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色絲孢霉病

暗色絲孢霉病是一組暗色真菌引起的皮膚、皮下組織或系統性感染,多見於熱帶。臨床表現為淺潰瘍、淤斑、褐黑色斑或疣狀增生,自覺微癢或輕度脹痛,有的可無自覺症狀。靠真菌學檢查和組織病理檢查確診。

基本信息

病因

由暗色真菌引起,該菌在植物和土壤中存在,可能經皮膚破損處植入或吸入真菌孢子而感染,為外源性和條件致病性感染,患者多見於常與植物和土壤接觸者。

臨床表現

可表現為淺潰瘍、淤斑、褐黑色斑或疣狀增生,自覺微癢或輕度脹痛,有的可無自覺症狀。皮下組織型常有孤立、深在的皮下或肌肉的膿腫或囊腫,大小不一。系統性可由皮膚或皮下組織型暗色絲孢霉病播散至淋巴結、肺、腦及膽囊等所致,亦可無皮膚損害,初發即為淋巴結或血液播散。分型如下:

1.皮膚淺表型暗色絲孢霉病

可表現為淺潰瘍、淤斑、褐黑色斑或疣狀增生,自覺微癢或輕度脹痛,有的可無自覺症狀。本型包括掌黑斑和黑毛結節病。掌黑斑是掌跖部的棕色至黑色無鱗屑性斑片,偶可波及頸、胸等部。黑毛結節病是毛幹上形成卵圓形小結節,堅硬如石,呈黑色,用手指揉搓,猶如沙粒。主要侵犯頭髮,其次也見於眉毛和睫毛。

2.皮下組織型暗色絲孢霉病

常有孤立、深在的皮下或肌肉的膿腫或囊腫,皮損可呈杏核大或數厘米,甚至整個胸部大片斑塊。皮膚呈褐紅色或灰黑色,捫之有浸潤感,表面粗糙,一般不破潰。活檢時可見皮下組織有稀薄膿液,囊腫內有滲出液。

3.系統性暗色絲孢霉病

此型可由皮膚或皮下組織型暗色絲孢霉病播散至淋巴結、肺、腦及膽囊等所致,亦可無皮膚損害,初發即淋巴結或血液播散。腦暗色絲孢霉病的發病較急,預後差。

根據皮損表現,真菌學檢查和組織病理檢查診斷不難。

檢查

取膿液和組織液鏡下可見棕色和黑褐色菌絲與酵母樣孢子。培養可生長出褐色和黑色絨毛樣或酵母樣菌落。組織病理可見多數分隔、黑色壁的菌絲,直徑為1.5~3微米,偶可見分支或酵母樣芽生孢子,菌絲周圍有炎性細胞或多核巨細胞浸潤,無厚壁孢子。

鑑別診斷

需與著色芽生菌病、異物肉芽腫、皮膚利什曼病、透明絲孢霉病等鑑別。KOH檢查,培養和組織檢查可以確診。

治療

1.局部治療

對於局限性皮膚、皮下的損害以及角膜炎和鼻竇炎宜手術切除,但要完整,避免再次植入菌體。此外,也可以套用局部加熱療法。

掌黑斑外用抗真菌藥常可見效,角質溶解劑(如10%硫磺霜、6%水楊酸、12%苯甲酸軟膏或酊劑)也可套用。黑毛結節病常用治療方法為將毛髮剃光或每天清洗毛髮,用手颳去結節,再用一些抗真菌劑即可治癒。亦可用含酮康唑和二硫化硒的藥液洗滌病發。

2.全身治療

適用於系統性損害、手術無法切除的病例。大多對抗真菌藥物不敏感,療效欠佳,需要長期、大量服藥。

對外瓶霉引起的感染,氟胞嘧啶、氟康唑和兩性黴素B效果較好。毛樣枝孢霉感染僅對氟胞嘧啶較敏感,可與兩性黴素B合用。伊曲康唑,持續12個月以上,可能有希望治療非手術切除的暗色絲孢霉病。

預後

系統性暗色絲孢霉病預後差,常導致死亡。在飲食上一般要慎用海味、蛋類、豆類以及刺激性飲食,還應清淡飲食。隨訪及反覆的培養和組織病理檢查很有必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