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慈法師

曼慈法師

俗家姓周,名邑,字樹民,出家後法名梵舟,字曼慈。他是湖南省湘潭縣人,清光緒三十四年(一九〇八年)出生。他家世業農,是一個貧寒的佃農家庭。本來一家人就生計維艱,衣食不周,不意在曼慈八歲的時候,天降橫禍,他父親為野外瘋狗咬傷,竟罹患了無藥可醫的狂犬病,因而喪命。一家人生計無著,翌年他的母親下堂求去,他的弟弟為其伯父所收養,曼慈做了拖油瓶到了別家。後來他伯父不忍心周家骨肉流落異姓,又接他回來,送他入私塾讀書。唯他伯父的家境也不寬裕,生活拮据,無力長期供養他讀書,他不得不再度輟學,以打柴放牛度日。

基本信息

簡介

人生經歷

曼慈法師(1908~1987年)俗名周邑,湖南省湘潭縣人,十三歲時到南嶽祝聖寺,禮妙境和尚為師而剃度出家,同年受具戒於正果和尚座下,曾任南嶽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湖南省人民代表、衡陽縣政協副主席、湖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在一九八七年的元月十一日,曼慈法師安詳示寂。世壽八十歲,僧臘六十七夏。

出家受戒

曼慈有一個堂伯父,早年在方上寺出家,法名德智。曼慈十二歲時,德智和尚知道了他不幸的遭遇,便要他到方上寺充當雜役,作務之餘,德智和尚教他認字讀書,學習經文。曼慈天資穎悟,刻苦向學,於經文有所領悟,而生起出家修行的念頭。十三歲時,由德智和尚的推薦,送他到南嶽祝聖寺,禮妙境和尚為師而剃度出家,同年受具戒於正果和尚座下,使他成為一個不足年齡的比丘(佛制,沙彌滿二十歲始可受具足戒,但早已成為具文)。同時在妙境和尚的安排下,命曼慈以覺明和尚為法師,繼承覺明的法為其法嗣。

一九二八年,靈濤、善因二位法師,把一九二無前創辦的南嶽僧伽學校(已停辦),遷移到祝聖寺,改名為“南嶽佛學講習所”,曼慈入所受學,在所三年畢業。繼而負笈北平(北京),考入廣濟寺弘慈佛學院深造。入學一學期後,廣濟寺修建七七華嚴道場,不意橫禍飛來,引發了一場大火,大雄寶殿、藏經樓、華嚴壇、大悲壇等重要殿堂全毀。所幸佛學院房舍猶存,學生仍照常上課。他在佛學院受學期間,刻苦向學,有系統的研習佛學經典,成績優異,頗受師長器重。

復寺弘法

普同塔 普同塔

一九七六年十月,文革結束。一九七八年底,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復宗教活動。一九七九年,曼慈被宗教部門的人員找回南嶽。這時他年已七十二歲,他嚴守佛制,再度出家,重新受戒,恢復了比丘身份。一九八一年,南嶽佛教協會恢復活動,他重任會長,並且再任中國佛教協會理事。在此期間,他還擔任湖南省人民代表、衡陽縣政協副主席、湖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他領導南嶽佛教協會,以惟正法師擔任秘書長,協助他推動工作。在文化大革命十年的浩劫期間,南嶽的寺院、佛像均遭到破壞,經典、法器多被沒收或銷毀。十年間有寺無僧的寺院,院牆倒塌,殿堂頹廢,院落中雜草叢生,一片荒蕪,可說是百廢待舉。而佛教協會初成立時,人財兩缺,也沒有任何檔案資料。面對如此困難的局面,曼慈和惟正兩位老和尚,不顧年事已高,跑北京,奔長沙,經過多次的努力,南嶽佛協取得了中央和省方的支持。以後數年,曼慈老和尚和南嶽的幾位老者寶曇、慈煢、大岳等法師,奔走求援,從海內外募集得大筆資金,修復了南嶽大廟、祝融殿、南台寺、鐵佛寺、藏經殿、大善寺等近四十處寺院,重塑了佛、菩薩金身,僧尼人數發展到近百人,使荒廢了十年的南嶽,逐漸恢復舊觀。此外,他還推動恢復早年的佛學講習所,以培養新一代的僧材。

曼慈法師所推動的最後一件工程,是重建祝聖寺後面的普同塔。一九八六年年底的某一天,曼慈法師在同參遠熾的陪同下,去祝聖寺後察看重建普同塔的工程情形。看過普同塔後的十餘日,在一九八七年的元月十一日,曼慈法師端坐在他自己臥室的藤圍椅上,左手按膝,右手垂於大腿之側,安詳示寂。世壽八十歲,僧臘六十七夏。

參訪

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曼慈在弘慈佛學院畢業,繼而赴江南行腳參訪,他到過上海、杭州、寧波等地,參訪諸大名剎,拜謁佛門長老。行腳年餘,回到湖南。南嶽有一所覺民高等國小,這是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年)間,上封寺住持素禪和尚所創辦的。曼慈回到南嶽,受聘為覺民國小教員兼任庶務主任,由於他教學認真,管理事務能力過人,未幾,改聘為訓育主任,後來接任了校長。在此同時,他還在南嶽佛學講習所兼任教師,講授《印度佛教史》。

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日寇侵華軍興。由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開始,日寇軍機屢屢轟炸南嶽,學生安全受到威脅,在曼慈的主持安排下,覺民國小先後五次搬遷,而弦歌不輟。曼慈辦學負責認真,他聘請僧俗教師,必學有專長。他經常查堂聽課,以考核教師教學的績效。但他為人公正,待人謙和,以此受到全校師生的敬重。

在日寇侵略的第三年,巨贊法師到了南嶽。那時是國共合作時代,巨贊在共產黨要人葉劍英的支持下,聯絡南嶽寺院的愛國法師,組織“南嶽佛道救難協會”、“南嶽佛教青年服務團”。南嶽佛道救難協會於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五月,在祝聖寺召開成立大會,選舉出上封寺寶生法師為會長,祝聖寺方丈空也、南台寺方丈悟真、大善寺知客有緣,三元宮住持劉光斗四人為副會長。會中分股辦事,由演文任訓練股長、巨贊任宣傳股長、明真任文書股長、靈濤為書記長,而曼慈擔則擔任庶務股長。

抗倭

曼慈熱心於參加抗倭活動,他們在祝聖寺開辦“戰時知識訓練班”,訓練青壯年僧侶以戰時知識,一個月畢業,由曼慈、明真等一般幹部,帶領著受過訓練的僧侶,在衡陽市區及農村集鎮,展開抗日宣傳。他們發動民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支援抗戰。曼慈還參加了南嶽佛教青年服務團,六月三十日,服務團赴長沙展開救亡活動,他們在作戰地區搶救受傷的平民,對難民也加以照應及安置。

民國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曼慈法師當選為中國佛教會湖南省衡陽支會理事,並由理事會推舉為理事長。繼而是年七月,中國佛教會湖南省分會。召開第一屆代表大會,曼慈出席,在大會上當選為省分會理事。

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日寇戰敗,無條件投降,繼之以四年國共內戰,此數年間曼慈法師仍駐錫南嶽。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曼慈法師一向是支持共產黨。一九五○年初,全國推行土地改革,減租退押。南嶽大善寺的一部分僧人抗拒減租退押,他們組織了一個“南嶽佛教生活改良協會”,並攻擊曼慈。曼慈法師乃另行組織“南嶽僧伽生產合作社”,帶領僧眾從事副業生產的活動。

曼慈法師參政

人民代表

一九五三年三月,曼慈法師被選為衡山縣人民代表;是年他結合佛道二教,組織“南嶽互相組”,曼慈擔任組長。一九五五年七月,他到北京出席中國佛教協會第二屆理事會議,被選為佛協理事。返回南嶽後,翌年把“南嶽互相組”擴大,改組為“佛道農業生產合作社”,他帶領著僧道社員,開闢荒地,種植茶樹果木,並開辦素食館、招待所,以增加收入,改善社員生活,以此來擺脫自古依靠地租的傳統。合作社各項事業所入,除了維持社員口糧外,多餘的用以維修寺院、道觀,及成立敬老院,安置老弱病殘的僧道社員。

榮膺佛協會長

一九五六年四月,南嶽組織佛教協會,在成立大會上,曼慈法師榮膺首屆會長,是年並當選為湖南省政協委員;五月,由班禪額爾德尼、卻吉堅贊任團長的中國佛教代表團,出訪印度、斯里蘭卡等國,曼慈也是訪問團的團員之一。回國後,在南嶽除推動佛道合作社的工作外,並致力於佛教史研究。一九五七年三月,在中國佛教協會的第二屆理事會上,他再度當選為理事。一九六○年,參加了以明真法師為首的《湖南省通志.宗教志》的編纂工作。

當選人大代表

一九六一年,國家指示∶“僧尼要以宗教生活為主,對經典、歷史有所研究,保護好寺廟文物,支持名山建設。”曼慈為了回響這項號召,他把佛道合作社生產大隊的土地交給國家,合作社則專從事寺廟的園林建設和茶園的開闢經營。是年十二月,曼慈法師因這些擁護政策、支持國家的行為,當選為湖南省的人大代表。

振興雲霧貢茶

曼慈法師為了振興南嶽早年馳名的“雲霧貢茶”,一九六三年秋天,他親自帶領著合作社的一批中青年社員,到一處三面高山環繞,石岩壁立的深山,在一處名毗盧洞的所在,洞的附近有一座古老的廣濟寺,他們在寺中安營紮寨,在終年雲封霧鎖的高山坡上開闢茶園。他不避艱險,身先士卒,終於在陡峭的山坡上,墾出一層層的梯田,種下一畦畦的茶苗。在曼慈法師精心的培植下,毗盧洞的雲霧茶種植成功,遠近馳名。品茶的人將山泉煮沸後,沖在壺中的雲霧毛尖上,但見水色碧綠,香氣撲人。可是飲茶的人,很難想到在深山岩壁上培育茶苗者的辛苦。

經歷浩劫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紅衛兵以“莫須有”的罪名,拒捕了一向支持共產黨的曼慈法師。紅衛兵小將無休止的批鬥他,把他吊起來毒打,使他左眼失明,腦部震盪,遺留下終生不愈的後遺症。一九六九年十一月,他被強迫還俗,下放到衡山松柏公社萬家大隊,接受勞動改造。這時他年逾六十,以傷殘之身,在農村中放牛、種菜,度過了艱苦的十年。

工程

曼慈老法師所推動的最後一件工程,是重建祝聖寺後面的普同塔。一九八六年年底的某一天,曼慈老法師在同參遠熾的陪同下,去祝聖寺後察看重建普同塔的工程情形。他見松柏滴翠、清幽宜人的環境中,一座新塔聳立,工程已近結束,他很高興的說∶

“以後我們這裡出家人圓寂,總算有個歸宿之處了。這塔建成後,我可能是第一個入塔報到的人。”

遠熾和尚說∶“老法師你在說笑話。”

曼慈老法師卻笑著回答∶“人遲早總要死。至於笑話么?人生本來就是一場笑話呀!”

回到他所居的靜室,書寫偈子三首留下來,這三首偈子是∶

其一

虛生浪死幾千秋,只為當初不肯修;

今日回光歸去也,蓮台上品樂優遊。

其二

浪跡娑婆不計秋,誰人肯把己躬修;

一朝頓悟娘生面,此界他方任我游。

其三

來亦無所得,去亦無所礙;

脫下臭皮囊,真得大自在。

看過普同塔後的十餘日,在一九八七年的元月十一日,曼慈老法師端坐在他自己臥室的藤圍椅上,左手按膝,右手垂於大腿之側,安詳示寂。世壽八十歲,僧臘六十七夏。他果然是第一個到普同塔報到的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