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善寺

大善寺

大善寺位於南嶽古鎮北支街。該寺始建於南北朝,為陳慧思禪師唱道之地,後毀。唐初重建,宋元時興廢情況不明。明崇禎7年(1644)毀於火。清初,寺址、菜地變成民產,至光緒21年(1895)冬,默庵、淡雲和尚與居士王哲堂、饒少甫等捐資贖回,後兩年(1897)重修並擴建。重建後有山門、天王殿、偏殿、大雄寶殿、藏經閣、方丈室、寮房、庫房、齋堂等大小房屋40餘間,建築面積達三千多平方米。捐置香火田租108擔。寺成,公推默庵為住持,常住僧人60—90人,為清代南嶽佛教聖地叢林之一。

基本信息

寺院簡介

大善寺大善寺
重建後有山門、天王殿、偏殿、大雄寶殿、藏經閣、方丈室、寮房、庫房、齋堂等大小房屋40餘間,建築面積達三千多平方米。捐置香火田租108擔。寺成,公推默庵為住持,常住僧人60—90人,為清代南嶽佛教聖地叢林之一。
寺內原有明桂王所舍大銅鐘一口,藏經一部。清光緒26年(1900)於菜地挖出玉佛一尊,均流失。今尚存宋寶慶年間(1225—1227)石制長形水缸一口,上刻“古春”二字,其長2.9米、寬0.6米、高0.66米。
新中國成立後,廟宇被南嶽機關占為辦公用房和幹部宿舍。僧人轉移其他寺廟,佛像、法器轉存華嚴寺,文化大革命中,佛像、法具蕩然無存,八十年代這裡是圖書館和武術學校,把一所叢林搞得面貌全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將廟宇退還給南嶽佛教協會管理,南嶽佛教協會的領導經過多次討論研究,決定對這座廟宇全部徹底大維修,並確定副會長慈煢法師專管此廟,經過三年的維修和兩年的擴建,現有天王殿、地藏殿(偏殿)、韋馱殿、大雄寶殿、禪堂、齋堂、客堂、寮房、方丈室、藏經樓、香積廚、鍋爐房、廁所、叢林住房等共有房舍100多間,建築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恢復了叢林制度,為南嶽五大叢林之一,大善寺現在超過了歷史最盛時期的規模,成為南嶽最重要的寺廟之一。

歷代大師

慧思(513-577),俗稱李,河南項城人。出家後棲居幽靜小庵,梵行清淨,每天誦讀法華經。後來從北齊慧文尊者習定,獲證法華三昧,名行遠聞。他隨機教化,定慧雙修,四方欽崇,學徒日盛,因此遭到不同宗派的妒忌,他不得已,於天保元年(551)率徒眾從嵩山之陽南遊,初至光州(河南省漢川縣),因兵亂前路梗塞,暫止於大蘇山,到陳廢帝光大元年(567),終於率弟子四十餘人到達南嶽,他示眾說:“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亦不得,得亦非真。”使求學者悟自本心,並諄諄告誡門人,勤修般舟念佛三昧。
慧思大師生平著作有《四十二字門》、《諸法無諍三昧法門》、《法華經安樂行義》、《次弟禪要》、《三智觀門》、《大乘止觀法門》、《立誓願文》等。《宋高僧傳》載:新羅國沙門玄光,越滄溟,求中土禪法,於南嶽參禮思祖,獲授法華安樂行門,證法華三昧,還歸本國,化導甚眾。慧思示寂後,據說托生到日本做了聖德太子,日本真人元開在《唐大和尚東徵傳》里記載:“昔聞思祖還化之後,托生倭國王子,興隆佛法,濟渡眾生。”如今,日本僧人還常來南嶽朝觀“三生祖塔”。
默庵,衡陽人氏,俗姓周,清道光十八年(1838)生,鹹豐七年(1857)潛至南嶽披剃出家,於次年從福嚴寺翠庭上人受具,住半山己恭岩苦修梵行。同治元年(1862)遍參南、北碩德後,返南嶽福嚴寺閱藏。光緒二年(1876)移住祝聖寺,弘化講經,成為我國天台宗巨匠。其門弟子道階法師是清末民初佛教界領袖人物,與我國初設中華佛教會第一任會長寄禪和尚齊名。
默庵法師晚年以念佛為歸宿,從光緒二十二年(1896)起,日念彌陀名號六萬聲,至光緒二十八年(1902)謝絕一切教務,閉門念佛,是年冬季,在最後念佛七中,惟飲水,於臘月十三日安養往生。
淡雲,道光二十四年(1844)出生於衡陽清泉謝氏,鹹豐十年(1860)偶游衡陽羅漢寺,見佛像莊嚴,僧儀雍肅,遂生出家之念,但家人不許。同治二年(1863)始獲披剃,並於南嶽祝聖寺妙禪和尚座下受具。他與默庵法師頗相契,因此到山上住己恭岩,精進念佛修禪,他畢生以中興古道場為己任,會輔助恆志禪師中興岐山仁瑞寺,修復祝聖寺後山地藏殿(相傳為承遠祖師彌陀台)中興衡山清涼寺,時任兵部尚書的彭玉麟題“春滿菩提”匾額贈之。遷(遷)祖道場南台寺和遷(遷)祖塔,數百年來淹沒無聞,他偕弟子妙見和尚披荊斬棘,經過五個春秋的辛勞,終獲重興,得到日本佛教界高度讚揚,於是有了“梅曉贈經”的盛事。
淡雲和尚歸心淨土,凡修復寺宇,均弘揚淨土,晚年贖回白雲寺亦遺命作念佛堂。他說,末法人多懈怠,惟念佛法門,仗彌陀願力,易得成就。
智慧和尚,1902年出家受具,終生不與人言,惟兩唇輕微張合,默念佛號,著本色土布衣服,人稱“白衣大士”。他數十年如一日,每天從相距兩里多遠的北支街口為香積廚擔飲用水和劈柴,古代大石缸,常年清水不斷。1946年秋日晚(註:有智慧和尚傳載上海《弘化月刊》,今該刊難以尋獲),他逐寮向寺眾合掌為禮,人不解其原因,第二天早上見他坐脫於法堂階前木椅上,才知他預知時至,念佛往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