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塔戈拉

普羅塔戈拉

普羅塔戈拉,男,出生於約公元前481年,是希臘詭辯學派的著名哲學家和“智者運動”的代表人物。


簡介

普羅塔戈拉(約公元前481年-約公元前411年)是希臘詭辯學派的著名哲學家和“智者運動”的代表人物。又名 普羅泰戈拉。 其思想是“人是萬物的尺度”。“智者運動”與雅典民主政治高峰相伴。同時他也是智者派的代表人物。

生平

普羅塔戈拉於公元前486年左右出生於色雷斯(Thrace)南部沿海的希臘殖民地阿布德拉(Abdera)。他的父親是色雷斯人(Thracian),深受當時的波斯國王薛西斯(Xerxes)的器重,因此為普羅塔戈拉爭取到了同波斯人同樣的受教育機會。普羅塔哥拉聰明好學,才華出眾,很快便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被人們稱讚為希臘的天才。他一生旅居各地,巡迴在西西里島、雅典以及其它希臘城邦開展教學或演講,收徒傳授修辭和論辯知識、開辦講座,度過了將近40年的遊學授徒的生涯。他名揚各地,是當時最受人尊敬的學者,所到之處有錢的貴族年輕人總是趨之若鶩,認真聆聽他的講座,而他也因收取高昂的學費而變得十分富有。
在公元前445年左右,普羅塔戈拉來到了當時希臘民主制的中心——雅典,在這裡,他如魚得水,傑出的才智不但受到貴族的追捧,還受到伯里克利(Pericles)——當時的統治者也是民主派政治家——的賞識。他們二人結為摯友,經常在一起討論國家大事。在理論建構方面,普羅塔戈拉為伯里克利奠定了民主政體的哲學基礎,並於公元前444年為希臘重要的殖民地——圖利(Thurii)起草了法典。之後普羅塔戈拉又多次來到雅典,最後一次回到雅典是在公元前411年。由於他支持寡頭統治者反對民主制,堅持認為普通公民不能很好地進行民主自治,而且還發表大量“不敬神靈”的言詞,因而最終被送上法庭受審,但是就在開庭審理之前,他偷偷乘小船逃離了雅典。但在乘船逃亡途中,不料遭遇風浪,因船隻失事而喪生。
普羅塔戈拉被認為是舊詭辯派的典型代表,也是第一位收費的教師和第一位著名的希臘詭辯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哲學思想極大地影響了詭辯派思想的發展,甚至也影響了整個希臘文化。除少數片斷外,他的著作大都已失傳,我們只能從柏拉圖的對話錄《普羅塔戈拉篇》(Protagoras)和《泰阿泰德篇》(Theaetetus)中見到。
普羅塔戈拉還被認為是將論辯知識系統化的第一人,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為希臘修辭學、認識論、宗教批評、社會起源研究、辯證法和文學批評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Rankin 1983:32)。在修辭論辯教育中,普羅塔戈拉首先要求學生用清楚明白的語言講話,。他十分推崇在演講中運用格言警句,用簡短精煉但卻含蓄有力的話一語中的,認為這是論辯的最高境界。他要求學生學習語法,熟練掌握詞語的陰陽性與情態,他還是第一個區別“詞性”的人。在他看來,語法不但是用來規則語言的,更是增添一個人演講精確性的有力武器。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普羅塔戈拉是語法研究的奠基人。他還首次區別了動詞的時態,強調把握正確時機的重要性,甚至指出荷馬史詩中存在的錯誤句型。由於他的學生多是雅典的一些貴族子弟,因而傳授從事政治和公共事務的智慧成為其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此外,他還宣稱可以教授如何成功地做房地產生意致富,如何當一個人人尊敬的好公民等。
普羅塔戈拉最著名的哲學觀點就是“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Plato Theaetetus: 151e-152a) 。也就是說,世界上並沒有什麼所謂的客觀真理,人的主觀是決定人類對世界認識的準繩。而所謂知識,就是感覺,每個人的感覺不同,知識也就不同,其結果必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非無法判定,柏拉圖在《泰阿泰德篇》(Theaetetus)中具體描述了這種相對主義思想。比如,一陣風吹來,對於感覺冷的人來說它就是冷的,對於感覺熱的人來說它就是熱的,而風本身無所謂冷熱。同樣地,一個人的行為是好還是壞,也是以人的感覺為標準。你覺得好,它就是好的;我覺得壞,它就是壞的,行為本身也無所謂好壞。這樣,冷熱、好壞等事物性質都被看作是人的主觀感覺的產物而不是事物性質的客觀性 ( Kerferd 1981: 86-87) 。他認為一切真理都是主觀的、相對的、暫時的,世上只存在對立的觀點和道德的相斥而不存在絕對真理,辯論就是通過對命題的支持或反對以最終達到說服聽眾客群傾向於某一方的目的,“也就是說,普羅塔哥拉所強調的是修辭者從正反兩方面構築自己的論點,而不是修辭者與客群可以各執一詞、互相對抗的可能性”(劉亞猛 2004:124)。根據這種觀點,他對傳統宗教神學也提出了懷疑:“關於神,我無法知道他們存在與否;即使存在,我也不知道是以什麼形式存在。要具有這些知識障礙太多了,包括這個問題本身晦澀及人生的短暫。”(轉引自Swartz 1998:72)至於神,我既不知道他們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們像什麼東西”(Edward 1991: 141)。正是基於這種觀點,詭辯派對待神權提出了懷疑,並逐步顛覆了神權政治,把公眾的關注點從神轉到了人自身。人們對任何事物的理解都源於個體的人對其的感知,由感知而得出事物之於人類的意義。由此,普羅塔哥拉“人是萬物的尺度”的命題對希臘傳統起到了衝擊作用,它使人們不再盲目接受一切前人既定的風俗習慣、倫理道德、信仰和知識等,反之,每一個人都有對於一切問題的最終決斷權。這種思想大大促進了人們對於事物的複雜性、不確定性和真理的相對性的認識,打破了當時社會中僵化的思維方式。
普羅塔戈拉提出的另外一個觀點是:“萬物都有兩個完全相反的對立面”(Edward 1991: 89)。論辯中的任何一個命題都有正反兩方,且兩方的合理性相同,對每一論點都可以同樣令人信服地舉出另一完全相反的論點。在訓練學生時,他要求每一個人對每一個題目都要從兩個方面進行辯論,直至理屈詞窮為止。
之前人們一直以為,一切問題都只有一個固定不變的絕對正確的“標準答案”,而演講話語就是對這個“標準答案”的口頭表述。普羅塔戈拉的思想對此提出了挑戰。任何所思、所信、所求均可以言說,無論是否正統或“標準”,因為話語與真理之間沒有必然的內在聯繫,不是只有真理才可以言說。此外,他還著重培養演講者藉由論辯將問題中的弱勢轉為強勢並最終獲得一個更為理性的解決方法的能力。比如,對於一個病人來說,任何山珍海味都無法引起他的食慾,更無須提食物的營養價值了,而對於健康人來說,山珍海味是極大的奢侈品。但是,對病人的理性勸說能夠使他出於健康的考慮而對食物改變看法,甚至即便是再難以下咽的東西在病人看來也是美味佳肴(Edward 1991: 109)。
儘管後人對普羅塔戈拉的思想充滿了頗有爭議,但毫無疑問的是,普羅塔戈拉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修辭學家和思想家。他的論辯教育和哲學思想是詭辯派運動的核心,他的修辭思想和修辭實踐不僅為早期修辭學創立了理論上的基本原則,更為重要的是它激發了人們修辭意識的覺醒。

羅塔戈拉悖論

普羅塔戈拉在收受弟子教人打官司時都要和對方訂下契約,學生入學時先交一半學費,畢業後第一次出庭勝訴時再交付另一半學費。
學生歐提勒士(一說是愛瓦特爾)學成後一直不肯替人打官司,當然也就不交付另一半學費,普羅塔哥拉決定起訴他。在法庭上,老師志在必得地說:如果你在此案中勝訴,你就應按契約約定交付學費;如果你敗訴就必須按法院判決付給我學費。總之無論勝訴還是敗訴,你都要付給我另一半學費。
歐提勒士則針鋒相對地回答:老師您錯了,這場官司無論勝負我都不用付學費。如果我勝訴,根據法庭判決我不用付學費;如果我敗訴,根據契約中我第一次出庭勝訴才付學費的約定,我也不必交付學費呀。
雙方都以真實性難以懷疑的前提出發,卻得出了兩個完全相反的結論,讓法官難以判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普羅塔戈拉悖論”,也稱為“半費訴訟”。這個故事表明,悖論作為一種特殊的思維形式,與詭辯有密切的聯繫,悖論既可以為人類思維的發展和科學理論的形成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也可以為一些論者進行詭辯提供論辯的工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