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昧詹言》

《昭昧詹言》

《昭昧詹言》是作者論詩之作。正集10卷,寫成於道光十九年(1839),專論五言古詩。首卷為通論,以下漢魏、阮籍、陶淵明、謝靈運、鮑照、謝朓、杜甫、韓愈、黃庭堅各1卷。其後又撰《昭昧詹言續錄》2卷,專論七言古詩。

《昭昧詹言》

 

正文

詩話。著者 清代方東樹(1772~1851),字植之,別署副墨子,晚號儀衛老人。 安徽桐城人。 乾隆秀才。治學宗尚 朱熹,推崇理學,排擊 漢學,曾著《漢學商兌》,指斥漢學家“棄本貴末”(《漢學商兌序》)。鴉片戰爭前後,曾撰《化民正俗對》、《病榻罪言》,提出嚴禁 鴉片和抗擊英帝國主義的方略,指出和議是“以肉飼虎,肉盡終必食人”。他早年即學文於 桐城派大師 姚鼐,為“ 姚門四弟子”之一。論文全主桐城派“ 義法”說。平生著作多種,已刊刻者均見《儀衛軒全集》。
《昭昧詹言》是作者論詩之作。正集10卷,寫成於 道光十九年(1839),專論五言古詩。首卷為通論,以下漢魏、 阮籍陶淵明謝靈運鮑照謝朓杜甫韓愈黃庭堅各1卷。其後又撰《昭昧詹言續錄》2卷,專論七言古詩。前卷為總論,後卷分論從唐代 王維李頎至元代 虞集、吳萊等16人。道光二十一年又寫成《續昭昧詹言》8卷,專論七言律詩。首卷通論,以下各卷分論初唐諸家、盛唐諸家、杜甫、中唐諸家、 李商隱蘇軾與黃庭堅,末卷附論諸家詩話。作為桐城派古文家,他認為古文文法通於詩,“詩與古文一也”(《續昭昧詹言》卷一)。此書即以論古文之法論詩,其大旨皆與作者論文思想相通。作者追求的詩歌標格是既要“義理”蘊蓄深厚,又要“文法”高妙。通過前者使詩歌“合於興觀群怨”,達到作者所期望的社會作用;通過後者攀躋古代名家的高格,他認為為詩必學古人,但不可襲其形貌。更有因有創,做到義理自得,辭語獨造,所謂“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之則失其所以為我”(《續昭昧詹言》卷八)。但此書重點畢竟在指示“學詩津逮”(《續昭昧詹言》識語),大量篇幅在剖析章法句法等古人作詩之用心,連作者自己也認為“講解太絮”( 方宗誠《儀衛軒詩集》目錄後識語)。
《昭昧詹言》初刻於光緒年間。《儀衛軒全集》本,為光緒十七年(1891)重刻。此後安徽官紙印刷局本,武強賀氏刊本等續有增益。196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校點本即據賀本,並將北京圖書館所藏正10卷、續10卷的抄本,或摘要附錄,或作校記附註於各條之下,最為完備。

 

配圖

 

《昭昧詹言》 《昭昧詹言》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