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卷溫情

《書卷溫情》系作者萬宇的讀書隨筆,分“新時代的‘舊時月色’”、“尋找一群‘有毛病’的人”、“開拓兒童的精神生活”三輯。作者主攻兒童發展心理學和閱讀學,探索以閱讀開拓兒童的精神生活,有寬泛的閱讀視野及良好的藝術修養,文筆清新流暢。 《書卷溫情》是全民閱讀書香文叢之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書卷溫情》是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萬宇的書評選。全書共分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對圖書出版前景文化思考的文字,思致敏銳獨到;第二部分多談民間刊物、評書籍裝幀大家以及南京書店地圖等,都既有巧思又爽暢可讀;第三部分是從孩子們的心理和母親的視角出發,對兒童閱讀領域殫精竭慮的種種思考,是極具現實意義的。

作者簡介

萬宇博士,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圖書目錄

新時代的“舊時月色”
“新”世界中的“舊”書堆——讀徐雁的《舊書陳香》
作為“文化事件”的“推薦書目”——由《胡適與整理國故考論》說開去
一紙信箋承載的……——《對中國現代學人論學書信研究》自序
老味道新機遇:舊書業的百年——評徐雁的《中國舊書業百年》
書海拾珠貝——讀宋慶森的《書海珠塵》
永恆的靈魂:江南文化世家
雲絮牽過藏書的樓角:江南藏書樓
尋找一群“有毛病”的人
尋找一群“有毛病”的人——小記“繁花圖書館”
來自一本民間讀書雜誌的幸福——讀董寧文的《開卷閒話續編》
南京的書店地圖:城市的隱秘花園
書寫者的永恆形象——讀《文字與書寫:思想的符號》
永恆的姿態——《閱讀史》禮記
書架的自我——讀《書架的故事》
“畫書皮子的”詩人曹辛之——從曹辛之的書籍裝幀藝術說開去
“錢封面”的中國味道
新詩的舊賬——從未刊的《小春集》封面說開去
墨團團里天地寬——談《六朝松藝文筆叢》
“看了那吳山青似越山青”——讀王星琦先生的《元曲與人生》
閱讀:從詩意的逃遁到理性的追問——從王餘光先生的《名著的閱讀》說起
閱讀是一種情愫
開拓兒童的精神生活
閱讀:開拓兒童的精神生活
邂逅閱讀的雜花生樹——談談兒童閱讀環境創設
兒童閱讀的全面營養餐
定製兒童個性化閱讀計畫
繪本教學不是“語文”課
最好的繪本課
根的記憶與延續——對於兒童讀經的思考
我拿什麼奉獻給你,我的小孩?——評劉士林主編的“小放牛叢書”
後記 書的溫度

後記

書的溫度
書,是有溫度的。自紙張的背後,你可以感受到或是滾燙的熱情,或是溫煦的暖意,或是清涼的溫柔,或是酷酷的冷峻。如果有一種神奇的溫度計,一定可以測量得出。我們度過的日子,我們讀過的書,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那種變幻奇妙的滋味與些微莫測的溫度,是我們能感受得到,卻很難具體描摹的美好,是我們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某一部分。
從熱情似火的八百里火焰山到冷酷仙境的世界盡頭,書中的大千世界,讓我們有了很多美妙的溫度體驗。從我的閱讀體驗而論,學者之書多冷峻,理性、周密的分析多給人“冷”的感受。我很喜歡董橋先生為金耀基先生所著的《劍橋與海德堡》序言裡的一段話:
今日學術多病,病在溫情不足。溫情藏在兩處:一在胸中,一在筆底;胸中溫情涵攝於良知與教養裡面,筆底溫情則孕育在文章的神韻之中。短了這兩道血脈,學問再博大,終究跳不出奔奔蕩蕩的虛境。
是批評,也是勉勵。他希望學者之書要少病容,多涵養多修業,有文學的神韻,有學問的視野,有文化的倒影,更要有歷史多情的呢喃。在我看來,學者之書的“冷”,多來自於現實的“隔”,因為學者所關注的“點”與現世的衣食住行玩不同,因為凝視得“遠”而顯得有點隔,像是“異鄉人”。異鄉人,不是本地人,沉浸在喧譁熱鬧現世安穩的日常生活不是他們想要的,異鄉人也不是遊客,把自己拍進風景明信片的彩色斑斕之中也不是他們想要的,因此,身在客地,卻始終沒有墮落成拿著攻略四處覓食的觀光客。這些異鄉人,因為“冷”而更在乎現世的溫度,用內心的一把尺來丈量因為太過熟悉而被忽略的現實。
冷峻之中多秩序,冷峻之中多邏輯,冷峻之中多反思。在習慣超速行駛、頭腦過熱的現實中,這份“冷”更顯得可貴而矜持。
曾幾何時,那些青春做賦的理想與夢幻一轉眼成了感舊懷人的詩行,當年這些“新”的詩歌已經成為故紙半張,來紀念那些新詩的足跡,先人的探索和那冰冷膠版紙背後的熾熱靈魂與情感。
說到“熱”,童書最是簡單、熱烈。近年來,因為學術興趣與研究方向的關係,我更關注在兒童發展中閱讀所起到的作用,也有機會讀了很多童書,深深感受到流淌其中的熱情。“愛”是童書中最直接、最重要的主題,而如何表現,又需要簡單的表達。《大衛,不可以》因為最後一段“來,寶貝乖,媽媽永遠愛你!”那個四處闖禍的小男孩,內心將是多么的溫暖安定。
誰在天上撒雪花?誰融化地上的冰塊?
誰會把天氣變好?誰又會把天氣變壞?
誰讓四葉幸運草在六月里生長?
誰熄滅了陽光?誰又將月兒點亮?
是四隻小田鼠,他們都住在天上。
是四隻小田鼠……就和你們一樣。
一隻小春鼠,打開雨露的花灑
跟著來的夏鼠喜歡在鮮花上塗畫
小秋鼠跟來時帶著小麥和胡桃
冬鼠最後到……冷得直跺小腳
想想多幸運,一年四季剛剛好?
一個也不多……一個也不少
當阿佛說完時,他們一起鼓掌喝彩。“好啊,阿佛,”他們說,“你是個詩人,真想不到!”阿佛紅著臉,鞠了個躬,害羞地說:“是的,我知道。”
每次讀到這個我非常喜歡的故事《田鼠阿佛》,都能感受到一種溫暖自我的內心向外蔓延,非常具有療愈性。這種溫暖,是作為媽媽、作為兒童閱讀研究者最想傳遞給世界的東西。
但是這種熱烈同時也需要科學的冷靜。兒童一開始究竟是如何學會閱讀的?書面語言是如何提高兒童理解力的?這些認知信息日後如何轉變為“認知圖示”的?兒童與童書的接觸,將怎樣幫助他們提高閱讀能力?兒童閱讀的不斷發展發生在一個特別的世界裡,那裡有兔子媽媽和可愛的小田鼠來解釋文字與書中的喜怒哀樂,由父母溫柔的聲音來傳達概念和句型,在潦草書寫的兒歌和塗鴉中慢慢增進語音與文字的意識,在這樣一個由冷靜思維搭建的溫暖世界中,兒童用漫漫的閱讀時光來發展高度複雜的認知、語言、知覺、社交與情感能力。這種“冷靜”中的“熱情”,“熱烈”中的“冷峻”,是我最著迷的,其中況味,冷暖自知。
在這些年裡,在買書、讀書、教學、寫作的清淡歲月里,是一本本書陪我度量冷暖大幹。書中有四季,書中有大千,書中有溫度,生命的四季輪迴,不僅僅是春花秋月的變遷,更是我們感受到了溫度的變化,秋有涼風冬有雪,我們的內心感受到了秋風的快意、雪花的浪漫,這是溫度的歲感。
那種神奇的溫度計,其實就是每個讀者的心。

序言

萬宇又要出書了。前不久剛翻閱完她的《中國現代學人論學書信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印象是她在追尋一個新的視閾,一片新的天空。幽微的書香餘味仿佛還在鼻翼縈繞,她的新著《書卷溫情》又將面世。前者是她的博士論文,漂漂亮亮的大開本,掂在手中沉甸甸的;後者是校樣稿,瀏覽罷這部新書稿,禁不住有許多話要說——對萬宇,也對即將捧讀這本書的讀者朋友。當然,也對我自己。
書的確是有溫度,有氣味,甚至是有靈魂的。記得上國中時,我有了一個小書架,很小很小,只有兩層,要架在桌子上。但那是我閱讀收藏的起點。我喜歡新書的油墨氣息,更喜歡舊書特有的紙張味。我常常一邊摩挲著書頁一邊閱讀,若是舊書卷了角,便仔細地一一將其撫平,樂在其中,不亦快哉!對於一個喜歡閱讀的人,大約無不尊奉“不閱讀,毋寧死”的格言。同氣相求的愛書人對書的感覺差不多是一樣的,如同萬宇所說,是一群“有毛病”的人,或稱之為“有怪癖”的人。不過,這“毛病”是不必克服的,也是無法克服的。如此“怪癖”也是頗為可愛的,甚或是彌足珍視的。
手邊有一本愛書人寫的小書,自說白話,寫得非常真切,也特別好玩,很值得“有毛病”的同道細細品讀。它就是許鈞主編的“法蘭西書庫·睿哲系列”叢書中的一種,法國女作家安妮·弗朗索瓦《閒話讀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書的篇幅不大,薄薄的小開本,每篇文字亦不多,痴迷於讀書藏書的作者娓娓道來,瑣屑中不乏興味盎然,平朴中不時有閒趣流出。
安妮的一個說法特別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說:“直到現在,在我眼裡,電影與電視遠不及書本的魅力大。”這也是我老早就想說的話。時下媒介多元,誘惑林林總總。我以為,在這五花八門、陸離光怪之中,潛心閱讀仍是其他媒介所無法替代的。這是因為:文字的魅力無限闊大,是一切聲像圖以及具象物事所不能比擬的。被譽為“俄羅斯大自然的歌手”的普里什文,還有被譽為“日本自然美的發現者和浪漫的自然詩人”德富蘆花以及德國的赫爾曼·黑塞等人的文字,如何能以聲像而再現呢?我國古代莊子、劉勰、司空表聖等人的文字亦復如此,更不要說中外經典作家和思想家們哲思睿想的文字了。
話題稍嫌遠了,再說說萬字的文字。如其人一樣,萬宇的行文流淌著一種淡雅與安詳,往往於不動聲色中透出雋永明暢的韻律。不喧鬧,不刻意,輕塗淡抹,蓄素守中,寫來似不費工夫,讀來但覺其靜謐。你看她的書評或是對當下文化建設、閱讀事宜等思考的文字,全然是平心靜氣、兀兀而談,既不溢美,亦不按捺,價值判斷與自家取向便悄然而出了。本書三部分中,均不乏精到獨見的文字。第一輯中是對圖書出版前景文化思考的文字,見其思致之敏銳與獨到。第二輯中多談民間刊物、評書籍裝幀大家以及南京書店地圖等,都既有巧思又爽暢可讀。前面我談了文字魅力之不可替代,主要指的是紙質書籍的閱讀,電子讀物不在討論視野之中,安妮大概也是不收藏電子版書籍的吧?想來紙質文獻將來也不會消失,愛書人關心出版前景和閱讀環境便是自然而然的事。
近年來,萬宇對兒童閱讀問題特別關注,於是就有了本書第三輯中的文字。作為一個母親,她將心比心,所思所想皆從孩子們的心理和母親的視角出發,故其在這個領域殫精竭慮的種種思考,是極具現實意義的。其中所談到的繪本教學問題,格外引發了我的興趣。
我們這代人小時候都喜歡看連環畫,這種俗稱“小人書”的讀物當時是那樣的令我們著迷。對於剛剛具有初步閱讀能力的孩子,當年的“小人書”可謂功莫大焉,創作連環畫的畫家們的歷史功績亦不可磨滅。魯迅先生早年就曾充分肯定過連環畫,認為“連環畫不但可以成為藝術,而且已經坐在‘藝術之宮’裡面了”,並主張連環畫家“應該研究歐洲名家的作品,但也更應該注意於中國舊書上的繡像和畫本”,即多方面汲取營養,以充實自己的創作,如此“大眾是要看的,大眾是感激的”(《“連環圖畫”辯護》《魯迅全集》(4)第448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版)。如今連環畫已不見蹤影,代之以大開本的、花花綠綠的,印刷似乎豪華有餘、質樸不足的畫本。當然,其中也有品質比較好的,一些從國外引進或翻譯的兒童畫書頁頗有意趣。然垃圾也不少。關鍵在於選擇,出版社和家長均須格調高些,手眼別具些。萬宇關於繪本教學的觀點非常鮮明,謂繪本教學必須區別於語文課,應在發掘和培養孩子的藝術氣質與藝術鑑賞力上下點工夫。對此我並無異議,問題是如何精選繪本,取其上而得之,以免敗壞了孩子們的趣味。未知萬宇以為然否?
萬宇曾是我的同事,也是我忘年交的小朋友。她好讀精思,也很有靈氣。尤其是不為所謂學科之所囿,視野極為開闊,因而她的文字才能灑脫自如。她喜歡好的文字,自己的文字也力求精到。所有這些,讀者在讀亍這本書後,是不難領略到的。她書稿告竣,囑余為序,拉雜寫來,不計工拙,亦不知貼切與否?
因了種種羈絆,年來寫東西少而又少。萬宇命筆,無以為卸,遂勉力絮聒成篇。陶令有詩云:“良才不隱世,江湖多賤貧;脫有經過便,念來存故人。”(《與殷晉安別》)
尚企萬宇良才不怠,勤於筆耕,多有建樹;若得一晌閒暇,能來舍下品茗清神,以卻勞攘,相與析疑,以釋胃礙。是盼。
甲午初春於茗花齋
(王星琦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