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系統

1895年紐康引入了假想的參考點——平太陽,定義了平太陽時。 我們用的北京時,是東經120o的平太陽時。 1960年起,人們開始以地球公轉運動為基準來量度時間,用曆書時系統代替世界時。

時間是物質存在和運動的客觀形式,建立時間單位必須以物質的運動為依據。選取的物質運動形式不同,就會有不同的時間系統。
早期當人們把地球自轉看作均勻運動時,就以地球自轉作為時間計量的基準,以春分點(真太陽)連續兩次上中天的時間間隔叫做一個恆星回(真太陽日)。由於真太陽運動複雜,使得真太陽時不均勻。1895年紐康引入了假想的參考點——平太陽,定義了平太陽時。建立了平太陽時與恆星時之間的相互轉換關係。1928年國際天文學會正式將格林尼治平太陽時命名為世界時。從此以地球自轉為基準的時間計量系統的世界時被全世界統一使用。我們用的北京時,是東經120o的平太陽時。由於地球自轉速度不均勻,導致用其測得的時間不均勻。1960年起,人們開始以地球公轉運動為基準來量度時間,用曆書時系統代替世界時。曆書時的秒長規定為1900年1月0日12時整回歸年長度的1/31 556 925.974 7,起始曆元定在1900年1月0日12時。隨著科技的發展,曆書時的精度已不能滿足需要, 1967年後,曆書時被原子時所取代。原子時的時間單位在目前來說是最精確的,但原子時不能確定時刻。
為了得到既有準確時刻,又有精確秒長的時系,國際上規定了協調世界時。協調世界時的秒長與原子時秒長一致,在時刻上儘量與世界時接近(其差值在全0.9秒以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