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兒童孤獨症的新情報

da說:“大多數患有孤獨症的孩子會在他們一歲的時候表現出一些發育方面的問題。 最新研究表明,孤獨症患兒的大腦從早期就開始出現發育異常現象。 研究發現,那些患有重度孤獨症的孩子在嬰兒時期大腦的成長速度快得驚人。

有關這一神秘的兒童大腦紊亂病症有很多傳言很多。本文邀請了中美兩國在該領域的專家為你介紹有關孤獨症的最新發現。

我坐在幼稚園的小桌子旁,看著面前那個面目清秀的三歲小男孩抓著我的鋼筆,幾乎是不假思索地在紙上飛快地畫出一個立體的洗衣機,線條清晰,比例適當。畫完之後,這個叫“錚錚”(化名)的孩子毫不理會旁邊一群大人對他作品的讚嘆,又接著畫第二個、第三個……都是洗衣機,有一模一樣的逼真的摁鈕、機蓋、出水口和水管。

錚錚剛剛做完被稱為“21項大腦因子考察”的測試,結果初步判斷他為“輕度孤獨症”。

與此同時,大洋那一邊的美國媽媽南希-懷斯曼回憶了女兒被確診為孤獨症的過程。南希很早就有一種感覺,她女兒好像有點不對勁兒。薩拉半歲以前發育正常,但是從6個月起她不再咿呀地出聲,到了10個月的時候她變得沉默無聲。到了一歲半時,有人叫她的名字,她也不予理睬,而且她拒絕別人抱她、親她,甚至是觸摸她。“我覺得我在一天天地遠離我的孩子,” 南希傷心欲絕。薩拉20個月的時候連一個單詞也說不出來,甚至連線近於單詞的音都發不出,這時身為學校心理輔導員的外祖母懷疑薩拉可能是個聾啞兒。然而,檢查結果卻表明薩拉患有孤獨症。“診斷結果的確讓我肝腸寸斷,” 南希回憶說。“但是知道了癥結所在也讓我舒了一口氣。”

儘管孤獨症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但是許多患有這種神經紊亂症的孩子——通常見於三歲以前——都表現出語言障礙,與他人很難溝通,學習機能衰退以及無法與他人分享友愛等問題。自從孤獨症在1943年被確診之後,由於許多的患兒父母和愛心人士的不懈努力,公眾對這種病症的認識逐漸加深,近年來它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美國國會曾就這一問題舉行過聽證會。公共衛生機構花費了數百萬美元研究該項病症。不計其數的大學競相尋找它的病因及最理想的治療方案。

“目前還存在許多未解開的謎團,”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孤獨症研究專家Alice Kau坦陳。研究人員目前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以下就是其中的最新發現:

1、 患病幾率不斷上升。

據有關機構研究表明,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孤獨症的出現幾率高了近10倍。在美國,每千名兒童中有三人在不同程度上患有孤獨症。而在中國,據“中國孤獨症網”的報導,孤獨症患兒也在呈增加趨勢。例如廣東省婦幼保健院以前每月接診僅一二例,現在則增長至五六例。而且,男女患病的比例比較懸殊,約為6:1到9:1之間。

大多數專家把這種上升情況歸於診斷技術的提高,病例上報機制的完善以及父母對這種病症的認知程度增加。

孤獨症的定義在近十年里也有所延伸,它包括了交流及社交障礙在內的一系列症狀。專家指出,在十年以前,許多患有輕度孤獨症的孩子沒有被診斷出來。如今,醫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項目可用於參考。然而,孤獨症患病率上升的原因仍存在許多不明因素,研究人員正在調查從環境污染到病毒到食物過敏的各個環節以求尋找答案。

2、 患兒確診所需的時間縮短了。

孤獨症作為一種特殊的病症,並沒有實驗室或醫療測試方法來確診孤獨症。而且目前也沒有大家公認的診斷準則。醫生通常是通過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通過與同齡正常孩子進行比較來做出診斷。比如錚錚接受的這個“21項大腦因子考察”就是通過對孩子的動作頻率、指令行使能力、秩序感、專注程度、異常思維等等共21指標通過一定時間的觀察(通常觀察期要持續3-5天),與同齡兒童的正常指標相比較來進行診斷的。

與此同時,孤獨症專家更加善於通過一些早期症狀來確診,如孩子不再咿呀學語等。巴爾的摩一家研究機構的專家Rebecca Landa說:“大多數患有孤獨症的孩子會在他們一歲的時候表現出一些發育方面的問題。”目前醫生可以在孩子兩歲的時候做出可靠的判斷,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大腦仍在快速發育階段。專家指出,如果能夠在孩子的大腦相當不成熟的時候加以干預,就更容易幫助她改變行為。

3、 孤獨症是一種遺傳性障礙。

孤獨症一度被認為是妊娠不當導致,如今研究人員卻認為孤獨症的病因在於基因,而不是生理上的原因。如果一對夫妻有一個患有孤獨症的孩子,他們其他的孩子患有此症的幾率是5%-10%。如果這個孩子有雙胞胎手足的話,那另一個孩子患病的可能性是60%。重症孤獨症患者很少結婚生子,但研究人員往往發現,這些患者某位親戚出現輕度孤獨症的症狀。

密西根大學孤獨症及交流障礙研究中心主任Catherine Lord博士說:“孤獨症很可能是基因和環境雙重作用導致的。”目前與孤獨症有關的基因尚未得到確認,這方面的研究仍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之中。

4、 科學研究尚未發現疫苗與孤獨症之間有關聯。

當前普遍討論的另一種可能性是疫苗或許與不斷上升的孤獨症患病率有關。一些孩子在注射了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風疹(MMR)疫苗之後不久開始出現孤獨症症狀,因此他們的父母更加確信疫苗是罪魁禍首,但是研究人員經過反覆研究仍未找到說明二者之間有關聯的科學依據。

5、 大頭是一個警報器。

最新研究表明,孤獨症患兒的大腦從早期就開始出現發育異常現象。研究人員發現,大多數日後被確診為孤獨症的嬰兒剛出生時頭圍都較小,但是到了6至14個月時頭部——包括大腦——都大於正常尺寸。有些孩子的頭部在短短几個月內甚至增大了90%。研究發現,那些患有重度孤獨症的孩子在嬰兒時期大腦的成長速度快得驚人。

兒科醫生在給孩子進行例行體檢時通常不測量頭圍,所以父母最好主動要求兒科醫生進行此項檢查。如果孩子頭部的尺寸大於正常水平,父母也不要過於緊張,因為有些孩子就是大腦袋。專家明確指出,頭部尺寸快速增大並不是診斷孤獨症的標準,但是如果出現這種情況父母就需要密切注意孩子的行為舉止,看他的發育進程是否正常。

6、 早期治療至關重要。

儘管目前還沒有治療孤獨症的良方,但是悉心的治療能夠幫助孩子學習各種技能,以及從交流眼神、擁抱和進行交談這些與周圍環境交流的方式。而且孩子接受治療的時間越早就越有益。專家建議,孩子一旦被懷疑患有孤獨症就應該每周接受25小時的治療。由於孤獨症患兒的行為和能力特別不同於他人,因此最有效的方法應考慮通過遊戲幫助孩子健康發育,而不應該只注重於改變某些症狀。治療的方法有很多種,這完全取決於孩子——根據孩子的不同狀況,可以讓他上常規的學前班,或是在家長的陪同下做一些訓練,也可以由經過專業培訓的教師或專家直接進行治療。

由於早期介入治療,一些孩子已經取得了明顯的進步,有的甚至已經可以和正常孩子一起上幼稚園。最新研究表明,如今80%的孤獨症患兒到9歲的時候可與他人進行一些言語交流,而在20年前這一比例僅為50%。過去的研究顯示,大多數患兒的認知能力低於平均水平,但是近來研究表明,早期治療能夠把患兒的智商得分提高約20分。大多在剛學步的時候就開始接受治療的孩子通常可以上普通的幼稚園。

對孤獨症,你了解多少?

許多年輕父母喜歡安靜,不愛哭鬧,會自己玩,不依賴父母的嬰兒,認為這樣的孩子很好帶,省心。可是,為一般人所不知的是,這樣的嬰兒往往很容易患嬰兒孤獨症。它是一種腦功能障礙引起的嚴重的長期發展障礙的綜合徵

嬰兒孤獨症的主要表現有四個方面;

1、極度孤獨:從小對親人不產生依戀,當父母給他餵奶時,不表示迎接,當伸手要抱他時,沒有高興活躍的表情。對外界無好奇心,一旦會自己走路,就不停地自己隨心所欲地走,跑,不理會父母的召喚和斥責,隨年齡增長,症狀加重。

2、語言發育遲緩,2歲時仍不會說話,以後會說話了,語言也是刻板,貧乏的,常在使用代名詞時顛倒,即使到了成人,語言發育也較欠缺。

3、對事物的變化具有強烈的牴觸傾向;有一種保持同一狀態的欲望,堅持環境的擺放格式不能變化,如果別人去變動就會出現強烈的焦慮反映或大哭大鬧。

4、對某些無生命的東西,如玩具表現持續的依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