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唐寅班姬團扇圖

明唐寅班姬團扇圖 

 【名稱】明唐寅班姬團扇圖

..

【類別】中國古畫
【年代】明代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文物現狀】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簡介】

圖軸,絹本,設色畫。尺幅:150.4×63.6公分。
本畫題簽作〈班姬團扇〉,與史實所載並不相符,應系後人誤植。班姬,原名班昭(約49-120),她曾協助兄長班固(32-92)續成《漢書》,是東漢傑出的史學家和文學家。
不過,本畫中真正的女主角班婕妤(約西元前48-6),乃是班昭的祖姑。由於自幼即工詩、善賦,漢成帝時(西元前33-前7在位),被選入宮掖,初封為少使,未幾又晉升成婕妤。她雖然深受皇帝鍾愛,但始終能夠矜重自持,絕不恃寵而驕。「婕妤辭輦」的故事,不僅為當世所稱頌,且頻頻為後代畫家引為禮儀教化的絕佳典範。
成帝晚年寵幸趙飛燕(西元前43-1)姊妹,逐漸冷落班婕妤。班婕妤為了遠離內廷的內斗,索性自請前往長信宮侍奉皇太后。幽居期間,先後寫了〈自悼賦〉、〈搗素賦〉和〈怨歌行〉,暗喻自己淒涼孤寂的晚景,因文辭哀婉動人,而得以代代流傳。
畫中,班姬手拈紈扇,獨自在棕櫚樹下悄然而立。儘管畫的是明眸粉頰、姿容秀麗,神情卻悵然若有所思。庭前,點綴著一株花蕊綻放的蜀葵,畫家應是想藉此來暗示時序已屬夏末秋涼的季節。 唐寅(1470-1523)原是戀戀紅塵里的有情種子,素來就擅長圖寫女性形象。本幅援引文學作品入畫,透過人物與景境的巧妙配搭,具體呈現了畫中人的感情和際遇。這份深刻、動人的描寫力,無疑已讓觀者超邁了時空的隔阻,共感於漢代美人的滄桑與情痴!

相關詞條:

明唐寅吹簫圖 明唐寅水仙圖 明唐寅枯木寒鴉圖 明唐寅落霞孤鶩圖 明唐寅陶榖贈詞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