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瑞斯納

普瑞斯納

普瑞斯納(Zbigniew Preisner,1955-)出生於波蘭的Bielsko-Biaka,第一部電影配樂是在1978年,由Antoni Krauze導演的《The Weather Forecast》。從此,普瑞斯納與電影配樂結下不解之緣,尤其是與波蘭大導演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的合作,更讓普瑞斯納一躍而成國際知名配樂大師。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歐陸的心靈之聲——波蘭電影配樂大師普瑞斯納
普瑞斯納(Zbigniew Preisner,1955-)出生於波蘭的Bielsko-Biaka,第一部電影配樂是在1978年,由Antoni Krauze導演的《The Weather Forecast》。從此,普瑞斯納與電影配樂結下不解之緣,尤其是與波蘭大導演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的合作,更讓普瑞斯納一躍而成國際知名配樂大師。
 1980年畢業於Krakow的Jabielonian大學的普瑞斯納,是一位學習力相當強的人,他認為“每件事都可能被學習”。中學時代玩搖滾樂並在小酒館駐唱,大學時代則決定要當作曲家,因此開始看著交響曲的總譜分析樂曲,並從室內樂創作開始著手。

主要業績

奇士勞斯基的互動
奇士勞斯基是一位對於電影中的音樂相當講究的導演,他認為音樂是電影的精靈魂魄,甚至曾經說過:“音樂是我的Cast”。在他的電影中音樂經常比畫面占有更重要的角色,甚至扮演著“填補鏡頭無法傳達的意境”的工作。普瑞斯納與奇士勞斯基合作過八部電影,兩人的理念或許不那樣一致(在音樂觀念上,奇士勞斯基保守、普瑞斯納前衛),但是兩人溝通順暢。談起奇士勞斯基,普瑞斯納認為,“奇士勞斯基雖然不懂創作的技巧,但卻相當了解音樂在電影中的功用,我們很少談論實際配樂該如何的問題,反而較常討論哲學性的概念,例如音樂在電影中該扮演的角色。”從兩人合作的電影中,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彼此的互補性所激盪出的藝術性。奇士勞斯基的影像如果少了普瑞斯納的音樂,就像是失去靈魂的血肉般地不完整,同時普萊斯納能精準地掌握奇士勞斯基影片中的意境。
 他與奇士勞斯基合作的影片包括早期的《無止無休》(No End)、《十誡》(The Declogue),以及《十誡》中單獨拿出來拍成電影的兩段《殺人影片》(A Short Film About Killing)、《愛情影片》(A Short Film About Love),《雙面維若妮卡》(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ca)、還有顏色三部曲《紅色情深》(Rouge)、《白色情迷》(Blanc)、《藍色情挑》(Bleu)等。有趣的是,奇士勞斯基與普瑞斯納兩人一起塑造了一個虛構的作曲家,十九世紀末的荷蘭作曲家梵德布登梅爾(Van der Budenmajer),事實上梵德布登梅爾就是普瑞斯納,但是普瑞斯納還是煞有其事地將自己過去的作品分類,說是梵德布登梅爾所寫,甚至還捏造了梵德布登梅爾的出生、死亡日期。在《十誡》、《雙面維若妮卡》、甚至是顏色三部曲中都提到取材梵德布登梅爾的音樂。
 奇士勞斯基在《雙面維若妮卡》的劇本中,清楚地描寫下他所需要的音樂感覺,何時要有音樂出現,傳達何種情緒。而這些描述性的文字,透過普瑞斯納的天賦,全都化成了深邃的音符。普瑞斯納是那種從電影開始構思就參與工作的配樂家,因此他能夠以巨觀的角度思索音樂在影片中的戲劇性,而不僅只是填補空缺的綠葉角色。在《雙面維若妮卡》中,普瑞斯納建議奇士勞斯基使用與電影主題無關的但丁詩句,透過古義大利文的吟唱給了普瑞斯納極大的靈感,甚至營造出意想不到戲劇效果。
《紅色情深》、《白色情迷》、《藍色情挑》三部曲中,主要傳達奇士勞斯基的“宿命”基調。在配器上,普瑞斯納以單簧管、鋼琴的獨白傳達影片中人類內心的孤獨疏離;以女高音搭配管弦樂團傳達出空靈神秘的氛圍,描繪無常卻充滿神秘的人生,節奏上白色情迷》多用探戈、《紅色情深》則用波烈露,但是《藍色情挑》則是他認為影片搭配音樂緊密度最高的一部,更勝《雙面維若妮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