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縣南華寺

曲江縣南華寺

南華寺座落在廣東省曲江縣正南10公里處的南華山畔,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曲江縣南華寺

曲江縣南華寺 曲江縣南華寺

南華寺座落在廣東省曲法縣正南10公里處的南華山畔,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南華寺最珍貴的文物,就是被僧人稱作鎮山之寶的六祖真身像了。六祖真身像供奉在紅牆綠瓦、古色古香的六祖殿內。坐像通高80厘米,六祖慧能(亦作惠能)結跏趺坐,腿足盤結在袈裟內,雙後疊置腹前作入定狀。頭部端正,面向前方,雙目閉合,面形清瘦,嘴唇稍厚,顴骨較高。從塑像中可以看出這位飽經風霜的高僧多思善辨的才智和自悟得道的超然氣質,表情生動,栩栩如生。據廣東省考古學家徐恆彬、韶關市博物館和南華寺僧人考證和研究,這座六祖造像的確是以六祖慧能的肉身為基礎,用中國獨特的造像方法——夾紵法塑造而成。這尊中國式的“木乃伊”是由慧能的弟子方辨塑造的。其方法是,在慧能圓寂前,身披袈裟,盡腿盤屈,打坐入定,不吃不喝,使體內營養和水分逐漸耗盡,最終坐化圓寂。然後將遺體放在兩個對蓋密封的大缸之中的木座上,座下有生石灰和木炭,座上有漏孔。經過相當時問後,內臟和遺體上的有機物質腐爛流滴到生石灰上,不斷產生熱氣,水份被吸乾,遂變成坐式肉身乾體。然後進行塑造,先“以香泥上之”,然後加布,再“以鐵葉、漆布固師頸”。由於方辨是慧能的弟子,不止一次為慧能塑過像,對他的音容相貌、氣質神態有深刻的了解,因此這尊塑像很成功的反映出慧能超脫的氣質和高僧的形象,成為流傳萬古的真身像。

唐代宗時(762—779年)就下沼賜六祖真身像為“國寶,可於本寺如法安置,專令僧眾親承宗旨者,嚴加守護,勿令遺墮”。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又“詔謚大鑒禪師”安置六祖真身像的塔為“靈照之塔”。北宋初年,塔毀於戰火,六祖真身像“為守塔僧保護,一無所損”。宋太宗建“太平興國之塔”,安供六祖真身像。元朝政府兩次下聖旨,在南華寺內,“使臣不得下榻,不得索取鋪馬、祗應,不得徵收地稅、商稅,不得搶奪寺院所屬土地、河流、人畜、園林、碾磨、店舍”。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改木塔為磚塔,並造六祖殿,安置六祖真身像。因塔內和六祖殿等供奉真身像之處地勢較高,比較乾燥,加上歷代王朝特殊的禮遇和僧人精心的保護,使這尊塑像經歷了廣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滄桑而保存下來。今天,這尊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國寶不僅具有傑出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科研價值。

南華寺初名寶林寺,建於南朝梁武帝天監三年(504年),唐代效名中興寺、法泉寺,宋開寶三年(970年)賜額南華禪寺,沿用至今。因禪宗六祖在此弘法,也稱六祖道場。

1936年至1943年,近代名僧虛雲和尚駐錫南華寺,籌積款項,相地度勢,重建殿堂。總計新建殿堂房宇庵塔約243楹,新塑大小佛像690尊。當時六祖真身像的木龕被白蟻損壞,虛雲請出祖師肉身,重新裝修。另照阿育王塔形式,重新製作祖師坐龕。龕外塑南嶽、青原、法海、神會四像侍側。當時的南華寺盛極一時,面積從曹溪門到最後的卓錫泉,南北深151丈,由東邊寺牆至禪堂西壁,廣39.5丈,建築面積達1.2萬平方尺。主要建築有:中路的曹溪門、放生池、五香亭、寶環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靈照塔、六祖殿、方丈室。左側依次是虛懷樓、報恩堂、鐘樓、伽藍樓、客堂、待賢樓、香積廚、齋堂、回向堂、回光堂、延壽堂、念佛堂、東賢殿。右側依次為雲海樓、西歸堂、鼓樓、祖師殿、雲水堂、韋馱殿、維那寮、班首寮、如意寮、禪堂、觀音堂、西賢殿。寺東有無盡庵、海會塔,寺後有飛錫橋、伏虎亭、卓錫泉。虛雲法師帶領僧人嚴守戒律,遵循百丈清規“一粥一飯,持午因時,一步一趨,悉守儀范。”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文物古蹟的保護工作,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多次撥款重修大雄寶殿、藏經閣、六祖殿、鐘鼓樓及其他建築。1981年10月19日至21日,南華寺六祖殿重建一新,舉行了六祖真身像安座典禮,香港、澳門、廣州等地宗教界知名人士意昭、聖一、心明、性智、寬純等和當地憎俗民眾三百多人參加了這一慶典。

近年來,籌集資金一萬多萬元,新建了禪堂,先後修葺了六祖殿、方丈室、觀音殿、大雄寶殿、海會塔、頭山門、大圍牆。海外佛教徒捐蹭了20多萬美元的金箔,對大雄寶殿的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重新裝金,對五百羅漢等諸佛重施彩飾,使這座千年古剎煥然一新。

南華寺面向曹溪,背靠象嶺,峰巒秀麗,古木蒼鬱。廟宇依山而建,殿堂在同一中軸線上,結構嚴密,主次分明。全寺面積約1.2萬平方米。

進入第一道山門曹溪門(又稱頭山門)後,就是放生池。橢圓形放生池上,建立一座八角形、圓柱挑角、攢尖頂式五香亭。

寶林門是南華寺第二道山門,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清代及1912年重修,門聯是“東粵第一寶剎,南宗不二法門”,橫批是“寶林道場”。

鍾、鼓二樓相對,元大德五年(1301年)建。明清兩代及1933年均曾重修,樓分三層,歇山頂,檐角挑起,格子門窗,鐘樓頂層懸有宋代鑄造萬斤銅鐘。

天王殿建於明成化十年(1474年),清代重建,原為羅漢樓,後改為天王殿,殿正中供奉彌勒佛像,後麵塑韋馱像,兩邊塑四大天王像。

大雄寶殿建於元大德十年(1306年),明清時及1934年重修。殿前有月台,四周迴廊,重檐歇山頂,飛檐飾坐獅,頂用雙魚吻,門窗為格子式。殿內正麵塑三寶大佛像,每尊佛像高8。3l米,形貌莊嚴。左右兩壁及後壁是泥塑彩繪五百羅漢像,神形怪異。殿後有千人鍋,元代鑄造,高1.6米,口徑2.08米。唇外折,環底深腹。

藏經閣,清康熙六年(1667年)和1933年重修,兩層,四周辟廊,單檐歇山頂。

宋朝時改為磚塔。明清及1933年多次重修。塔呈八角形,五層,正面有券門可入內。塔內辟有螺鏇形階梯直到塔頂,每層每面均有券門和小窗,八注攢尖頂,上置大型銅鑄淨瓶及鐵鑄覆盆。寺後有卓錫泉,俗稱九龍泉,傳為六祖浣洗袈裟之處,泉水甘例,經年不竭。

和許多寺廟一樣,南華寺還保存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除六祖真身像外,還有乾佛袈裟、元代聖旨和宋代大雕五百羅漢像。千佛袈裟是罕見的唐代傳世刺繡。長方形,長2。86米,寬1.46米,絹底呈現杏黃色。上面繡有一千個佛像,佛像全部為跏趺坐式,手式有入定、接引、說法、合拿等,口、鼻、眼和髮髻清晰分明。用金線繡出形象,然後配以藍色、淺藍色、朱紅色、黃色絲線陪襯,再繡出藍色背光和光芒。四周是十二條形象生動的龍蛟。繡工精巧絕妙,為唐代刺繡之佳品。據廣東省博物館家有關專家考證,此袈裟是唐中宗賜給六祖慧能法師的。

北宋木雕五百羅漢造像是我國現存唯一的宋代木雕五百羅漢群像中的一部分。明朝時曾經重新塗飾過金光,清光緒年間,曾補雕過133尊被火燒毀的羅漢。1936年,虛雲和尚主持修廟時,將大部分木雕羅漢藏在大雄寶殿里三尊高達15米大佛的腹中,直到1963年才被發現。現存360尊,其中有133尊為清代補刻。有154尊羅漢像上刻有銘文。從銘文中可以看出,這五百羅漢像雕於北宋仁宗慶曆三年至八年(1043一1048年),是“會首弟子”楊仁禧組織募化和雕造這批羅漢像的,捐造者有商人、手工業者、僧人和平民等,匠師有張續、蔡文贄、廖永昌、王保、郝璋等。每尊造像都是用整塊木坯雕成,通高49.5至58厘米,直徑23.5至28厘米,木料主要是柏木,少量為楠木、樟木或檀香木。每尊像由底座和坐像兩部分組成。這些羅漢造像形態自然,變化多樣,生動傳神,雕工洗鍊,具有相當高的藝術研究價值,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

南華寺還有北齊昭帝皇建元年(560年)的銅佛造像,唐代花緞襪,六祖墜腰石,唐代鐵質觀音像、天人像、釋迦牟尼像,明代四大天王木雕、清代五百羅漢瓷瓶、明代金書《華嚴經》殘卷等文物,都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現存的碑刻有宋朝秋鐫石的《六祖像碑》、明代《御製六祖壇經法寶序碑》及近代修繕廟宇的碑記。

今日的南華寺不僅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聖地,也是名揚四海的旅遊聖地。現住寺僧130餘人。1992年5月,南華寺隆重舉行了方丈升座儀式,佛源法師榮任南華寺方丈。同時,虛雲和尚舍利塔和惟因和尚(南華寺原方丈)舍利塔亦相繼建成,並舉行了開光法會。

南華寺住持佛源法師,為培養僧眾素質,於1994年6月中旬,邀請香港大嶼山寶蓮寺願炯法師到寺演講《維摩詰所說經》,從農曆十九日至七月二十八日止,歷時一個多月。因為南華寺數十年沒有法師開壇講過經,聽經聞法者達二百僧眾和居士,有來自香港及黑龍江的居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