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術語

即“正書”。 即“正書”。 亦稱“榜書”。

正書
亦稱“楷書”“正楷”“真書”。字型名。為了端正草書的漫無準則和減省漢隸的波磔,由隸書發展演變而成。始於漢末,為魏晉通用至今的一種字型。筆畫平整,形體方正,故名。《宣和書譜》稱:“在漢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法。所謂楷法者,今之正書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於是西漢之末,隸字石刻間染為正書。降及三國鍾繇,乃有《賀克捷表》,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晉王羲之作《樂毅論》、《黃庭經》,一出於世,遂為今昔不貲之寶。”
楷書
即“正書”。
正楷
即“正書”。
真書
即“正書”。
行書
亦稱“行押書”。書體名。相傳為漢末劉德升所創。行書一般在楷書形體的基礎上,作流暢便捷的書寫,既不象草書縱放難辨,又較楷書生動簡便,是社會上廣泛使用的手寫書體。書寫行書湏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輕轉而重按,如水流雲行,無少間斷,永存乎生意也。南宋姜夔認為行書“以筆老為貴,少有誤失,亦可暉映。所貴濃纖間出,血脈相連,筋骨老健,風神灑落,姿態俱備。”
榜書
亦稱“榜署”。泛指書寫於匾額上之大字。古稱“署書”。漢代蕭何用以題“蒼龍”、“白虎”二闕。今亦稱“擘窠書”。
署書
亦稱“榜書”。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稱:秦書有八體,”六曰署書”。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載:“檢者,書署也,凡一切封檢題字,皆曰署,題榜曰署。”
擘窠書
大字的別稱。古人寫碑為求勻整,有以橫直界線劃成方格者,叫“擘窠”。唐代顏真卿《乞御書放生池碑額表》稱:“前書點畫稍細,恐不堪經久臣今謹據石擘窠大書。”清代朱履貞《書學捷要》稱,“書有擘窠書者,大書也。特未詳擘窠之義、意者,擘,巨擘也;窠,穴也,即大指中之窠穴也,把握大筆在大指中之窠,即虎口中也。小字、中字用拔鐙,大筆大書用擘窠”後用以泛指大字。
漆書
書體名。①以漆書寫的文字。相傳在孔子住宅的壁中發現的古文經書,以漆為之,故名。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漆書壁經。”②書法形體。清代金農把字的點畫破圓為方,橫粗直細,似用漆帚刷成。
飛白
亦稱“草篆”。一種書寫方法特殊的字型。筆畫呈枯絲平行,轉折處筆路畢顯。相傳東漢靈帝進修飾鴻都門工匠用刷白粉的帚子刷字,蔡邕得到啟發而作飛白書。唐代張懷瓘《書斷》載:“飛白者,後漢左中郎將蔡邕所作也。王隱、王愔並云:“飛白變楷制也。”本是宮殿題署,勢既尋丈,字宜輕微不滿,名曰飛白。”北宋黃伯思稱“取其若絲髮處謂之白,其勢飛舉謂之飛。”明代趙宦光稱:“白而不飛者似篆,飛而不白者似隸。”今人將書畫的乾枯筆觸部分泛稱為“飛白”。
瘦金書
亦稱“瘦金體”。楷書的一種。宋徽宗趙佶楷書學褚遂良、薛曜、薜稷而出以新意,運筆挺勁犀利,筆道瘦細峭硬而有腴潤灑脫的風神,成一家法,自號“瘦金書”。明代陶宗儀《書史會要》稱其“初為薛稷,變其法度,自號瘦金書。”近人葉昌熾《語石》稱其書:“出於古銅甬書。而參以褚登善、薛少保,瘦硬通神,有如切玉,世稱瘦金書也。”存世作品有《楷書千字文》、《神霄玉清宮碑》。今之仿宋體,亦是從此中脫出。
指書
亦稱“染指書”。用手指蘸墨作書,故稱。北宋時已有。馬永卿《懶真子》載,“溫公(司馬光)私第在縣宇之西北,褚處榜額皆公染指書。其法以第二指尖抵第一指頭;指頭微曲,染墨書之。”學習指書須在筆書具有相當造詣後攻習。
院體
書法術語。用以對書法氣格的品評,一般含有貶意。北宋黃伯思題《集王書聖教序》稱“《書苑》云:"唐文皇制聖教序,時都城諸釋諉弘福寺懷仁集右軍行書勒石,累年方就,逸少劇跡鹹萃其中。"今觀碑中字與右軍遺帖所有,纖微克肖,《書苑》之說信然;然近世翰林侍書輩多學此碑,學弗能至,了無高韻,因自曰其書為院體。唐昊通微昆弟已有斯目,故今士大夫玩此者少;然學弗能至者自俗耳,碑中字未嘗俗也。非深於此者,不足以語此。”
經生書
書法術語。唐代佛教盛行,信徒多以佛經敬奉,佛經多以端正工穩的小楷手抄而成,抄寫佛經的人被稱為“經生”,其字則你為“經生書”。這類手抄的經卷,在書法上亦有較高的水準,反映了唐代書法藝術已相當普及。但後人襲稱之“經生書”,則含有貶意。
六分半書
清代鄭燮(板橋)法書的別稱。鄭燮以隸書筆法形體摻入行楷,又時以蘭竹面筆出之,自成面目。此書體介於楷隸之間,而隸多於楷,隸書又稱“八分”,因此送燮謔稱自己所創非隸非楷的書體為“六分半書”。
南北派
南宋趙孟堅《論書》“晉、宋而下,分而南北,……北方多朴,有隸體,無晉逸雅。”至清代阮元著《南北書派論》則明確分正書、行草為南北兩派,稱:“東晉、宋、齊、梁、陳為南派,趙、燕、魏、齊、周、隋為北派。南派由鍾繇、衛瓘及王羲之,獻之、僧虔等,以至智永、虞世南;北派由鍾繇、衛瓘、索靖及崔悅、戶諶、高遵、沈馥,姚元標、趙文深、丁道護等,以至歐陽詢、褚遂良。南派不顯於隋,至貞觀始大顯。”又稱:“南派乃江左風流,疏放妍妙,長於啟牘。”“北派則中原古法,拘謹拙陋,長於碑榜。”並稱:“至唐初,太宗獨善王羲之書,虞世南最為親近,始令王氏一家兼掩南北矣。然此時王派雖顯,縑楮無多,世間所習猶為北派。趙宋《閣帖》盛行,不重中原碑版,於是北派愈微矣”阮元此說,在晚清頗具影響,但據近代考古發現的南北朝書跡,雖體勢多樣,性情有別,然並不因南北位置而有巨大的差異。然自阮元倡南北書派之說後,遂有人稱碑學為北派,帖學為南派。
執筆法
寫毛筆字以手指執筆管的方法。執筆,是進行寫字活動的基本手段。大致有如下幾點:如雙苞(即*雙鉤)、單苞(即*單鉤)、回腕、撮管、握管、搦管等。傳自鍾繇、王羲之、虞世南,陸彥遠等綜合而成的“五字執筆法”(即擫、壓、鉤、格、抵)。經歷代書法家長期書寫的實踐,鹹認為是符合生理機能而又行之有效的正確方法。
撥鐙法
運筆的一種技法。鐙一作燈,故亦有譬喻執筆運指如挑拔燈芯的。主要有二說。一、《書苑菁華》引晚唐林韞《撥鐙序》語:“鐙,馬鐙也,蓋以筆管著中指、名指尖,令圓活易轉動;筆管直,則虎口間空圓如馬鐙也。足踏馬鐙淺,則易轉運。手執筆管亦欲其淺,則易於撥動矣。推、拖、撚、拽,訣盡於此。”二、《桃源手聽》引北宋錢若水語:“古之善書鮮有得筆法者,唐陸希聲得之凡五字,擫、壓、鉤、格、抵,用筆雙鉤,則點畫遒勁而盡妙矣,謂之撥鐙法。但《唐詩紀事》及《宣和書譜》所記陸希聲五字執筆法並無“撥鐙法”字樣。案林韞的運指四字訣和陸希聲的執筆五字法系兩種不同含義的方法。不少學者對執筆法多主陸說。
雙鉤
書法術語。①複製法書的技法。法書上石,沿其筆面的兩側外沿以細線鉤出,稱為“雙鉤”,南宋姜夔《續書譜》稱:“雙鉤之法,須得墨暈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內,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體。”陸游有“妙墨雙鉤帖”詩句。②一種書寫“空心字”的技法。據載:宋代蒲元,嘗以雙鉤字寫河上公注《道德經》,筆墨精細,若遊絲縈繞,孤煙裊風,連綿不斷,或一筆而為數字,分布勻穩,風味有餘。③執筆法的指法名稱,與“單鉤”相對。北宋黃庭堅論書:“凡學字時,先當雙鉤,用兩指相疊,蹙筆壓無名指。高提筆,令腕隨已意左右。”今以食指與中指上節、中節之間相疊,鉤住筆管,稱為“雙鉤”。
 單鉤
書法術語。執筆法指法名稱.以食指鉤筆管與拇指形成鉗制狀,余指皆墊於筆管後方。因只以一食指主鉤,故稱“單鉤”。與“雙鉤”相對。唐代韓方明稱:“若篆書,則可多用單鉤,取其圓直有準。元代吾丘衍《學古編》亦稱:寫篆把筆,只須單鉤,即伸中指在下夾襯,方圓平直,無不可意。清代朱履貞《書學捷要》稱:單鉤者食指、中指參差不齊,食指鉤向大指,中指鉤向名指,此是單鉤,世傳北宋蘇軾作書用此法,微偃其筆。
枕腕
書法術語。寫字時把左手掌背平墊於右手腕下,稱為枕腕多用於書寫小字,也有使用臂擱(多以竹、木製)等物代替左手墊於腕下的。
懸腕
書法術語。執筆法中的一種。手腕靈活與否對運筆至關重要,肘部不靠桌面,腕憑空懸起,稱為懸腕。寫字僅僅堤腕還不能上下縱橫自如地運筆。懸腕能使肩部鬆開,全身之力由於無所罣礙,才得集注毫端,點畫方能勁健。
回腕法
書法術語,執筆法中的一種。腕掌彎回,手指相對胸前,故稱。清代何紹基寫字即採用此法,執筆時腕肘高懸,能提能按,然不能左右起倒,有違常人的生理機能,故一般多不採用。>腕平掌豎書法術語。論述執筆時的腕掌關係。由指實掌虛”引申而來。近人沈尹默稱:“掌不但要虛,還得豎起來。掌能豎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而然地懸起,肘腕並起,腕才能夠靈活運用。”“豎掌”之說,乃書法界中對執筆法的一種論點。有人認為“豎掌作書,書壁則可,俯桌書寫,易影響運筆的靈活。
鳳眼
書法術語,執筆法的指法名稱,握管時,大拇指節骨挺直,里側呈微凸伏,與內彎的食指構成狹長形的縫隙,因美其名為“鳳眼”。大指骨外凸,虎口空圓者稱“龍眼,是另一種執筆法。
執使
書法術語。執筆和用筆的通稱,唐代孫過庭《書譜》載:“今撰執使轉用之由,執謂淺深長短之類;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明代張紳稱,“執謂執筆,使謂運用。”參見“運筆。
運筆
書法術語。指字的點畫書寫之過程。南宋姜夔《續書譜》稱:“大抵執之欲緊,運上欲活,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筆。執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主執。”
提腕
書法術語。執筆法中的一種。指手腕不靠桌而提起者。其法以肘著案而虛提手腕,多用以寫中等大小的字。由於腕雖提而肘部著案,不能盡全身之力,故為大多數書家所不取。
肘腕法
書法術語。書寫時使用肘、腕的方法。北宋周越《古今法令苑》稱:肘著案而虛提腕者為提腕,懸在空中者為懸腕。元代陳繹曾稱:“枕腕以書小字,提腕以書中字,懸腕以書大字。”鄭杓稱:“寸以內,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前人論述肘腕之法不僅強調握筆的右腕,也注重於按紙的左腕,如清代姚配中稱:“用左手稱翼如之勢。”翁方鋼稱:“今人但知作中須用腕力,而不知右腕之力,須從左腕出。”近人康有為認為:“右腕挺開,則鋒正對準,腕懸則肩背力出。左腕挺開貼案,則氣停勻,右腕益虛活。”
按提
書法術語。寫字運筆中起落的功作。按,是筆往下頓;提,是筆向上拎,行筆有按提動作,就能保持筆鋒居中。清代蔣和稱“頓後必須提,蹲與駐後亦須提。提者將筆提起,減於須之分數及蹲與駐之分數也。”蔣衡謂:“凡轉肩鉤勒,須提起頓下,然提頓二字相連,捷於影響,少遲,則犯落肩脫節之病。”劉熙載《藝概書概》稱:“凡書要筆筆按,筆筆提。辨按尤當於起筆處,辨提尤當於止筆處。”“書家於提按兩字,有相合而無相離。故用筆重處正須飛提,用筆輕處正須實按,始能免墮、飄二病。”參見“行筆。”
運腕
書法術語。用筆的一種技法。由於毛筆性能柔軟,因此書寫漢字,除要有正確的執筆法,還需要有正確的運腕法。北宋黃庭堅稱謂“腕隨己意左右”,手腕上下提按和左右調正筆鋒,“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寫出的筆道,才堅勁圓渾,富有質感。

書法術語。點畫用筆的一種技法。“永字八法”稱短撇為“啄”。啄筆的書寫宜迅疾。唐太宗李世民《筆法訣》謂:“啄須臥筆疾罨。”元代陳繹曾《翰林要訣》載:“啄,點首撇尾左出微仰,如鳥喙之啄物。”清代包世臣亦稱:啄“如鳥之啄物,銳而且速,亦言其畫行以漸,而削如鳥啄也”。

書法術語。點畫用筆的一種技法。“永字八法”稱捺筆為“磔”。古代祭祀時裂牲稱為磔,捺法用磔,意思是筆亳盡力鋪散而急發。又,斜捺叫磔,臥捺稱波。唐太宗李世民《筆法訣》稱:“磔須戰筆外發,得意徐乃出之。”“貴三折而遺亳。”寫時虛勢向左逆鋒落筆,著紙折鋒翻筆,有控制地盡力鋪亳下行,等到長度合適時捺出。
戈法
永字八法以外的又一筆法。相傳“(唐)太宗工隸(楷書),以虞)世南為師,常患難於戈法,一日書‘戩’字,乃空其落,(虞)世南取筆填之,以示魏徵,徵稱:仰觀目聖作,惟戩字戈法頗逼真,上深嘆魏為藻識。”戈畫較長,寫時如不從容行筆,必然頭尾重,中間輕薄。漢隸戈法*落筆顧右,楷從隸出,以免僵直。唐太宗李世民稱“為戈必潤,貴遲疑而右顧。
中鋒
書法術語。指行筆時將毛筆的主鋒保持在點畫的中線,以區別於偏鋒。用中鋒寫出的錢條圓渾而有質感。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載:宋徐鉉善小篆,映日觀之。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至於屈折處,亦當其中,無有偏側,乃筆鋒直下不倒側,故鋒常在畫中,此用筆之法也。
聚墨痕
書法術語。中鋒運筆,因筆鋒常在點畫中間行迸,筆畫的中央線著墨最力,凝聚成一道濃重的墨線痕跡,故名。南宋除陳槱《負暄野錄》稱:“常見(李陽冰)真跡,其字畫起止處,皆微露鋒鍔。映日觀之,中心一縷之墨倍濃,蓋其用筆有力,且直下不欹,故鋒常在畫中。”明代董其昌《畫禪寶隨筆》評蘇軾《赤壁賦》墨跡稱:“坡公書多偃筆,亦是一病,此《赤壁賦》庶幾所謂欲透紙背者,乃全用正鋒,是坡公之蘭亭也,每波畫盡處,隱隱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傳耳。”
側鋒
書法術語。起筆的一種技法。謂在下筆時筆鋒稍偏側,落墨處即顯出偏側的姿勢。清代朱和羹《臨池心解》稱“正鋒取勁,側筆取妍。王羲之書《蘭亭》,取妍處時帶側筆。”這種筆法最初在隸書向楷書演變時形成。它使方筆字型中增添瀟灑妍美的神情。側鋒多用來取勢,勢成則轉換為中鋒。晉人多用之。
折鋒
書法術語。筆畫轉換方向時的一種用筆技法。指筆勢摺疊帶方者,以別於轉筆,即筆鋒在轉換方向時,由陽面翻向陰面,或由陰面翻向陽面。南宋姜夔《續書譜》稱:“下筆之初有搭鋒者,有折鋒者,其一家之體定於初下筆,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鋒,第二、三字承上筆勢,多是搭鋒,若一字之間右邊多是折鋒,應其左故也。”折鋒利於點畫方勁和創造姿勢。清代包世臣書《劉文清四智頌》後,稱其筆法>“以搭鋒養勢,以折鋒取姿。”
裹鋒
書法術語。用筆的一種技法。起筆呈反方向運行,“欲上先下,欲左先右”。以後凡是取圓勢用筆,筆鋒內斂於點畫中間的稱“裹鋒”。如《曹全碑》、《石門銘》等多用之。
逆鋒
書法術語。運筆的一種技法。為了藏鋒鋪亳,用逆入的方法,“欲下先上,欲右先左”,以反方向行筆的稱“逆鋒”。用逆鋒作字,往往具有蒼勁老辣的意趣。清代劉熙載稱:“要筆鋒無處不到,須是用逆字訣。勒則鋒右管左,努則鋒下管上,皆是也。然亦只暗中機括如此,著相便非。”
蹲鋒
書法術語。蹲,有停留的意思。與“蹲>”本為一字。在書法中,蹲鋒、蹲鋒卻為兩法。大致蹲鋒指筆緩行中的蹲勢,蹲鋒則是欲趯先蹲,退而復進。唐代張懷瓘《玉堂禁經》稱:“蹲鋒,緩亳蹲節,輕重有準是也”;“蹲鋒,駐筆下衄是也,夫有趯者,必先蹲之。”
金錯刀
①對書法用筆顫掣波發筆道的美稱。《談薈》載:“南唐李後主(煜)善書,作顫筆摎曲之伏,遒勁如寒松霜竹,謂之金錯刀。”《宣和書譜》謂“後主又用金錯刀法作面,亦清爽不凡,另為一格法。後主金錯刀書用一筆三過之法,晚年變而為畫,故顫掣乃如書法”②字型名。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載有金錯刀書一體。具體形式與風貌今已不可稽查。
筋書
書法術語。勁鍵遒麗的點畫謂之“筋書”。東晉衛夫人《筆陣圖》稱“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力豐筋者聖。書法言筋、骨,均寓褒獎之義,如歷來稱顏真卿、柳公權書為“顏筋柳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