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基地

昭和基地(しょうわきち)位於南極圈內的東釣鉤島,屬於日本的觀測基地。實際坐標為於南緯69度00分22秒、東經39度35分24秒,海拔高度為29.18米。基地名稱來自建設時期的日本年號“昭和”。

概要

昭和基地擁有及能進行天體、氣象、地球科學及生物學等觀測的施設。整個施設由合共60座以上大小不一的建築物組成,除了3層高的管理樓外,還有居住樓、發電樓、污水處理樓、環境科學樓、觀測樓、情報處理樓、衛星訊號接收樓、焚化爐樓、電離層樓、地球科學樓、能將無線電探空儀升空的放球樓,此外,還有大型接收天線、燃料儲存罐、直升機坪、太陽能電池板、貯水用的荒金水庫。另外,為研究可再生能源而建設中的大樓預定由53次觀測隊完成。昭和基地與南極大陸內另一基地富士圓頂(ドームふじ基地)相距1000公里。餘暇的時候(通常是業務休日,如南極時間上星期六、日,或者是特別的日子,如日本時間上的兒童節),基地職員會使用業餘無線電局(8J1RL)作通訊。基地內不少木造的裝配式建築配件,是使用日本大手房屋建設公司三澤住宅(MISAWAHOMES)製造。
基地內的管理樓中,擁有醫務室、管理室、廚房、食堂、通信室、公眾電話室、圖書室及娛樂室等。醫務室內雖然擁有可進行手術的設備,但實際上並沒有進行過緊急手術的例子。日本郵政民營化後,在基地亦內保留郵局,現在由郵便事業株式會社銀座支店昭和基地內分室所設定,負責將信件及明信片等送回日本本土,其郵費與日本國內完全相同。最初昭和基地內郵局(昭和基地內郵便局)的郵政編號為100-70(當作日本國立極地研究所來處理,大街區碼為70的原因,是在1970年重新開始基地內曾經停止的業務),不過現時已經沒有特別規定。

除惡劣天氣時不能使用的特殊建築物(放球樓等)外,各建築物皆有可互通的走廊連線。這樣做的原因是避免事故發生,曾有別國南極基地的隊員因前往3米外另一建築物的洗手間時遇上惡劣天氣而死。
南極地域觀測隊員約為60人,當中約40人會參與越冬任務。由於在翌年度的隊伍乘坐觀測船到達南極後,前年的越冬隊才會歸國,所以基地內經常會有人駐守。基地由文部科學省及極地研究所管理。而實際執行的,在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期間由50次觀測隊負責,由2010年2月開始的為51次觀測隊,而2011年2月開始的則由52次觀測隊負責。越冬交接議式在近年通常在2月1日舉行。在1次越冬隊時因使用樺太犬來拉動雪橇,此事在後來相當著名,但是後來,由於南極條約環境保護議定書(附屬書II第四條)內禁止攜帶任何有生命的植物及動物等進入南極,所以南極現在再沒有任何犬只。
昭和基地所在的經道屬於UTC+3時間(JST-6時間)時區。在基地中的男性隊員均為國家公務員,但是由民營企業調配出來的女性也算是隊員之一。

歷史

昭和基地的歷史,大體上也就是日本南極觀測的歷史。
在1951年(昭和26年),各國開始提唱國際地球觀測年,因此日本希望能夠參加。當初,是預定到赤道進行觀測活動,但是擁有該地領有權的美國反對,因此,在1955年2月更改為南極觀測,總共有12個家參加。本來的計畫預定進行2次觀測活動。由於準備期間不足,因此所使用的觀測船“宗谷”只是一艘趕工改造的舊船。觀測隊在出發時亦並未決定建造基地的地點,所決這責任落在隊長身上。
1956年出發的南極觀測船“宗谷”載搭著永田武隊長及其率領的第1次南極観測隊53名隊員,在次年到達東釣鉤島。1957年1月29日,永田登入南極,並將準備興建的南極觀測基地命名為昭和基地在1月31日正式決定興建,而工程在2月1日展開。2月8日,永田在這裡過了一夜,並在2月15日離岸。完成後的昭和基地共有4座建築物,其中一座是發電樓。隊中的西堀榮三郎副隊長兼越冬隊長與其他隊員共11名進行越冬任務。1次隊因觀測器具結冰等問題使往後日子過得極度困難。這時,最主要的運輸工具,是由樺太犬所拉動的雪橇。另一方面,在2月15日離岸的“宗谷”因浮冰所困,在28日由當時最新銳的前蘇聯破冰船“鄂畢”號救出。
1958年,永田繼續以1次隊隊長的身份率領第2次觀測隊乘搭“宗谷”前往南極,但由於“宗谷”被厚大的浮冰所困而無法靠岸。2月14日,1次隊越冬隊全隊員由飛機及直升機運送回“宗谷”。在昭和基地的15隻樺太犬因後續的行動而留在基地中。但是,由於惡劣天氣沒有好轉,2月24日正午(一說是13時),永田宣布將不進行為越冬行動,因此樺太犬們被捨棄在南極。當初計畫只進行2次的觀測計畫的觀測隊,由於2次觀測隊未能執行任務而將觀測計畫延長至3次。1年後第3次越冬隊到達昭和基地,發現樺太犬中的太郎與次郎於昭和基地等待隊員回來。這件逸事後來製作為電影“南極物語”,並大獲成功。
1959年1月至3月,在“宗谷”於哈拉爾王子海岸靠岸期間﹐於昭和基地內設定“宗谷船內郵局昭和基地分室(宗谷船內郵便局昭和基地分室)”。
1960年10月10日,第4次越冬隊員福島紳(1930年-1960年)基地內固定雪橇的時候因惡劣天氣而遇難。同年10月17日確定為死亡。其後,越冬隊在福島紳遇難地點(S69°、E39°35′)建立了一座石標,被命名為福島石標。於1972年基於南極條約環境保護議定書(付屬書V第八條)﹐福島石標被指定為南極史跡遺產,後來亦列為日本南極史跡記念物。福島隊員的遺體,在1968年離基地4公里外的約西釣鉤島被發現。
當初計畫只進行2次活動的南極觀測隊,結果延長到5次,其後建議再延長的呼聲亦不斷增高,但由於“宗谷”已經老化,在1961年出發的第6次觀測隊(沒有進行越冬)於1962年歸國後﹐日本的南極観測暫時中斷,昭和基地亦再度關閉。
在1965年,新造的南極觀測船“富士”(ふじ)竣工後,由第7次觀測隊重新開始越冬任務,在1983年(昭和58年)由第25次觀測隊及越冬隊開始,南極觀測船轉為初代“白瀨”(しらせ)。
觀測船“宗谷”、“富士”、初代“白瀨”的船內郵局,各自有自己所使用的風景印(一種紀念郵戳)。
1973年(昭和48年)9月29日昭和基地成為日本國立極地研究所的觀測施設。
2003年(平成15年)1月至2004年1月2日為止﹐於基地內設立了NHK南極Hi-Vision播放中心,該中心由5名職員在2002年12月開始於越冬期間建設,在建成後從事對日本播放的傳送工作﹐最後該5名職員在2004年3月歸國。作為替換,朝日新聞在2004年1月1日開設南極支局。
由於碎冰艦“白瀨”老化,令後續的觀測活動帶來障礙及擔憂,所以在2006年計畫由Universal造船舞鶴事業所建造後繼艦(2007年動工、2009年5月完成)。艦名是繼承上代觀測船,因而再被命名為“白瀨”(二代、しらせ),在2009年(平成21年)的第51次南極觀測隊及越冬隊開始服役及運用。

火箭發射

昭和基地由1970年至1985年為止,曾發射過54枚探空火箭,目的是監測臭氧及極光觀測。發射過的火箭為S-160JA、S-210JA、S-310JA及MT-135JA,發射高度為60至220公里左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