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列姆昌德

普列姆昌德

普列姆昌德(1880.7.31—1936.10.8), 北方邦貝拿勒斯人,印度印地語作家,從事文學創作,一生創作了15部中篇和長篇小說。

姓名

普列姆昌德 普列姆昌德(1880~1936)Premchand

簡介

印度印地語作家。1880年7月31日生於北方邦貝拿勒斯附近的拉莫希村,卒於1936年10月8日。原名滕伯德·拉伊。5歲開始在農村上舊式學堂,念波斯語烏爾都語,後轉入正規國小。後為負擔一家生活,充當家庭教師。19歲開始在公立學校教書,此後長期從事教育工作,並通過自學取得學士學位。1921年回響甘地的不合作運動而放棄公職,在貝拿勒斯一所私立學校任教。後專門從事文學創作,先後主編《時代》、《榮譽》、《甘美》、《天鵝》和《覺醒》等雜誌,創辦智慧之神出版社。1936年4月主持印度進步作家協會第一次大會。
他一生創作了15部中篇和長篇小說(包括未完兩部),約300篇短篇小說及論著、電影劇本、兒童文學和翻譯作品。早期用烏爾都語寫作,1915年前後開始改用印地語。處女作是中篇小說《聖地的奧秘》。1908年出版短篇小說集《祖國的痛楚》,因其中的愛國主義思想而遭殖民當局查禁。從此改用普列姆昌德的筆名。他的作品還有長篇小說《服務院》、《博愛新村》(又譯《仁愛道院》)、《妮摩拉》、《舞台》(又譯《戰場》)、《聖潔的土地》、《戈丹》等,短篇小說多收在題名《聖湖》的8部集子中,包括《進軍》、《半斤小麥》、《冬夜》、《沙倫塔夫人》、《解脫》、《神廟》、《害人是天職》、《老嬸娘》、《棋友》、《開齋節的會禮地》、《咒語》、《彩票》等名篇。
《服務院》是其成名作,被譽為印地語文學中第一部優秀現實主義小說,寫一婦女因無陪嫁不能嫁到體面人家,後被丈夫遺棄淪為妓女,受盡歧視和欺凌,最後在服務院棲身。小說揭露了索取嫁妝的惡習、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關係及上層人士的虛偽等。《戈丹》是其代表作和最優秀長篇小說。主人公何利原是自耕農,有幾畝祖傳土地,他與妻兒終年勞動,勉強可以溫飽。由於他賒購的奶牛被毒死,受到多方敲詐勒索。後他收留未正式結婚而懷孕的兒媳,更引起軒然大波。他破產而淪為僱農,被迫變相賣女。他最後還想為孫子買頭奶牛,終在熱浪中累倒而死。身後僅剩的20個安那也被婆羅門當作獻牛(戈丹)的禮金搜刮而去。小說揭示了農村中尖銳的階級矛盾,塑造了典型人物,被譽為印度農村的一部史詩。
普列姆昌德在印度有小說之王美譽。中國1953年開始譯介其小說,已出版他的小說和文論中譯本10餘種。(圖為《舞台》中譯本封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