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氣精義論

唐代高道司馬承禎所著《服氣精義論》是一部有特色的道教煉養著作,全書分為九篇,依次為《五牙論第一》、《服氣論第二》、《導引論第三》、《符水論第四》、《服藥論第五》、《慎忌論第六》、《五臟論第七》、《服氣療病論第八》、《病候論第九》。

介紹

《服氣精義論》 , 唐司馬承禎撰 。 一卷 。 分為五牙論 、 服氣論 、 導引論 、 符水論 、 服藥論 、 慎忌論 、 五臟論 、 服氣療病論 、 病候論九篇 。 記載 服真五牙法 、 太 清 行 氣 符 、 服六戊氣法 、 服三五七九氣法 、 養五臟五行氣法等靜功功法 ,在保持身體姿勢不動的情況下控制呼吸 , 吐故納新 , 以意念控制氣在體內的周行 。另外又主張動功 , 以導引致榮氣衛氣的和暢宣通 , 使氣在體內「升降有敘」 。 在服氣的同時還主張服藥 , 通過服氣服藥以療病 , 書中發展了陶弘景服氣療病的思想 , 使道教氣功療病法進一步完善 。 此外 ,還提出 了 有 關 服氣的種種「慎忌」 , 強調精神情緒的調節 , 這是其服氣論的「精義」所在 。 對宋元內丹家影 較大 。 入《正統道藏》洞神部方法類 , 《雲笈七籤》卷五七摘錄 。

評價

唐代高道司馬承禎所著《服氣精義論》是一部有特色的道教煉養著作,全書分為九篇,依次為《五牙論第一》、《服氣論第二》、《導引論第三》、《符水論第四》、《服藥論第五》、《慎忌論第六》、《五臟論第七》、《服氣療病論第八》、《病候論第九》。筆者以為,《服氣精義論》中蘊涵的豐富道教煉養思想,堪以其另一部著作《坐忘論》相媲美。但縱觀以往學術界對司馬承禎的研究,多集中於《坐忘論》和《天隱子》這兩部著作上,對司馬承禎在道教思想發展史上地位的評價也往往是從這兩部道書說開去。而對司馬承禎其他方面的著作則著墨較少,尤其是對《服氣精義論》中所蘊涵的豐富道教醫學養生思想未給予應有的重視和挖掘。本文從服氣養生觀、道教醫學疾病觀、養生宜忌觀、服氣療病觀等幾個方面對《服氣精義論》的道教醫學養生思想及其特色進行了剖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