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初期中原一帶政治形勢

簡介

公元前八世紀,周天子的首都受到了一支遊牧民族的攻擊,天子在這場咎由自取的劫難中身亡,得到訊息的中原各國勤王部隊紛紛開進渭河平原,雖然組織於倉促忙亂之間,但對於入侵者仍有著絕對的軍事優勢,敵人也自知無力與中原軍隊對抗,根本無意占領這座城市,在燒殺搶掠以後就陸續地撒退了,所以在遇到不大的抵抗後,勤王之師順利地收復了首都,但這城市已被戰火敗壞,人口逃亡,城垣被毀,無論從王室安全、承擔供應和有效行政各方面來看,鎬京已沒有了這個能力,新王在繼位後不得不離開肥沃的關中地區,將首都東遷到了洛陽,周天子從此失去了對各國進行制衡的實力基礎,各國中與遊牧民族相鄰的則開始了建造長城保護人民和即將豐收的莊稼。這是遊牧民族第一次對中原的最高威權發起挑戰,“尊王攘夷”的口號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被提了出來,此後的半個千年內,長城內各國為著為土地與人口火拚連年,長城外各族則為水草和畜群而角逐不休。如果把這段歷史看作一場不期而遇,是不是已預示著這兩種不同經濟組織終將有朝一日狹路相逢
泰山刻石,李斯丞相書,字為小篆體,中國最早的法定標準化文字。刻於公元前219年,十年後續刻,共222字,歷經滄桑,現僅存十字,於岱廟東御座大殿露台前西側這個歷史性的相遇在哪裡呢?公元前三世紀,秦國取得了長城內的最終勝利,一個帝國成長了起來,正舒展四肢,將舉手投足之所及毫不猶豫地攫取。中原在幾百年戰爭中的融契約化,人文差異已經縮小,憑藉著這些有利條件,政府規範了文字的書寫,制定了度量衡標準,鋪設了標準化國道。軍隊有著嚴格的組織動員程式,全國人口被納入軍事化管理中,這種模式對未來的二千年有著重大影響,直至文革。文武官員被派往各地管理各種事務,除了皇帝,他們對任何人沒有人身依附,他們的工作只對皇帝陛下的政府負責。這大一統政府是個歷史空前的巨靈,無所不在,無所不能,他現在要挾掃六合的餘威剩勇解決北方的威脅。公元前214年,始皇帝命令蒙恬領兵三十萬對付目前在河南之地(河套地區)活動的匈奴,目的在解除他們對首都的威脅,結果是匈奴北走七百里,“胡人不敢南下以牧馬,士不敢彎弓以報怨”,這是中原王朝首次取得的重大勝利。春秋戰國時各國修造的長城對於匈奴來說已形同虛設,由於幾百年來的風蝕沙蝕作用和缺乏維修,敗壞不堪,而且還有著多處山口可供自由進出。於是,政府又徵調幾十萬人力修建新的長城,修補銜接原有的城牆,駐軍守衛,增設了九原郡等安置邊民屯田,這種主動防禦的戰略得到了十幾年的安寧,直到始皇帝逝世而蒙恬將軍無辜成為宮庭陰謀的祭品。

亂石遍布的廣漠戈壁灘

幾乎同時,北方胡蠻狄夷之中匈奴頭角崢嶸,他們大概操阿爾泰語,勢力範圍大興安嶺至青海之間,是此間連綿五千華里之草原與戈壁的主人。匈奴部隊全由騎兵組成,由於經常對其他部族和農業地區的人口擄掠和人口的自然增長,又不缺乏馬匹,匈奴容易動員組織起一支機動靈活,行動神速而且數量龐大以十萬計的武裝,能隨時投入戰鬥。依靠這樣的武裝,匈奴征服了大興安嶺的東胡,把月氏人趕出河西走廊,並威脅西域各民族國家。但匈奴仍然大大落後於精耕細作的農耕地區,文化進步緩慢,終其民族消亡,也沒有創造出自己的文字,至少是現今的考古家們沒有發現匈奴有文字的物證。匈奴的經濟乃是一種原始粗放而又單一的牧業,幾乎沒有手工業,日用的許多物資仍需通過與農業區貿易中取得。一遇大風雪或長時間的乾旱等惡劣氣候狀況,這種原始單一的畜牧業就難免沒頂之災,則匈奴人一年辛苦飄泊之勞作換來的只有破產與饑寒交迫,他們只能被迫向南遷徙到北緯40度附近較溫暖的地區,甚至更南邊的地方,他們的牲畜會不時地毀壞農人地里經過精心護理的莊稼,匈奴人還經常搶劫當地人家的糧食;而農人則趁他們的困境以很賤價格交易他們的牛馬,或因他們的破壞而不接濟他們。所有這一切又不可避免地產生各種糾紛和矛盾,仇恨在這裡滋生漫延。因而在漢代,縱使讓匈奴單于血管里流著漢家天子的血也沒有能把戰爭抹去,和親政策雖能暫時帶來緩和局面,卻始終不能把地理氣候和貿易不平等的因素消除。
憑弔白登山古戰場,只剩下和二千多年前一樣的蒼涼
在陳涉一聲呼嘯中秦亡而中國大亂,河套、河西草原之上又見到了匈奴人成群牛羊。不僅如此,漢王朝創立後,在敢於挑戰中央的異姓諸王身後,也隱隱飄浮著匈奴單于的影子。由於匈奴插手帝國的政治,前200年,漢高祖率師30萬北伐,結果被匈奴冒頓單于的30萬騎兵圍困於今日之山西白登山。這場實力的較量中,中原帝國暴露出經歷多年戰火後的虛弱,只是這虛弱還不是匈奴能吃得下的虛弱。想想一千四百年以後,蒙古鐵騎橫行時,少則數月,多則二三年,就能把號稱強盛的歐洲西亞國家滅掉,而要滅掉在中國歷史上最潺弱的南宋卻耗費了他們半個世紀三代人的時間。只因戰爭是生命和物資的消耗,這戰爭對匈奴而言是贏不起,對漢王朝來說是贏不了。採取了和親政策之後,美麗的皇室女子和豐厚的嫁妝被送到了苦寒的北方,大戰爭是沒有了,但匈奴侵擾未絕。因此除了和親,漢帝國也時有採取貿易制裁等般手段給北方施加壓力,對匈奴所需的酒麴鐵器綿織等物資以限制,漢代的海關還嚴禁弩這種遠距離攻擊武器對匈奴的出口。
(選自《停滯的帝國》結束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