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行人

望行人是一首由邵謁作者在唐代創作的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登樓恐不高,及高君已遠(1)。
雲行郎即行,雲歸郎不返(2)。
嗟為樓上人,望望不相近(3)。
若作轍中泥,不放郎輪轉(4)。
白日下西山,望盡妾腸斷。

作品注釋

(1)登樓二句:“登樓時唯恐不高,可是及至登到高處時,您已去得很遠了。”兩句語淺而意深。登得愈高,望得愈遠,這是常理。寓意是當我還沒有爬的很高的時候,我期盼著自己能爬的更高一點,可是當我爬到高處時,一切已經變了。非常適合我們現在的社會。次句一接,便覺構想之妙。從“高”與“遠”的矛盾中表現出“望行人”的心情。
(2)雲行二句:兩句極寫遠望的神理。“郎即行”與“郎不返”,傷怨之情,溢於言表,而以“雲行”與“雲歸”為襯托,前為正襯,後為反襯,用意更深一層。
(3)嗟為二句:兩句平順,以承上轉下。
(4)若作二句:想像奇特,是與孟郊類似的至情至苦之語。邵謁有《苦別離》詩:“願為曲木枝,得作雙車輪。”有異曲同工之妙。

作品賞析

邵謁的五言古詩,好作苦語,以質樸的語言表達深刻的情思,這是與孟郊相似的。蘇軾《讀孟郊詩》:“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可用來評價邵謁。黃培芳香石詩話》評此詩說:“深於風旨。”

作者簡介

邵謁,約公元860年前後去世,字及生卒年不詳,廣東韶州翁源人。唐代“嶺南五才子”之一。
早年任縣吏,因得罪縣令被逐。於是截下髮髻掛在縣門上,發憤讀書。隱居離縣十餘里的一個湖邊,室外四面環水。工於詩,多次應舉,三十歲仍未考中。866年(鹹通七年)至京師,為國子生。當時溫庭筠為主試,憐憫他出身寒苦,於是將他的詩作發榜30首,廣為譽揚。後來赴官任職,不知所終。著有詩集一卷。《唐才子傳》有傳。
少為縣廳吏。有客倉猝至,令怒其不搘床迎待,逐去之。謁遂截髻掛縣門上,發憤讀書。隱居離縣十餘里之某湖,環室皆水。平居如里中未冠兒,鬅髺野服。遂工於詩。累應舉,年三十,猶未得第。鹹通七年,(公元866年)至京師,為國子生。時溫庭筠為主試,頗憫寒苦,乃榜謁詩30首,廣為譽揚。釋褐後赴官,不知所終。謁著有詩集一卷,《唐才子傳》傳於世。 晚唐時期,邵謁在翁源縣衙任小吏。一日,有客至,縣令指使其鋪床接待,邵謁不應,縣令怒而斥之,邵謁不服,奮然拔刀截其發懸於縣門,並發誓曰:“學苛不成有於發”,之後匆匆離去。邵後來到羅江水(即今翁江)河心小島上隱居攻讀,苦讀三年,學業大進,於唐鹹通七年(公元866年)赴長安入國子監,得詩人溫庭筠賞識併力舉,詩名大振,後登進士第。邵謁有詩32首選入《全唐詩》。溫庭筠稱其詩“識略精微,堪裨教化,聲詞激切,曲備風謠,標題命篇,時所難著”。明代進士黃佐贊邵謁曰:“五嶺以南,當開元盛時,以詩文鳴者,獨謁與曲江公(張九齡)巍然並存。”後來為何邵謁默默無聞?想必是其詩多抨擊時事,敢為被壓迫者鳴不平,故不得當政者的賞識。如邵謁詩《歲豐》曰:“皇天降豐年,本憂貧士食,貧士無糧疇,安能得稼穡。工傭輸富家,日落長太息。為供豪者糧,設盡匹夫力。天地莫施恩,施恩強者得。”另有《自嘆》、《寒女行》等篇,都反映了他的疾世的思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