橋向1400kN;地震基本烈度為6度,結構物按7度設防;通航淨高18m,通航淨寬不小於242.1m。

技術標準
道路等級城市主幹道
設計速度主橋:60千米/小時
荷載標準公路-Ⅰ級 8車道;軌道交通荷載採用B型車,最大軸重140千牛/平方米;人群荷載3.5千牛/平方米
停車試距主橋:40米;匝道:30米
道路縱坡主橋最大6%,匝道最大7%
限界高度4.5米
抗震等級VI度;設防烈度:VII烈度
參考資料

建設成果

•技術創新

橋打破了國際慣例一座橋樑用一種鋼材的做法,而是採用組合式系桿,使用了強度不一的Q420、Q370和Q345QD三種鋼材,少用鋼1000餘噸。

朝天門長江大橋 朝天門長江大橋

1) 首次推出主跨552m的公軌兩用飛雁式多肋鋼桁架中承式拱橋,跨徑居世界同類橋樑跨徑之最。
2)主桁結構中間支點採用支座,使得大橋結構體系在外部為三跨連續梁受力體系。
3)重慶朝天門長江大橋採用雙層交通,軌道交通與汽車的通道上

下分離,互不干擾,為了保證軌道交通乘客過江時有較好的視覺感受和舒適性感,取消桁架斜腹桿。
4)研製成功並套用於朝天門長江大橋世界上最大噸位14500t的抗震支座。
5)整個大橋主桁構造除E15採用整體節點外,其餘均採用拼裝式節點,方便施工。
6)採用鋼結構系桿和預應力系桿相結合的方式,鋼結構系桿構造上同時作為鋼桁梁的一部分,其平面與主桁拱平面重合,系桿與主桁拱間的連線構造簡單,受力明確;
7) 本橋採用架梁吊機、斜拉扣掛技術,結合抬高梁體標高使主橋轉動的思路,實現先拱後梁零應力合龍模式,為世界首例,成橋線型易於保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