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東陵

明東陵

明東陵,為懿文皇太子(明興宗康皇帝),即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朱標的陵寢,位於南京城東紫金山南麓,明孝陵以東,總體布局與明孝陵相似,但規模與之較小。明東陵有陵垣、陵寢大門、享殿前門、享殿及寶頂等建築要素組成,主要建築在一條南北軸線上分布,現存明東陵前門基址、排水設施以及門殿月台基址等多處遺址。陵寢前部的園牆平面前尖後方,呈龜背形,格局特殊,是目前全國所知唯一的帝陵平面布局形態。

基本內容

明東陵

東陵總體布局與明孝陵相似,但規模較小,有陵垣、陵寢大門、享殿前門、享殿及寶頂等建築要素組成,主要建築在一條南北軸線上分布。陵寢前部的園牆平面前尖後方,呈龜背形,格局特殊,是目前全國所知唯一的帝陵平面布局形態。

東陵經考古調查沒有發現單獨的神道石刻和御橋,這說明東陵和孝陵共用一條主神道。孝陵的這一布局特徵開創了第一代皇帝陵寢的神道為後世子孫所共用的制度,並被北京明十三陵所繼承。

東陵墓主朱標生前被朱元璋立為太子,曾主持處理過一些政務,病逝於洪武二十五年。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接替自己的皇位。1398 年,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建文在位時,尊其父朱標為孝康帝,廟號興宗。建文四年,朱棣奪取帝位後,為了自己統治的需要,對朱標諸子及建文帝的後代實行殘酷的迫害;同時廢除建文帝的帝號和朱標的帝號、廟號,恢復朱標陵為懿文太子陵的稱號,試圖抹去建文帝主政的所有歷史痕跡。自此,東陵的政治地位不斷下降,後漸漸湮沒無聞,無人過問。朱棣死後,正德、萬曆、崇禎年間,不斷有大臣提出恢復建文帝及朱標的歷史地位的建議,但由於特殊的政治背景,這一尊重歷史事實的要求一直沒有實現。直到清朝乾隆時才恢復了建文帝及朱標應有的歷史地位。

從明到清,朱標先後三次獲得“帝號”。從這個意義上說,明東陵應當具備“帝陵”的歷史地位,儘管朱標的陵寢建築實際上是一座太子陵的建制,如陵寢中缺少明樓及方城,主體建築多用綠色琉璃瓦等。有專家建議將明東陵稱為明代第19座帝陵,從其歷史地位而言是有其合理性的。

遺址保護

自2000年以來在南京鐘山南麓勘察發掘的明東陵,將成為南京第一座帝王陵遺址公園。明東陵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長子朱標的陵寢。去年4月以來,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明孝陵以東相繼勘探發現明東陵前門基址、排水設施以及門殿月台基址等多處遺址。為妥善保護600多年前的這一帝王陵寢,中山陵園管理局決定在此興建明東陵遺址公園。

據介紹,明東陵遺址公園的建設工程主要是對神道、陵門、享殿前門、丹墀、享殿、寢園、排水設施、寶頂等珍貴文物遺存進行保護。目前,神道、陵門和享殿前門的環境整治工程已完成並對外開放,其它遺存的保護工程正在加緊進行,年內可全部完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