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善堂

普善堂

位於廣西 北海市區茶亭路,又稱普度震宮。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由當時羅浮山乾元洞道士 吳錦泉約集北海慈善界梁起振、黃日章、陳覺裕等人發起,向港澳同胞募資而建。

簡介

普善堂坐南向北,磚木結構,占地6400平方米。主要建
築由中天殿(1987年因擴建茶亭路被拆)、金母殿、地母殿三進廟寺組成,供奉著神佛像,是一座集三教於一體的古廟宇。現存的兩殿結構大致相同:正殿兩側有耳屋;殿內又分明間和兩側的次間;頂脊有琉璃雙龍戲珠;殿內正脊有花鳥雕飾;廊頂前牆有壁畫。清·梁鴻勖著《北海雜錄》贊曰:“廟貌燦然,為北海諸廟冠”。現存金母、地母兩殿,在中天殿舊址建普渡震宮門樓。宮內園林成景,幽雅寧靜。

地理位置

普度震宮位於市區茶亭路,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主要建築由中天殿(1987年因擴建茶亭路被拆)、金母殿、地母殿三進廟寺組成,供奉著神佛像,是一座集佛、道、儒三教於一體的古廟宇。現存的兩殿結構大致相同:正殿兩側有耳屋;殿內又分明間和兩側的次間;頂脊有琉璃雙龍戲珠;殿內正脊有花鳥雕飾;廊頂前牆有壁畫。清梁鴻勖著《北海雜錄》贊曰:“廟貌燦然,為北海諸廟冠”。

創建

時有羅浮山乾元洞道士吳錦泉(號道章,北海東邊垌村人)。返自香港,約集梁超振、黃日章、陳覺裕等人,發起向港澳僑胞募資,創建普度震宮(以下簡稱震宮)於茶亭對面。
震宮始創,初建中天殿於頭座,震宮大門額曰普度震宮,楹聯曰:“普度宏開勸爾回頭登彼岸,震宮演教望民轉念出迷津。”
頭座中天殿楹聯曰:“普度濟生民有意問津招歸佛度,震宮通帝闕真心向善選入仙宮。”
中天殿奉祀玉皇大帝,乃太陽太陰等神像,並設立釋迦如來、孔聖先師太上老君牌位,集佛儒道三教於一宮。任從香客自由朝拜,吳錦泉任主持。
光緒二十七年,震宮擴建金母殿於中天殿后座。
金母殿楹聯曰:“金光照耀,母德宏深。”再有石刻聯曰:“齋口齋心齋成佛果,修功修德修到天庭。”
金母殿正殿祀奉瑤池金母,左殿祀奉三官大帝(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右殿祀奉二聖帝君(文昌帝君關聖帝君)。
中天金母兩殿,當時香火旺盛,皈信眾多。震宮主持及諸有心向善者,為擴展善途多行利人濟物的公益大事,乃附設普善堂,專辦理地方公益社會慈善的事業。
普善堂吸收對象不分男女老幼,凡有志向善,均可加入為堂友。
普善堂經費,由堂友自由捐助。
普善堂堂務,由堂友每年選出董事若干人主理進行。
普善堂楹聯曰:“善行公益,善與人同。”

近代發展

民國初年期間,經常有成批外省難民流到北海,食宿無著,普善堂為辦賑濟,特設安良所,從事接待外來難民,供給食宿,並陸續贈給川資,助其返里。當時經辦其事者,以蔡廣蒞為首,出力最多。
同時期間,欽廉各地鄉村,有些無智婦女受壞人拐騙,賣往港澳淪為娼妓,香港設有保良局,從事拔救,特與普善堂合作,救出被淪的婦女,凡籍欽廉者,保良局護送回北海,普善堂接領,招待食住,負責通知其親人認回。倘無親人認回,普善堂妥慎聽其志願安置,使其恢復自由,再重新生活。
越南海防及附近各埠,有籍欽廉的僑胞歿於旅地者,按當時其地規例,就地僅可埋葬三年。屈滿必須移出枯骨,運回故土。海防華人善才與普善堂承辦其事。枯骨由海防華人善團付出,普善堂接收,並負責通知其親人領回安葬,倘無親人認領普善堂專立義基,妥為埋葬。
普善堂堂支梁超振、黃日章、陳覺裕等感到當時有外來北海的旅客及本地有貧困者,遇有疾病,無力就診,無地留醫,因於公元一九一四年(民國三年)募資建立愛生院一所於趙屋嶺,贈醫贈藥,收留無力醫病者住院療治,很是方便一般貧民及來客,後因經費不繼,經五年而停辦。直到公元一九四二年,愛生院屋宇傾破、形似荒殘,再由當時地方人氏黃則林、許富元、卜位堂、黃宗達、陳秀階、杜壽卿、鄧展南、黃益泉等,組織重修愛生院委員會,募款進行重修,復辦贈醫贈藥免費收容留院診治等善事。
公元一九一八年,震宮主持吳錦泉移居越南西貢市,由王大廩(號晉修)接任主持。
公元一九一九年,震宮更於金母殿後進,建立地母殿,楹聯日“地藏深固,母範猶存。”正殿祀奉地母元君。左殿祀奉觀世音菩薩,右殿祀奉李鐵拐,呂洞賓兩大仙,殿左有廳祀奉貞烈聖母。廳旁再有廳,祀奉震宮創辦人及歷年加入普善堂辦善事堂友的祖先牌位。至該時期,震宮擁有三座殿宇,兼有園林布置,宿舍、客廳、書室均具,堪為北海名勝矣。
公元一九二八年,震宮遭到軍隊長期借住,全部占用中天金母兩殿,神像牌位及法器用具均被毀壞,普善堂辦事地址原在中天殿右廳,至此被迫移上地母殿了。
公元一九三五年,合浦白沙人林國佩當時擔任廣東省參議長。到北海寄寓,目悉震宮被軍隊強占情況,乃出面與該軍隊交涉。得到軍隊移出震宮,收復中天金母兩殿。兩殿雖得收復,但建築多被損破,林國佩倡募重修,兩殿幸復原貌,但神像牌位,未及重塑了。
公元一九三六年,林國佩約集合浦及北海知名人士李仲平、林義山、吳炳榮、黃耀之、黃萬鎰、陳達震等,設辦布道善壇於中天殿。

布道善壇

布道善壇以宣揚孔孟學說,提倡仁義道德,演講善惡報應的因果道理為宗旨。當時參加入壇者頗眾,但僅辦兩載,因經費無著而停。抗日戰爭時期,北海居民疏散,震宮及善堂活動均停。抗戰初起,北海有些關心“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青年。組織北海青年抗日救亡工作團。借震宮天殿右廳為團址,進行宣傳抗日救亡運動的工作。抗戰勝利後震宮宗教活動,善堂公益事業,陸續恢復。但規模比前縮小了。震宮主持王大廩亦去世。震宮事務,由普善堂負責選人主持。震宮歷年均印刷有勸善書籍傳布,但均是一般宣揚善惡因果報應的小冊子,未有宗教正式入門的典籍,

抗戰期間的發展

公元一九四二年蘇州弘化社及四川威遠中峰寺印書弘化社寄來大量的佛教初機入門書籍在北海流通。引起普善堂堂友及來往的善男信女向佛教起信,按照佛教儀規,禮請廣東乳源雲門山大覺寺虛雲老和尚及江蘇、蘇州、靈岩山寺德森老法師,授受佛教的三皈依法,此是北海有正式信仰佛教居士的啟始。
北海佛教居士於珠海西路開設振化書館,流通佛像經典並印刷勸善書籍發行。
公元一九四三年北海佛教居士於中天殿左廳,設立念佛堂,供奉西方三聖像,定期集合念佛,修持淨土法門。公元一九四五年四月,北海佛教居士組宏善匯社于震宮,每月發行宏善彙刊,至十八期停辦。
公元一九四五年秋北海佛教居士合議于震宮右邊基地,建立北海佛教居士林,因受阻力,莫能實現。公元一九四六年二月,合浦、欽州、靈山、防城、四縣佛教僧尼居士集議于震宮,發起組織中國佛教會廣東省合欽靈防聯縣支會,會址:附設于震宮。

列為文物

普度震宮現被列為市管文物,得到保護重修。其過去歷史已為陳跡,但其“普行公益、善與人同”的精神,堪可為後人的回憶和懷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