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生魁

景生魁

1990年離休後,景生魁一直致力於民俗文化挖掘整理、愛國主義教育和文學藝術創作。 談到洮岷花兒,景生魁說:“以洮岷花兒為主的民俗文化是我們的一筆財富,挖掘和整理好民俗文化要靠長期的田間作業,只有走得廣、見得多才能更好地採集整理。 景生魁將孜孜不倦的文學創作作為自己的航標,先後寫作並出版了《鴨頭綠洮硯傳奇》、《群山在呼喚》等作品近百萬字的書稿。

恰似夕陽映岷州———記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景生
魁 在岷縣,有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他忙碌的身影時常出現在全縣各中國小校,出現在民俗文化深藏的山鄉田野,出現在遍布縣城的各種類型的民眾自樂班……他就是岷縣離休老幹部景生魁。
景生魁1949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後,曾在甘肅軍區政治部、青海省監委等單位工作,1985年任《岷縣誌》副主編。1990年離休後,景生魁一直致力於民俗文化挖掘整理、愛國主義教育和文學藝術創作。他先後榮獲全市“老有所為先進個人”、全省“離休老幹部先進個人”、全國“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今年,他又榮膺“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稱號。
“把紅軍長征在岷縣的故事一代一代傳下去,讓他們知道歷史,記住那段艱苦的歲月,才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談起14年校外輔導員堅持不懈的精神動力來源時,景生魁說。在每年的清明節,景生魁老人都要在二郎山烈士陵園裡給前來祭掃的中小學生講一段慷慨激昂的故事。特別是當講到三十里舖蘇維埃主席張老五烈士被敵人魯大昌逮捕,英勇就義時高唱洮岷花兒“樺柴劈了碌碡棋,我給紅軍當主席,豁出人頭手裡提,豁出人血和了泥……”時,不禁聲淚齊下,全場激奮。
景生魁老人先後被岷縣多家中國小聘請為學校輔導員,他利用清明節等節假日和其他時間深入中國小,對少年兒童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作文輔導、古詩文宣講活動。輔導中國小小報《小草》《新月》《希望》《鴿翎》《沃野》《山花兒》等20多個。其中《新月》受到甘肅省教育廳的表彰獎勵;西江鎮中心國小被評為全國“古詩文朗誦先進集體”。
談到洮岷花兒,景生魁說:“以洮岷花兒為主的民俗文化是我們的一筆財富,挖掘和整理好民俗文化要靠長期的田間作業,只有走得廣、見得多才能更好地採集整理。”為了挖掘保護好民俗文化,他從年輕的時候就注意這方面的積累,經常深入遠鄉山村挖掘民間文化遺產。實地考察岷縣(古臨洮)秦長城遺址,撰寫的《岷縣秦長城遺址探索》一文在《社會科學》《絲綢之路》雜誌上發表,獲定西地委宣傳部社會科學論文二等獎。他和一些老同志深入岷縣北部各鄉考察”鐵城文化”,併到鄰近的卓尼、臨潭縣採訪,寫成《鐵城文化考察錄》一書,受到省上領導的表揚。
1997年以來,景生魁擔任了四川省《西羌文化》主編,撰寫了《隴西李氏羌族》《竄三苗與三危考辨》《古羌文化的斷想與新探》等專稿,在2002年8月茂縣羌寨山莊召開的“古羌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重點發言,與美國、英國、加拿大、韓國、日本等10多個國家、地區的專家、學者交流,受到與會者的好評。
如果說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常年的農村生活為景生魁積累了豐富的素材,他先後創作了《星星閃亮》《對台戲》《回頭路上》等一大批戲劇劇本,並將它們搬上了舞台,受到了當地民眾的歡迎。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景生魁將孜孜不倦的文學創作作為自己的航標,先後寫作並出版了《鴨頭綠洮硯傳奇》、《群山在呼喚》等作品近百萬字的書稿。同時,在岷縣的秦腔自樂班中他也是組織者參與者。同時,他提出為“孩子們寫作”,並認真履行自己的承諾,先後寫作並出版了《岷縣民間故事集》、《山村夜話》、《群山在呼喚》等七部作品近百萬字的書稿,給少年兒童樹立了形象化的表率。自己掏腰包給和平國小、西江國小、東關國小等圖書館捐贈部分圖書。同時,他還廣泛涉獵地方史、民俗研究、鄉土教材的挖掘、整理、撰寫等。辛勤的耕耘贏得了社會的一片讚譽,岷縣人稱他為“岷縣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檔案”,媒體稱他為“孩子們心中的偶像”。
現在,景生魁老人雖然年老體弱,但還是經常忍著病痛,堅持著他想乾的工作,他像一團普通的泥巴,人們的生活中工作中哪裡出現了凹凸,他就儘量地去撫平。他說:“榮譽屬於黨,成績歸於集體。生命不息,筆耕不止。我要在有生之年愛我的祖國,把縣上的愛國主義教育進行到底,為中華民族的息興作出貢獻,托起明天的太陽,播種金色的希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