曷懶甸之戰

此地正在高麗“千里長城”之北,散居著大量的長白山三十部女真人等。 女真聯盟與高麗圍繞易懶甸的鬥爭,歷經九個年頭。 曷懶甸所謂的“九城”,本非高麗領土。

遼朝末期(12世紀初),女真為抗擊高麗入侵曷懶甸進行了長達六年(1104年~1109年)的戰爭,最終擊敗高麗,收復了曷懶甸。曷懶甸之戰,遏制了高麗向東北的擴張,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統一,為金國的建立創造了條件。
[編輯本段]
戰爭背景
918年王建創立高麗政權後,積極北上擴張領土。922年修茸古都平壤,移民,置官設署,以西京相稱,並以西京為基地繼續向北擴展。926年遼朝滅渤海國,繼之西移朝鮮半島的原渤海民,削弱了遼在這裡的力量。高麗對這裡的渤海人和原渤海統治下的女真人等進行招誘、驅討,不斷擴張勢力。為此與遼發生矛盾、糾紛, 甚至演化成衝突(參見“遼國高麗戰爭”)。 1044年,高麗在今朝鮮半島鹹興以南、永興以北之間修築長城,抵都連浦,並築定州、宣德、元興三關(均在今朝鮮鹹鏡南道)。此後,遼與高麗東北部就以這一線長城和三關為界。 有遼一代,“高麗已將領土北界, 由前朝新羅時的壩江(今大同江)向北擴張至清川江流域”,並與長期生活在半島北部的長白山三十部女真、鴨綠江部女真接壤。
長白山三十部女真源於隋朝前的白山靺鞨。唐遼時,雖收納一些南下的靺鞨一女真人,但該部主體沒有多大變化。至遼代,這支女真人“分布在今我國延邊地區,通化地區南部,圖們江以南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鹹鏡南北兩道、兩江道、慈江道,即鹹興平原地區一帶”。遼聖宗開泰元年(1012年),“長白山三十部女直酋長來貢〔於遼〕,乞授爵秩”。同年,“女真酋長麻屍率三十姓部落子弟來〔高麗〕獻土馬” 。後條引文中女真“三十姓部落” 即長白山三十部女真。這兩條史料似可同時說明,至少此際即1012年長白山女真已發展為三十個部,結成部落聯盟,並積極與外部聯繫。《高麗史》還列出三十部的名稱。該部史書又將這支女真稱為東女真、東藩、東北女真。顯然是從地域出發,以高麗為中心,按照方向的稱呼。長白山三十部女真屬於遼朝“外十部”之一,遼政權在這裡設長白山女真國大王府。與此同時,與高麗也存在某些依附關係。
遼代,這兩部女真,特別是長白山三十部女真與高麗往來相當頻繁。常以“朝貢”形式將馬匹、貂鼠皮青鼠皮、鐵甲、楷矢、米等運往高麗, 從高麗得到紡織品、耕牛、器皿等回賜,藉以互通有無。高麗授予該部女真酋長爵秩,如大相、大匡、正甫、將軍等武散階,以示懷柔、籠絡。同時,這支女真在陸上、海上,與高麗常發生一定規模衝突。
女真是我國東北的古老民族,生活在東北和朝鮮半島北部廣大地區。在女真30多個部落中,以完顏部為首的女真聯盟逐漸壯大,逐步地統一了女真各部。經景祖、世祖、肅宗的連續努力,已將圖門江的女真人納人聯盟中。隨著女真部落聯盟的統一和擴大,與高麗的矛盾衝突集中在曷懶甸的爭奪上。鄰近王氏高麗的曷懶甸(今朝鮮鹹鏡南道鹹興以北的摩天嶺一帶)居住著眾多的女真部落。在烏古乃時就和生女真部落聯盟有聯繫,部分女真人已表示願意加入生女真部落聯盟。康宗烏雅束時,“遣石適歡以星顯(今布爾哈通河)、統門(今圖們江)之兵往至乙離骨嶺,益募兵趨活涅水(今朝鮮洪原附近),徇地曷懶甸,收叛亡七城。”但高麗方面害怕他們歸附,“恐近於己而不利也,使人邀止之。”由此,引起了生女真與高麗爭奪曷懶甸之戰. 1102年穆宗盈歌遣使赴高麗,不久便發生爭奪易懶甸的戰爭。
[編輯本段]
曷懶甸
在中朝史籍經常見到的曷懶水無疑在曷懶甸地區。曷懶甸和曷懶水在哪裡?對此,學者爭論不休,但一致認為沒超出朝鮮鹹鏡道。日本學者池田宏和中國學者王崇時認為,鹹鏡南道之城川江為曷懶水,城川江流域及其周圍當是曷懶甸。此地正在高麗“千里長城”之北,散居著大量的長白山三十部女真人等。
“曷懶甸”系地名, 見於《金史·世紀》“ 穆宗末年, 阿政使達紀誘扇邊民, 易懶甸人執送之” 。同書《太祖本紀》、《斡賽傳》、《斡魯傳》、《斜卯阿里傳》、《高麗傳》等, 皆有“曷懶甸”之名出現。對其地理位置和範圍, 日本學者松井等、津田左右吉、池內宏等皆有過考證和比定。松井等認為, 金代的合懶路, 又稱“曷懶甸” , 它包括北起豆滿江今圖們江河谷,南抵鹹興地方, 西至長白山脈, 東臨日本海的廣闊地域。津田左右吉認為, 易懶甸之地, 南起高麗定州今定平長城, 北至乙離骨嶺。而乙離骨嶺當是今朝鮮吉州之南的摩天嶺, 移鹿古水為吉州的斜下洞川。池內宏主張, 易懶甸就是鹹興平原, 它南接定平長城, 東北至鹹關嶺, 即乙離骨嶺, 而乙離骨水移鹿古水則為瑚璉川。近些年來, 國內一些學者對易懶甸的地理位置和範圍也進行過比定, 例如《東北歷代疆域史》認為, 曷懶甸在圖們江以南至朝鮮鹹興一帶, 乙離骨嶺即今鹹鏡山脈, 移鹿古水即鏡城南的吾利川。《中國歷史地圖集釋文彙編東北卷》也認為, “曷懶甸在今朝鮮鹹興以北, 東朝鮮灣西北岸一帶, 不包括圖們江在內” , 而乙離骨山即今朝鮮鹹鏡南北道分界的摩天嶺, 乙離骨水即今吉州的南大川斜不洞川。《東北史綱要》則認為, 今朝鮮鹹鏡南道, 南起定州今定平, 北抵吉州一帶的地方, 叫作曷懶甸。國內這隻種意見, 前兩種儘管說法有所不同, 對乙離骨嶺和乙離骨水的比定也有差異, 但都認為曷懶甸包括今圖們江以南至鹹興一帶地方。這種意見, 基本上採納了松井等的觀點而有所折衷後一種意見則採納了津田左右吉的觀點。
[編輯本段]
戰爭進程
以完顏部為首女真聯盟南下此地時,“曷懶甸諸部盡欲來附”,這是民族發展中由分散變為一體的趨同運動。對此,高麗不安,“恐近於己而不利也,使人邀止之”。穆宗四次遣使赴高麗交涉,均無結果。康宗烏雅束即位不久,遣石魯歡經略曷懶甸女真各部。高麗竟然拘留談判中的女真代表,並繼續誘使曷懶甸地區的“五水之民”。
高麗錯誤估計了形勢,於1104年初,派林乾率兵與女真聯盟軍戰於定州城外,大敗。女真聯盟軍乘勝占領定州、宣德二城。繼之,高麗又派尹瓘代替林乾,與女真聯軍再戰,“陷沒死傷者過半,軍勢不振,遂卑辭講和,結盟而還”,又放回女真談判代表。曷懶甸女真人正式納人女真部落聯盟中。
高麗雖然“講和結盟”,但並無放棄占領曷懶甸的企圖,深感於曉能善戰,機動靈活的女真騎兵之厲害,於是組建騎兵,擴充步兵和精弩、發火等別武班,四季操練,整頓軍紀,籌積軍糧,誓與女真再戰,以雪國恥。暫短的和平結束了。
1107年(高麗睿宗二年)高麗任命尹瓘、吳延寵為正副元帥,率17萬大軍,號20萬,由陸地、水面分五路對曷懶甸發動全面進擊。由於是突然襲擊,女真人沒有準備,其酋長人先被誘殺,於是更加被動。是役斬女真軍6000餘人,俘虜1000餘人,攻破村莊130餘座。第二年,高麗在這一地區強築鹹州、英州、雄州、福州、吉州、公峻鎮、通泰鎮、崇寧鎮、真陽鎮九座城,大體相當於今朝鮮鹹鏡南道和兩江道南端一帶,準備長期固守。高麗東北界遂暫時向北推移。
曷懶甸的地理位置很重要,不僅是統一女真的重要一環,而且可作為從東面進擊鴨綠江部女真及遼朝東京的基地,還是南控高麗的門戶。是時,完顏部中傑出人物己具有這種規模的戰略構想。康宗主持會議,討論是否出兵援助易懶甸地區的女真。多數人認為“不可舉兵也,恐遼人將以罪我。”當時,多數人的恐遼情緒相當濃厚。如作為宗主大國的遼朝果真出兵干涉、插手,則事情就複雜難辦了。唯獨阿骨打(金太祖)提出異議“若不舉兵,豈止失曷懶甸,諸部皆非吾有也。”阿骨打的意見,具有戰略眼光,不愧政治家。何去何從,康宗經過猶豫而採納阿骨打的意見,鏇即遣能征貫戰的塞(賽)斡率兵前往曷懶甸解救危機。
塞斡領導的女真軍與高麗軍在曷懶甸展開一年多的爭奪戰,雖互有勝敗,但高麗軍敗多勝少,消耗特大,高麗的交通線和通訊網常為設伏的女真軍抄掠。其國內,因廣泛徵兵和連續戰爭而飢懂、疾疫,“邊患窘迫,軍民勞苦”,“軍馬疲斃”,上下騷然是其具體寫照。1109年“高麗復請和”,康宗曰“事若酌中,則與之和。”在高麗王主持下,經百官會議研究,答應並履踐女真的要求:撤離九城,歸還亡民,退出所占故地……於是曷懶甸回歸女真。長白山三十部女真正式加人女真民族中,從而壯大該共同體力量。曷懶甸回歸女真,不僅遏制了高麗向北擴張的趨勢,而且完成從東面包圍遼東京的戰略任務。
曷懶甸回歸女真聯盟
1109年秋,高麗從曷懶甸撤回軍民。這次高麗向北“拓地”維持時間不到二年,中朝東段邊界又恢復了原有的疆界。至金末出現的東夏政權統治金曷懶路恤品路等地時,中朝的東段邊界仍以高麗的定州、長平一線的長城和都連浦為界。
雙方爭奪曷懶甸,幾乎與鴨綠江部女真無涉,這支女真人與高麗仍保持和平友好關係。他們被納人女真共同體,在時間上要略晚些。
女真聯盟與高麗圍繞易懶甸的鬥爭,歷經九個年頭。對此,遼朝的態度和傾向不明顯。高麗雖是遼朝的藩屬國,但雙方不太協調,相互懷有戒心。遼並不希望高麗得勝,進而擴大勢力。以完顏部為首的女真聯盟對遼朝長期實行韜光養晦之策略, 遼人基本不知其底細,更不知其蘊藏著的巨大潛力。甚至曷懶甸戰爭結束後的第三年即1112年,阿骨打在混同江頭魚宴發出輕遼“信號”時,遼仍藐視以阿骨打為首的女真人系“墓爾小國, 亦何能為” ,可見遼朝統治者對完顏女真這支充滿希望的新生力量何等麻痹、大意。遼政權從自身利益出發,很希望女真聯盟與高麗長期“打下去”,兩敗俱傷,以收漁人之利,因此對於北方這一天朝體系秩序中的局部動亂也就採取漠然置之的態度,從而在客觀上為女真聯盟向朝鮮半島拓展提供了機會。
[編輯本段]
“九城”的歸屬問題
所謂“九城”是指曷懶甸之戰期間,高麗取得優勢的情況下,在原女真故地修築的一些要塞。《高麗史·睿宗》記載:“尹瓘擊東女真,大破之,遣諸將定界築雄、英、福、吉四州城……戊申,尹瓘以平定女真新築六城,奉表稱賀。立碑於曷懶甸公險鎮,以為界至”。對於九城的具體位置《高麗史·尹瓘傳》有更為詳細的記載:“於蒙羅骨嶺下築城廊九百五十間號‘英州’;火串嶺下築九百九十二間號‘雄州’;吳林金村築七百七十四間號‘福州’,弓漢伊村築六百七十間號‘吉州’。這些地區原為女真屬地,本非高麗領土,並且在女真發兵反擊高麗之後,高麗又被迫將這一地區還於女真,《金史·高麗列傳》記載;“高麗許歸亡入之民,罷九城之戍,復所侵故地,遂與之和。”
《金史·斡賽傳》記載;“未幾,斡賽復至軍,再破高麗軍,進圍其城。七月,高麗請和,盡歸前後亡命及所侵故地,退九城之戍,遂與之和。”高麗退還領土有其原因。其一,是女真部落聯盟的頑強反攻;其二,高麗自身既要面對女真的反攻,又擔心遼的乘虛而入,“國家不還九城,契丹必加責讓,我若東備女真,北備契丹,則臣恐九城非三韓之福也。”金仁存的這段話道出了高麗的擔憂,“九城”雖為高麗所占但並未使高麗獲得利益,反之,卻是高麗陷入了兩難的境地。退還女真故地對雙方都有利。
曷懶甸所謂的“九城”,本非高麗領土。高麗出兵侵奪之後,不久又為女真收復。然此後明朝初期,高麗又以“九城”之說向明索要領土是完全沒有根據的。“九城”之說首先掩蓋了中國渤海、遼朝時,其定州、長平一線長城之北不屬於高麗這一事實,也掩蓋了高麗睿宗攻占曷懶甸為時不到兩年,此後這一地區一直由金、元兩朝管轄的事實。
“九城”之說不過是高麗欲北擴領土的藉口。但明朝之所以予以承認,原因有二,其一,在明朝皇帝眼中,朝鮮為屬國,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分化外,一視同仁”的天朝大國妄自尊大的心理;其二,沒有認真的考證這一地區的歷史歸屬問題,以至於國土的流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