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飛龍塔

曼飛龍塔

曼飛龍塔位於雲南省景洪市大勐龍壩曼飛龍山上,是我國最大的磚石結構子母塔。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此塔系小乘佛教建築,磚石結構,為八角形金剛寶座塔。由大、小九塔組成,塔形呈葫蘆狀,塔身潔白,有各種精美的浮雕、塑飾和彩畫。此塔是我國傣族地區獨具風格的古建築,至今保存較好。

基本信息

簡介

(圖)曼飛龍塔曼飛龍塔

曼飛龍塔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大勐龍曼飛龍村後山上,因其所在地而得名,一稱飛龍白塔。 曼飛龍塔由九座白塔組成, 坐落在景洪瀾滄江對岸的曼閣佛寺,是一座建築風格特殊,造型輪廓風姿迷人的佛寺。該塔建於傣歷565年(1203年),傣語“塔糯莊龍”,意為大頭筍塔。直徑8.6米。主塔高16.29米,周圍由8個邊塔環繞聯成母子塔群。外觀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參差有致,塔群造型優美,風格別致。塔為磚石結構,建於傣歷565年(1204)。塔基為八角形須彌座,座上最外圈為8個佛龕,龕內供佛像,中圈為8座小塔,分列8角,環擁主塔。主塔居中,通高16.3米;小塔通高9.1米,均為實心。在正南向龕下的原生岩石上,有一人踝印跡,傳為釋迦牟尼的足跡,因而興建此塔。

地理位置與風景

(圖)曼飛龍塔曼飛龍塔

曼飛龍塔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景洪縣大勁籠的曼飛龍後山上,曼飛龍塔距景洪城約60公里,在景洪城的西南方向。

從曼飛龍寨邊跨過小河,便是200餘級石階,左邊是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右邊是蔥蔥鬱郁的橡膠樹林,塔群建在山頂,共9座,塔基呈多瓣形的梅花狀,周長42.6米。其中主塔高16.29米,四周環抱著8個小塔,分布8角,每座小塔高9.1米,塔身為多層葫蘆形。一座母塔,8座子塔,乍看起來很像是一叢剛勁挺拔的大竹,又像是拔地而起的粗壯竹筍,雄偉壯觀。每座小塔塔座里都有一個佛龕,佛龕里有一尊佛雕和一個佛像,佛龕上還有泥塑的鳳凰,凌空飛翔,門口是兩條泥塑的大龍。8個金色小塔頂上,每座掛有一具銅佛標,母塔尖上還有銅質的“天笛”,山風吹來發現叮叮噹噹的響聲。塔上各種各樣的彩繪、雕塑、秀麗優美。

建築結構

(圖)曼飛龍塔曼飛龍塔

曼飛龍塔由九座白塔組成, 坐落在景洪瀾滄江對岸的曼閣佛寺,是一座建築風格特殊,造型輪廓風姿迷人的佛寺。該塔建於傣歷565年(1203年),傣語“塔糯莊龍”,意為大頭筍塔。直徑8.6米。主塔高16.29米,周圍由8個邊塔環繞聯成母子塔群。外觀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參差有致,塔群造型優美,風格別致。 塔為磚石結構,建於傣歷565年(1204)。塔基為八角形須彌座,座上最外圈為8個佛龕,龕內供佛像,中圈為8座小塔,分列8角,環擁主塔。主塔居中,通高16.3米;小塔通高9.1米,均為實心。 在正南向龕下的原生岩石上,有一人踝印跡,傳為釋迦牟尼的足跡,因而興建此塔。

歷史與傳說

(圖)曼飛龍塔曼飛龍塔

該塔建於傣歷565年(1203年),傣語“塔糯莊龍”,意為大頭筍塔。這組群塔是由3個印度籍佛教徒設計、大勐龍頭人古巴南批等人主持建造的,近代曾兩次進行修復,現在已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佛塔正南向龕下的原生岩石上,有一人裸足印,被傳為釋迦牟尼腳跡。當地佛教傳說釋迦牟尼來到大勐龍那一年,孔雀飛滿了壩子,當時正在籌建這組群塔,但卻不知建在哪裡好,釋迦牟尼知道後,就用他的左腳在大青石上一踩,那裡就留下了一個深深的腳印,人們就在他的腳印邊建了這群塔。在腳印前還有眼泉井,傳說釋迦牟尼講經時,天氣很熱,講得口乾舌燥,打發7個小伙子下山到寨子裡挑水,一下把33口井都挑幹了,釋迦牟尼就大顯佛法,用他的禪仗在地上戳了一個3尺深的洞,這個洞就成了井泉,徐徐淌出水來,至今那裡還有一眼泉水井。因此,過去東南亞一帶佛教信徒們,來到曼飛龍群塔,總要向著那個填不滿的腳印里丟上幾個銀幣,每人還要帶一葫蘆泉水回去呢。

歷史地位

(圖)曼飛龍塔曼飛龍塔

這座獨具一格的古塔,表現了傣族人民在建築技術上的成就,同時,由於飛龍白塔具有緬甸佛塔的風格,所以還體現了中外建築技術和文化的交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