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熙行書題跋

《曾熙行書題跋》是現代時期曾熙的作品之一。

作品簡介

書於1926年,凡 10行,計112字,縱37厘米。

清末以降,在包世臣、康有為等人的極力鼓吹下,碑派書風成為書壇的主流。由於一些書家本身已具有深厚的帖學積累,遂成就了一批碑帖兼容的書家,曾熙就是其中不容忽略的一位。

於書法學習上,曾熙無疑是一位用功者,舉凡魏晉六朝碑版、漢代的摩崖石刻,無不心摹手追。他的書法特色正從這種廣泛的涉獵中得來。與他齊名的李瑞清稱其為“今之蔡中郎”,並進一步解釋說:“魏晉以來,能傳中郎之絕學者,惟髯公一人。”—代碑草大家沈曾植則稱其書“溝通南北,融合方圓”。而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稱其書曰:“由圓筆以下窮南碑,故其行楷各體皆逸,體峻者見骨氣,體逸者見性情,所謂陰陽剛柔各有其妙者見。“以上諸家的評述未免多有溢美之詞,然亦可窺其書藝水準之一斑。

曾熙此件行書題跋(為其逝世前4年所書,可謂人書俱老矣。此作運筆平實,不疾不徐,柔和溫婉,融入很多《張黑女》筆意,從頭至尾未有半點懈怠,顯現出其深厚的書學底蘊,無一絲當時常見的霸悍與做作之氣。

人物經歷

作為一位以鬻書為生的書家,在當時的特殊環境下,想在藝術上有太多的獨特創舉,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當時的大眾難以接受。所以曾熙的創作多以套用為主,以期迎合當時民眾的需求。那種為養家餬口所累的生活,使其在書法創作中缺少了一種大氣磅礴、橫掃千軍的氣概。曾熙當時的鬻書之地上海,乃是一派歌舞昇平、燈紅酒綠的大都市,清代的一些遺老顯貴多聚居於此,他們大多不喜險怪之書,故而曾熙的創作只能固守平正規整一路。同樣作為清末“遺民”的曾熙,其書法受應試的“館閣體”影響至深,無論如何雅化,都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程式化,從而使其書的內蘊、趣味稍有損殆,這在其楷書作品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此件行書題跋與其楷書相較,藝術水準當略勝一籌,一些字的草化處理,於整體的行氣上更顯通暢、連貫,一改其書用筆、結字、用’墨、章法的乾篇一律之弊,而是方圓結合、剛柔相濟、虛實相映、妙於變通,殊為難得!若嚴格說來,其詩文著述水平當較其書法要高。

作者介紹

曾熙(1861-1930),湖南衡陽人。字季子,又字嗣元,更字子緝,號俟園,晚年自號農髯。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進土,官兵部主事兼提學使及弼德院顧問,先後主講衡陽石鼓書院、漢壽龍池書院,任湖南教育會長。工詩文,擅書畫。書法自稱南宗,與李瑞清的北宗頡頏,世有“北李南曾”之說。1915年始於上海鬻字。其書得力於《夏承碑》、《華山碑》、《張黑女》等,以漢隸圓筆為本,下窮魏晉,溝通南帖北碑,融合方圓,遂成就寬博縱逸的風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