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北陵)

昭陵(北陵)

昭陵,位於瀋陽市內面積最大的北陵公園內,是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因處於瀋陽北部,故又稱北陵。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北陵北陵

昭陵,是清入關前“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占地最多的一座,占地面積450萬平方米,構成北陵公園的主體部分。北陵公園東南部有東湖、青年湖,西南部有芳秀園。北部樹木幽靜,鳥語花香。全園林木蔥鬱,古松參天。這裡埋葬著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陵區古松參天,湖水蕩漾,金瓦紅牆,斑斕耀目。充分顯示出這座封建皇家陵園雄偉的氣勢。“風水寶地”特有的莊嚴,肅榜和神秘,徜徉其間,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激起思古之幽情。

昭陵始建於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順治八年(1651年)初步完工。康熙、乾隆及嘉慶各朝又對之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可以說.它是一座積累式建築群。它既保持有清初關外某些建築特色,更多的則是按照中原王朝陵寢制度所改建的。所以它與明清皇陵有許多相似之處。

布局結構

昭 陵昭 陵

昭陵陵區範圍,三十年代瀋陽市政公所公布的實測結果:南北5.1華里,東西為2.6華里,總面積為12.4平方里。陵區四周設有紅、白、青三種顏色界樁,其前面還備有擋眾木(又叫“拒馬木”)四百四十二架。陵區南北狹長,東西偏窄。陵區最南端是下馬碑,其北為華表和石獅。石之北建有神橋及滌品井一眼。神橋往北為石牌坊。石牌坊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小跨院。東跨院是更衣亭和靜房。更衣亭是皇帝祭祀時更換衣冠及小憩之處。靜房是御用廁所。西跨院是省牲亭和饌造房。省牲亭是祭祀時宰殺牲畜及家禽的場所,饌造房是製做祭品之處。石牌坊之北是陵寢正門----大紅門,此門周圍是環繞陵區的朱紅圍牆。大紅門內有一條南北筆直的“神道”,神道兩側由南往北依次立有擎天柱一對,石獅子一對,石獬豸一對,石麒麟—對,石馬一對,石駱駝一對,石象一對。這些石獸統禰“石象生”。再北,在神道正中有神功聖德碑亭一座。碑亭兩側有“朝房”。碑亭之北足方城,方城正門曰“隆恩門”,城門上有樓,方城正中是隆恩殿,兩側有配殿和配樓。隆恩殿後有二柱門和石祭台,再後是券門,券門頂端為大明樓,步入券門是月牙城,月牙城正面有琉璃影壁,兩側有“磴道”。月牙城之後是寶城、寶頂,寶頂之內為陵寢的“心臟”——地宮。寶城之後是人工堆積起來的陵山——“隆業山”。另在陵寢西側,與寶頂遙遙相對還有一組建築叫“懿靖大貴妃、康惠淑妃園寢”,是安葬太宗眾妃的塋地。昭陵建築布局嚴格遵循“中軸線”及“前朝後寢”等陵寢規制。陵寢主體建築全部建在南北中軸線上,其它附屬建築則均衡地安排在它的兩側。這樣的設計思想主要是體現皇權至高無上,同時,達到使建築群穩重、平衡及統一等美學效應。“前朝後寢”是出於“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需要,帝王生前使用的宮殿是按“前朝後寢”建造的。按照古人的傳統觀念.皇帝死後也要和生前一樣如期“臨朝”,仍然有飲食起居的“寢宮”。

昭陵的管理有文武兩大衙門。一個叫總管衙門,一個叫關防衙門,管衙門主要負責陵區的防衛,關防衙門負責祭祀和陵寢建築的一般修繕。清朝遜國之後,昭陵雖然仍由三陵守護大臣負責管理,但由於連年戰亂,國庫入不敷出,對昭陵無力做大的修繕,以至陵園建築殘破凋零。當時有位文人寫過這樣一首《游北陵》詩:“涉足昭陵戶與庭,輝煌眩目未曾經。莓苔滿徑無人管,楊柳山中猶自清”。寫出了當時昭陵的真實面貌。從三十年代起奉天省當局將昭陵開闢為北陵公園,並設定監督員和管理員進行實際管理。昭陵自古就是瀋陽重要景區,清代“陪京(瀋陽)八景”里有“北陵(昭陵)紅葉”。金梁在《奉天古蹟考》中說:“北陵多楓柳,西風黃葉紅滿秋林,故名北陵紅葉。”

現狀

瀋陽解放後,昭陵和其它許多歷史文物古蹟一樣受到國家的重視和保護,並被列入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且陸續撥出專款,對之進行全面修繕。現在,這座曾經殘破不堪的古陵已重現其昔日的輝煌。同時,園林管理部門為了充分利用這裡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拓造人工湖,增建亭台閣榭、種植各種花草樹林,設定各種遊藝及體育、文化娛樂等場所,這些舉措給這座古老的陵園注入了現代生活氣息,使它成為國內外著名的風景區和遊覽勝地,每年接納來自海內外的遊人近百萬,成為世界各國人民了解中國,了解瀋陽的視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