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起源

月球起源 俘獲說: 月球可能是在地球軌道附近運行的一個小行星,後來被地球所俘獲而成為地球的衛星。因為月球和地球的平均密度相差很大,而化學組成又十分不同,所以,它們可能是由太陽原始星雲中不同部位的不同物質形成的。另一方面,月球的平均密度卻與隕石、小行星十分接近。因此,很可能是小行星在圍繞太陽運行中,由於接近地球,地球的引力使它脫離原來的軌道而被地球所俘獲。有人認為,這個事件發生在35億年前,整個過程經歷5億年。在月球被地球俘獲後,月球由於受到地球的起潮力,噴發出大量岩漿,形成月海玄武岩。
分裂說:在太陽系形成的初期,地球和月球原是一個整體,那時地球還處於熔融狀態,自轉非常快,自轉周期只有4小時左右。因此,這時太陽對地球的潮汐作用的周期為 2小時。這個周期恰與地球自由擺動周期相等,從而產生共振,於是在赤道面上形成一串細長的膨脹體,終於分裂而形成月球。太平洋就是月球分裂出去時留下的遺蹟。根據計算,地月系統現有的角動量總和,即使再加上幾十億年的角動量損耗,也不足使地球和月球分裂。而且月球的位置又不在地球赤道面上。這些事實是分裂說很難加以解釋的。
同源說:地球和月球是由同一塊行星塵埃雲所形成。它們的平均密度和化學成分不同,是由於原始星雲中的金屬粒子在形成行星之前早已凝聚。地球在形成行星時,一開始便以鐵為主要成分,並以鐵作為核心。而月球則是在地球形成後,由殘餘在地球周圍的非金屬物質聚集而成。月球形成的這三種假說,都能或多或少地解釋月球的成分、密度、結構、軌道及其他基本事實。除分裂說一般認為難以成立外,俘獲說和同源說這兩種假說究竟哪一種更加合理,目前尚無定論。
核爆說: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月球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是如何進入地球軌道的,這些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科學家。目前,最普遍的一種理論是,當太陽系最初形成時一個天體與地球相撞,撞下了一塊巨型岩石並落入地球軌道從而圍繞地球公轉。最近,南非和荷蘭的兩位科學家又提出了一種新的理論和解釋。他們認為,月球並非是由於太空撞擊或太空爆炸所造成的,而是由於地球自身的一次核爆炸而從地球分離出去的。

滿月滿月

南非西開普大學科學家羅伯-德-梅耶爾和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科學家維姆-范-維斯特倫恩是根據一種核裂變理論提出這種最新觀點的,這種核裂變理論早在19世紀初就有科學家描述過。該理論認為,地球和月球都來自宇宙中同一滴鏇轉的熔岩,後來一部分分離出去形成了如今的月球。然而,除了撞擊原因以外,當時的科學家無法用其他理由來解釋形成月球的那一部分熔岩是如何分離出去的。
兩位科學家認為,形成月球的那部分熔岩是在地球的一次核爆炸中脫離出去的。在他們的最新研究論文--《月球起源的另一種假設》中,兩位科學家解釋說,如果月球是由於一次撞擊性的外部力量而從地球分離出去的話,那么它應該由撞擊天體和地球的某些物質組成。他們說,“太陽系進化的模型顯示,地球的化學組成和撞擊天體的化學組成不可能是同樣的。”
然而,近期探測到的月球標本顯示,月球在化學組成上幾乎與地球是相同的。這一發現表明,月球的分離過程沒有撞擊天體的介入。科學家們在研究論文中解釋說,“月球的化學組成與地球越相似,說明月球越有可能是直接形成於地球物質。”
因此,科學家們相信,造成月球直接從地球分離出去並進入軌道的能量是由地球地幔邊界的一種超臨界反應堆所產生。這種反應堆產生足夠的熱量使得地球上的矽酸鹽等物質被蒸發並噴射出去。美國《科技新時代》雜誌科學家克雷-迪洛維也支持兩位科學家的觀點。迪洛維認為,“根據他們的解釋,地心引力在地球的赤道平面附近的地表濃縮了大量的重金屬,如鈾和釷等。當這些重金屬積聚到足夠多,濃度足夠大,就會產生一種失控的核鏈式反應,這和核電站的某些原理有些相似。”
迪洛維解釋說,“通過這種方式,一種自然形成的地球核反應堆被推到了超臨界水平,然後就會爆炸。月球從地球分離出去後,被巨大的核爆炸力量推動進入公轉軌道。當然,這種理論很難檢驗。但是,我們確實知道地球核反應堆的存在,它所產生的遺留物就是我們如今開採的鈾礦。” 梅耶爾和維斯特倫恩認為,要想證明他們的理論,需要依靠未來的月球探測任務帶回月球更深內部的物質樣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