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肅王府

辛亥革命後,初為督軍署,民國十六年(公園1927年),又改為甘肅省政府。 “承運殿”,是朝王殿,即現在省政府院內的“中山堂”。 西南有小山,山之東有樓,曰“拱辰”。

百科名片

明肅王府位於甘肅省蘭州市中央廣場一號,即現在的甘肅省人民政府。
在肅王府遷蘭州以前,肅王府的駐地是甘肅張掖現在的王府街。

背景資料

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大封諸子為王,讓他們“控要害,分制海內”,達到“屏藩王室,有為勤王”的作用。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將其庶十四子朱楧封為漢王。朱楧善騎射,能詩文,謀勇兼資,朱元璋曾稱其為秀才。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肅王,駐平涼。二十八年(1395年),設藩於甘州(今張掖市),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削藩)肅王朱楧由於“甘、肅兵變不常”,局面複雜,難以控制;甘州寒冷而多風沙,江南官兵能服水土等原因,請求內徙,獲建文帝(即明惠帝)批准。建文帝批准朱楧的請求後,即派曹國公李景隆到蘭州選擇府址,按照“下天子一等”的規格修築肅王府。王府位置就選在蘭縣縣城中部偏北,以原元代蘭州州署衙門、明初蘭縣縣署衙門所在地為主,並加以擴展。具體在東至會館巷,西至城隍廟,南至張掖路,北至濱河路範圍內。王府位置選定後便開始大興土木,大規模修建豪華宮室。肅王朱楧和其他諸王一樣,“冕服、車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地拜謁,不敢鈞禮。”“歲祿萬擔”。為了表示尊嚴,把縣署移建到州城西南一百五十步,而把州城正北舊縣治所在地,改建成藩府。

明肅王府檔案

建造時間: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
建造地點:蘭州市中央廣場一號
始王:朱楧
末王:朱識鋐
著名人物:朱識鋐、李自成
現地址:蘭州市中央廣場一號

明肅王府歷史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控要害,以分制海內”,便分封諸子為各路藩王。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封其庶十四子朱模為漢王,初駐平涼。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又改封為肅王,二十五年置肅王府於甘州(今張掖市),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模就藩於甘州。惠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肅王府從甘州遷至蘭州。移蘭縣縣治建置於城西南150步(原永昌路百貨大樓及其院後駐地),而以城北原蘭縣舊治所在地改建為肅王府。
朱模即在今隍廟以東至會館巷以西,張掖路以北、濱河東路以南的大片地區,大興土木,修肅王府。府牆高1丈、周3里。中部為府署(今甘肅省人民政府、中共蘭州市委、蘭州市人大常委會駐地)。東、西、南三面均有府門。正門面南,入內第二道門是欞星門,其左為府之東門,右為府之西門。在欞星門之後有端禮門,以磚,石門之上有樓,左右有廊,有過門二,分在端禮門內的東、西側。承運門在端禮門之後,承運門之後是承運殿,再後便是存心殿。肅府王宮(也叫寢宮)在存心殿後,建有東、西二宮,東宮在東過門內之東北;西宮在西過門內之西北。府署東、西、南三面為王府宮苑,苑中承運門之右即為肅宗廟。書堂、碑亭俱在承運門內東。
明初朱元璋賜其子肅王朱模一部宋拓本《淳化閣帖》石刻初刻成後即藏於此堂內(時稱東書堂——今蘭州市委後院處)。在北邊順牆中央之上,建有拂雲樓(舊名源遠樓,又稱望河樓),在牆上嵌有“古長城遺址”5字。登樓俯瞰黃河、遙對北山,氣勢雄壯。樓上有“江上聳翠”、“拂雲樓”匾額,有小額曰“更上一層樓”。中有左宗棠書一橫匾“大河前橫”及“積石導流歸大海,崆峒奇劍上重霄”對聯。清時,陝甘總督左宗棠曾在樓前空地種花栽木,並從城外引水入園鑿澄清池,取名“節園”。在其西便是“澄清閣”,閣3楹、南向,其前復有軒3楹,供賞花觀月,納涼散悶之所。園中綠茵滿地、為絕勝景地,左宗棠書題“萬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復見黃河清”對聯懸其上。張廣建督甘時,改為“星槎”左宗棠督甘時改為“槎亭”(即船亭),以其構造形船故名。門聯曰:“八月槎橫天上水,連畦菜長故園春。”解放前,1930—1949年八月前,甘肅省政府委員會會址在此。在船亭之西,建一亭叫“來鶴亭”,因民國4年(公元1915年)有鶴來棲園中,故建亭以志。再西為烈妃祠,烈妃者,乃明肅王十傳至朱識釒宏、於明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因李自成部將賀錦攻克蘭州,肅王朱識釒宏被農民軍處死,其妃顏氏等率幕府宮人200餘人慾由北苑奔赴北城,將投河殉難。追兵跟蹤至,顏氏等碰肅先王所書詩碑,死於碑下,這碑就成為後來的“碧血碑”。此碑現存工人文化宮南部。據說每逢天陰下雨,碧血碑則有血跡斑斑可見。
肅王府在清康熙年間改為巡撫署。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又改作陝甘總督署。後經甘肅巡撫劉斗,靖逆侯張勇,陝甘總督那彥成等人的迭次改建,將舊址擴建為後苑、四堂、三堂、二堂、大堂。(大堂即今甘肅省人民政府院內的“中山堂”)。大堂前為肅王府朝房午門(即今甘肅省人民政府大門,其式樣依舊未改)。大門(亦稱轅門),在其正南、中、東、西有3座轅門,各懸掛匾額,中為“憲綱文武”;東為“節制三秦”;西為“懷柔西域”。並樹高達14丈旗桿兩根,頂置8寸余方斗,懸掛杏黃色旗,上書陝甘總督官銜。當時從東崗坡即可顯見其頂。原置於轅門東西兩側之後獅子,今移五泉山公園門口。大門外東(今黃家園北口、山字石南口處)叫東柵子;西(今張掖路新華書店前),叫西柵子。大門正南建有“月牙橋”、下有洞(即今中央廣場花壇處),橋下有兩間磚窯,為乞討者住處,此一地段,舊時統稱“轅門”(即今中央廣場)。
辛亥革命後,初為督軍署,民國十六年(公園1927年),又改為甘肅省政府。並拆除東、西柵子、旗桿、月牙橋。另建一講台,為開會講演之用。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改轅門為廣場,拆講台並建一方形鐘塔,解放後拆除,闢為花壇。
肅王府在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三月趙惟熙護理甘肅布政使時,三堂後大樓7間失火被毀。抗日戰爭中二堂5間,遭敵機炸毀(一說:1938年2月,民政廳工友以次日元霄,趕製燈籠,深夜倦睡,雜紙燃火,二堂焚盡)。之後將大堂改稱“中山堂”、三堂改稱“五福樓”,後苑改稱“後花園”。蘭州解放後,改為甘肅省人民政府駐地至今。劃後花園及勵志社為中共蘭州市委、蘭州市人民政府、蘭州市人大常委會駐地。現除大堂(中山堂)、大門保留原貌外,其餘均拆舊建新,面目非肅藩之舊。後牆拆除,闢為濱河東路。
肅王墓除定王墓在圃子灣(今七里河區上西園)、憲王墓在周家山(今七里河區西果園鄉西津坪)外,其餘均在平頂峰(今榆中縣來紫堡鄉黃家莊)。平頂峰肅王墓曾出土銅爐等。

歷代主人

肅王共傳九世十二王,歷251年。依次是:肅莊王朱楧、康王瞻焰、簡王祿埤、恭王貢錝、靖王真淤、定王弼桄、昭王縉炯、懷王紳堵、安王弼柿、懿王縉火貴、憲王紳堯、肅王識鋐。靖王、安王為追封王位,昭王早逝。
康熙五年建為甘肅巡撫署。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改為總督府。
民國建立後,先後改為甘肅省都督署、將軍署、督軍署、甘肅省政府。
抗戰時期,大堂改為中山堂。
新中國成立後,甘肅省人民政府進駐,其後花園(即中山公園)由中共蘭州市委、市人民政府進駐。由於城市建設的發展,原古城牆、拂雲樓、望河樓等建築都被拆除。現在保存的只有省人民政府門和中山堂。

肅王府內部描述

對於王府的建設規模,朱元璋曾親自規定:其中王城高2丈9尺,正殿高6尺9寸。而且在《皇明祖訓錄》中規定諸王不許有離宮別殿,所以在構建肅王府第時力求將園林與府宅融為一體。肅王遷往蘭州後,即大興土木,修建豪華宮室。整個王府周築府牆千米(北牆為蘭州城垣),牆高2丈有餘,周長3里之圍,坐北朝南。中部為府署,東、西、南三面均有府門,南門為王府正門,府門前方立四根高大旗桿,旗桿下為牌樓,牌樓後為“朝房午門”。“朝房午門”清代為陝甘總督署之“南轅門”,即今甘肅省人民政府大門。門側蹲守著兩座高大的石獅(石獅今在五泉山公園)。該門為五架梁雙坡懸山頂結構,小式做法,五開間,面闊18米,進深5米,琉璃筒瓦屋面,飾雕花正脊一條,垂脊四條,脊端飾“正吻”、“垂獸”,垂獸前飾“走獸”七件,“仙人”一件。明、次間前檐明柱,金柱安裝三樘六扇全板大門,前檐飾“雀替”、“荷葉隔架墩”等木雕飾件,並飾“一字枋心”青綠雲子彩畫。門額上掛“憲綱文武”巨匾一塊。當時肅莊王以金枝玉葉之尊,居三邊要衝之地,文武百官伏謁,也只能在朝房侍候。即使出府游幸,也是出禁入蹕,階前禁地,平民百姓望而生畏,絕不敢越雷池一步。
第二南門為欞星門,其左為府之東門,右為府之西門。在欞星門之後有端禮門,左右有廊,有過門二,分在端禮門內的東、西側。端禮門之後為承運門,承運門之後是承運殿。再後便是存心殿。肅府王宮(也叫寢宮)在存心殿後,建有東、西二宮,東宮在東過門內之東北;西宮在西過門內之西北。“承運殿”,是朝王殿,即現在省政府院內的“中山堂”。是肅王發布政令、舉行典禮的殿堂。該殿為七架梁雙坡懸山頂套前廳四檁卷棚頂結構,正殿七間,前廳五間,面闊25米,進深8米,琉璃瓦屋面,飾雕花正脊一條,弓脊二條,垂脊四條,各脊端均飾吻、獸。木構件繪青綠雲子彩畫。 肅府王宮的東北面為宮苑,統稱“凝熙園”,是肅王和妃嬪游息之外。園中承運門之右即為肅王宗廟。書堂、碑亭俱在承運門內東。園內“壘石為山,因泉為池,山下洞壑幽遠,逶迤數里”,亭台水榭,樹木蔥鬱,北濱黃河,景色優美。據《重修皋蘭縣誌》載:“凝熙園,俗名山子石,在城內東北隅,方廣里許,明肅藩置”。園中蓄水成湖,壘石堆山,因假山形狀多呈“山”字形,而蘭州方言又稱假山為“山子”,故名“山子石”。石山中有洞穴,洞穴中塑有眾多神像,形象生動,端莊可觀。園內還建有“雷祖殿”、“玉皇閣”、“斗母宮”、“棲雲橋”等寺觀廟宇,並建各式亭台樓榭。這些建築或聳立於繁花茂木之中,或點綴於湖泊假山之旁,高堂廣廈,幽徑洞府,造就了古蘭州的園林之最。 凝熙園的北面是肅王府的北圍牆,原是蘭州舊城北城牆的一段,城牆頂上建有拂雲樓。拂雲樓原名“源遠樓”,登樓可遙望白塔、俯瞰黃河。拂雲樓為歇山頂二層木閣樓,通柱造結構,各層均明柱迴廊,樓西原立石碑兩通,其中一通刻有肅王草書七律一首。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部將賀錦攻克蘭州,肅王朱識鋐被處死,其妃顏氏率幕府宮人200餘人想由北苑奔赴北城,投河殉難。因追兵跟蹤而至,來不及投河,顏氏即碰此碑而亡,其餘200多人全都殉難。據說每逢天陰下雨,這通碑就有斑斑血跡隱約出現,故稱之為“碧血碑”。此碑現存工人文化宮南部。
明肅王府至清初為巡撫府,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改為總督府。《甘肅新通志》載:“總督府方廣二里,中為大堂,堂前東西為官廳,為巡捕廳,後為二堂,堂東為大書院,為‘集益軒’,又後三堂,最後為內宅,為花園。大堂為宜門,門外為立中居正坊,坊東為土地祠,西為集房,東為大門,又南轅門,轅門外旗桿各二,署東為箭道(新設督練公所於內),署西為筆帖式二署。晚清衙門前有3個牌坊,正面牌坊高大,上有“憲綱文武”。東西兩牌坊稍低,東曰“控制三邊”,西曰“威震西域”。清嘉慶、道光年間,總督那彥成對明“凝熙園”數加修葺。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則徐赴新疆伊犁,途經蘭州,在日記中寫道:“其署中後園甚寬整,連及北城,之上有樓曰‘拂雲樓’,登樓望北岸諸山,俯瞰黃河,眼界頗佳。其下有小碑林,鐫刻(懷)素、米(芾)董(其昌)諸帖於壁,皆那文毅公(即那彥成)所留物也。”。光緒年間,總督左宗棠重修“凝熙園”,稱“節園”。園北有閣曰“澄清”,引黃河水經其前匯為二池,東行北折。砌外垣如雉蝶狀,曰:三受降城。河水復南引繞“瑞谷亭”之東,以東南出園。有巨石矗立,左宗棠題之曰:“砥柱”。出園外南復為池,名曰“飲和”。砥柱之西有土山,左宗棠題曰“太華夜月”。山之西有亭曰“一去”。其南為貞烈遺阡,阡上有亭。澄清閣西有“烈妃祠”,舊為“延祿亭”。“太華夜月”之前舊有屋,曰:“環碧山莊”,左宗棠改為忠義祠。祀肅藩、僚屬及總督楊岳斌(同治三年(1864年)授,次年任,湖南善化人。)從之死難者。
其東有碑洞,原為那顏成所修。園西牆外亦有池,名曰“挹清”。挹清、飲和池之水,與民共之,汲取者時屬於途。園北,登則至“拂雲樓”。左宗棠在節園,曾留有不少楹聯、詩文。澄清閣聯“萬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復見黃河清。”拂雲樓聯:“積石導流歸大海;崆峒倚劍上重霄。”節園槎亭聯:“八月槎橫天上落;連畦菜長故園春。”飲和池聯:“空潭瀉春,若其天成;明漪絕底,飲之太和。”。自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立總督府於肅王府,至宣統三年(1911年),歷經145年。
民國甘肅省政府1911年辛亥革命後,甘肅省都督、將軍、督軍署、甘肅省政府的辦公所在地仍為明肅王府故址。府內建築基本保持原貌。抗戰時期,大堂改為中山堂。中山堂的楹聯為“惟公揭平等自由獨立解放之旗,喚起四百兆同胞,有如春風來臨,瞻仰遺容思報國;此地乃金城王塞古傑時賢所在,繼承五千年歷史,好挾黃河東下,誓除倭寇出重洋。”節園民國時期為省府後花園。民國八年(1919年),督軍張廣建於澄清閣西,烈女祠東建一亭,曰“來鶴”。又改築一去亭曰“船亭”。民國十二年(1923年),督軍陸洪濤鑿池船亭之南,遍植以蓮芡;又築室園西北隅名曰“柳莊”。民國十五年(1926年)改為中山東園。陸洪濤為柳莊作楹聯:“躬耕樂道莘野,抱膝長吟憶草廬。”1936年4月,莊澤宣《西北視察記》記載:“省府後花園原為節園,面積甚大,有亭榭花木之勝,余初至時梨花盛開,自青(海)歸來,則牡丹已含苞欲放。”“園之中央有槎亭,高形阜上,其形如槎,為同治十二年(1873年)左宗棠所建,顏曰:“一系”,現為省府會議廳宴會賓客處。槎亭前後牡丹頗多,盛開時每株開花一二百朵,每朵大可三四寸,豐腴艷麗,為各地所無。東數武為貞烈遺阡及忠義冢,東北隅長廊曲折,旁有翎毛雞、狗熊等奇禽異獸數種,圍以鐵絲;再北有碑洞,壁間嵌懷素、米海岳、董重光諸光賢手跡。過北山一門,古長城也,相傳為秦蒙恬督軍所築。城上有樓,舊城源遠樓,創建時代已不可考,今稱拂雲樓。朱紹良在任時,加以修葺,窗扇棟宇,輪奐一新。樓高二層,北臨黃河,鐵橋橫亘於上,翻水車輪遠掛城邊,南望蘭垣了如指掌。”。除了中山東園外,又有中山西園,在甘肅省政府民政廳後,舊名望園,又名鳴鶴園。清道光年間布政使和德潤修之,更名“若已有園”。自舊藩署“樂壽亭東入門”,有亭曰“四照亭”。東偏有小池,池北有小樓曰“夕佳樓”。前有潭水,水自西關外引阿乾河入城,經官溝沿以入園,自園之西南而東流以匯於潭。四照亭北有橋跨水上。過橋至園之北垣有巨室五楹,曰“蔬香館”。館西有遊廊,通西北隅有亭,曰“天香”。迤南為“花神廟”,又南為“月波亭”。西南有小山,山之東有樓,曰“拱辰”。東有小圃架石門,曰“崑崙之墟”,由是稍東復至四照亭。民國十二年(1923年)以此園為蘭州公園,後改為中山西園。從1912年3月到1949年8月,將近38年,甘肅省督軍、將軍、民政長、督都、主席共20任(不含馬鴻逵、王治岐)。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蘭州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舊政權,標誌著國民黨在甘肅的統治結束。
甘肅省人民政府,1950年1月8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成立。省人民政府仍設在明肅王府所在地———中央廣場1號。民國時期省政府後花園(即中山公園)已為中共蘭州市委、蘭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後市人民政府遷址)。原後花園的一切建築設施,包括古城牆、拂雲樓、望河樓等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皆已拆除。明、清、民國時期的原肅王府,現保存的只有省人民政府內的大門、中山堂(原大堂)。中山堂經過修繕,更加金碧輝煌。屋頂綠瓦、脊獸、套獸、獅、虎、
今日肅王府故址依然雄姿驕艷,風采不減,正是“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歷史意義

肅王府的遷至蘭州,極大的改變了蘭州在西北的地緣政治地位,促進了蘭州市的經濟發展,促進了蘭州市地域文化的興盛,而且,使蘭州特有的民情風俗開始形成並傳承至今。毫無疑問,肅王府的遷蘭,對明代及其以後的蘭州歷史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