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一子內丹功經驗談

(否則)地戶不閉,真氣不聚,內丹難結。 (《悟真篇》:「要得穀神長不死,須憑玄牝立根基。 如真陽氣動發脹之時,急速采之,是為妥當。

張蘇辰老先生生於一九○三年八月,為道家龍門派內丹功二十代傳人。他涉足丹功,本是出於重痾之下對生命的無限眷戀。然而在經過五十餘年的修為之後,他卻參破了生命之奧,環顧「過去的友人已無一在世」,乃有了雲歸之意,遂端坐而化。這真是一個奇妙的生命輪迴!

他留下的在「道」中散步的足跡,走進了自古以來「傳藥不傳火」的禁區,如夜空並不熄滅它所有的燈一樣,留下一盞蟾光,為逆旅間來往的人指路。

契論經歌講至真,不將火候著於文。

要知口訣通玄處,須共神仙仔細論。

——宋張伯端《悟真篇》 註:括弧()內容為劉直所注。

自 序

我自幼多病,身體消瘦,到十五六歲時病象更多,怔忡、心悸。常請醫生吃藥治療,然一點效驗也沒有。偶購一本《因是子靜坐法》,照書中所講的方法進行靜坐,果然有效,身體逐漸康健,只是沒有恆心,練習不太認真,病一好(轉)就不堅持了。三年後,終因鎮不住命門之精而失敗。

三十歲娶妻成家,靜坐功夫斷斷續續,到四十六歲時,患半身不遂症,不能行動,吃中藥無效。這時有人告訴我,中醫韓大夫教人靜坐法,能治各種病症,在無奈的情況下登門拜訪,叩頭認師。韓大夫欣然應允,賜我法名明一,並告訴我,半身不遂之病,練習靜功一定可以治癒,只要有恆心去坐,必然會生效驗的。從此我開始涉足內丹功,通了小周天后,把精水化成氣團,周流上下。此後,終未再瀉一次精,而得到大周天通運,養神還虛。我因為證實了大小周天的運動,才知此功簡易可行,惟火候繁多複雜。如今已經九十多歲了,不僅提高了身體素質,而且積累了不少經驗。為造褔蒼生,今撰《明一子內丹功經驗談》,結合自己的練功體驗,把築基、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煉神還虛各階段的方法、火候、內景加以說明,供醫療疾病參考用。(《悟真篇》:「縱識硃砂與黑鉛,不知火候也如閒。」)

一、築 基

將根基建築牢固,才能完成練功,本階段功夫有此重要,故名。人體的根基在腎,據袓國醫學的理論,腎為一身水火的根本,如同天地間水火,萬物賴之以生的道理一樣。腎氣充足,身體自然康強。煉丹之人要下決心繼絕性交,精水積滿,外陽必舉,要用煉精的方法,控制外溢,使其還精補腦。(否則)地戶不閉,真氣不聚,內丹難結。(《悟真篇》:「勸君窮取生身處,返本還元是藥王。」)練氣功為了康復體質,百病不生,可是各人練功功效有別,體質強者功效快,體質弱者功效慢。因此,不須急於求效,只有把築基功夫練成,才有日新月異的效果。(《悟真篇》:「要得穀神長不死,須憑玄牝立根基。」)

每於靜坐之前,務要掃除一切雜念,寬衣松帶,身體不受束縛,端坐在椅子上,兩腿垂地,兩手放在膝蓋上。把兩目張開,向前平視,把目光凝視於兩眼之前的正中處,眼珠儘量保持不動,慢慢地收回目光,不偏不依地隨心意放在兩眼中間袓竅穴里,半睜半閉,外閉內睜觀看鼻端袓竅穴內的「空虛之光」,用意不用力、似觀非觀,觀到袓竅內發脹、發緊、感到溫暖,達到這個的標準時,再用意念輕輕地引「空虛之光」向臍下丹田照視,內視腹中一個虛空境地,要朗徹其光,如同天空無雲遮蔽時太陽照射大地一樣。靜至於極,到無我無相時,就產生元陽真氣,氣生則鏇動天機,(《悟真篇》:「道自虛無生一氣」)自然會發現腹內溫暖,這就是道家所謂的「微陽」或「一陽生」。微陽嫩而不能采,只須以神照原處,繼續寂照溫暖處,越溫養越旺動,它的活動會越來越大。微陽愈動,仍要堅持溫養,這是積精累氣的要訣。比如室中香菸一縷,若火不絕,其煙漸漸充滿室中。積累內氣也是如此,開始腹中氣動微小,漸漸通達四肢百骸,皮膚狀如蟲行,如持之以恆,定能達到氣足神充,渾身舒暢。這是修煉內丹的起步功夫。

我從此下最大的決心隔絕妻室,獨自一人,別居靜室,謝絕世事,行持靜坐功夫,規定每天子午卯酉四次,每次三十分鐘,如是將近三個月,坐的時間逐步增加到四十分鐘,或一小時。以後每次入座後小腹漸漸發熱,然夢中泄精,小腹熱力消失。可用下面的方法固精:鼻孔一吸氣,用真意將生殖器往回一縮,(以)意引(導)頭轉眼(跟)遂,從會陰穴向左側身外邊走空間,上升到頭頂百會穴一停,眼往上看。鼻孔一呼氣,意引頭轉眼遂,從百會穴向右側身外邊走空間下降到會陰穴一停,眼往下看。左邊升,右邊降為一圓周;一吸升,一呼降為一次。如此四個九周,每一個九周一停,用心意將生殖器向上提縮,連提六下,共提四個六下。再靜坐意守丹田十分鐘,然後用右手掌捂在肚臍上,左手放在小腹底,曲指記(周)數,右手圍繞肚臍劃圓,左邊升,右邊降,鏇摩腹表四個九周,再從右邊升左邊降,鏇摩腹表四個六周,再用左右手捂在背後腰眼上,搓熱後把雙手帶脈左右一齊向前攏到肚臍一碰手。(所謂圈數,只是起個約定作用。)

我年老陰莖不會勃舉,下手先控制兩眼識神,在練功中,使二目合併著向氣穴看,達到心靜神亦靜時,果然出現陰莖勃舉。(呂洞賓《三字訣》:「說著醜,行著妙。人人憎,個個笑。大關鍵,在顛倒。」《悟真篇》:「工夫容易藥非遙,說破人須失笑。」)千峰老人說:「真陽無念自舉,此為離中真火,發生(於)淫根,雖雲無念,仍不是活子時動也。若在此時下手採藥,名藥嫩。因其氣不足,易於渙散,故不能採取。非到真正活子時不可采之。如真陽氣動發脹之時,急速采之,是為妥當。已過二候氣動時名藥老,因真氣已散故也。」因此我就用兩眼閉著,意在百會,把陰莖收回。精氣補足,靜坐時心無邪念而外陽勃舉,陰莖堅挺不倒,這是陽足的表現,應宜采攝:提肛,吸氣,眼往上看,以神領氣,心意遂之,從會陰向後走尾閶、夾脊、玉枕至頭頂百會一停;再一呼氣,眼遂著往下看,以神領氣心意遂之,從百會下來,走袓竅、絳宮、氣海直達會陰。後升前降一圈,如此轉七周不等,以外陽自縮為止。

如是一升一降,運動元神真火,把精化為元氣,升於腦中,還精補腦,丹經上稱作「採藥」、「採藥歸爐」,實際就是意通周天。要注意:采小藥只用在外陽衝動舉起時,如不衝動舉起時鍛鍊它,比如鍋里無水光燒火,就乾鍋了。水火得不到既濟,就容易出偏。因為小周天是武火烹煉精水的功夫,若無精可煉,會出偏而發生口乾舌燥、頭暈等症。(《悟真篇》:「鼎內若無真種子,猶將水火煮空鐺。」)動機已息,仍然寂照腹中,這是用文火溫養生精,俟其再動,仍用小周天武火煉之。(《悟真篇》:「採得歸來爐里煅,煅成溫養自烹煎。」)這樣一溫一煉,練至神凝息定,鼻息自斷,形成了內呼吸(這是胎息的雛形),一升一降,息息歸根,烹煉真陽,內氣自然成形——氣丘。就這樣轉**法**輪(即小周天),日積月累,感覺身體比以前好多了,半身麻木症能舉動了,而陽物舉的次數越勤了,用轉**法**輪外陽不倒時,凝神於會陰穴中,會陰一提,鼻子吸氣,意想從會陰穴提到丹田氣穴中,再用絳宮之氣下沉丹田中,這樣一提一降為一次,做七次,外陽可縮。

經過練此三個月後,(精氣更足,以至)外陽又不縮回了,在靜坐中發現此景時:用右手中指點住會陰穴,身軀向左側一至,左腿半曲,右腿伸直,成半躺半坐式,用鼻連吸三吸,頭轉眼遂,從會陰穴起,走左側身外空間,向上鏇升,升到頭頂百會穴一停,用鼻呼氣,連呼三呼,從百會穴下來,頭轉眼遂,同自身右側身外走空間,下降到會陰穴一停。再用鼻連吸三吸,由會陰穴向後走督脈三關,升到頭頂百會穴一停,用鼻連呼三呼,從百會穴向前走任脈三田,降到會陰穴。左升右降,後升前降為一次,這樣連轉七次,待精不動時,外陽縮小,即精已化氣,藥已歸爐。(張三豐《鉛火歌》:「急須閉住太玄關,火逼藥過尾閭穴。」)此時仍不撤手,身軀由半躺半坐而坐正,再用封固口訣,照前收回精氣法,連收三次,然後撤手撤指。將有形之精化為無形之氣,這就是煉精化氣法。(《黃庭經》:「急守精室勿妄瀉,閉而寶之可長活。」)此法萬勿輕用,達不到陽精破關射出之象,不能下手采煉。(《悟真篇》:「勸君臨陣休輕敵,恐喪吾家無價珍。」)因精不發動,無精可采,必須有精動、撞關現象,火候不老不嫩之時,才能用此法煉精化氣,上升補腦。

收功,把雙手心搓熱,乾洗臉,輕揉太陽穴、百會穴,起立散步。

我經過練內丹功,三年將身體補足,全身疾病一朝痊癒,而且步履輕健,一舉足能走數十里路,也不覺疲乏。(三年築基!蘇老先生的築基階段未言馬陰藏,在二步功後期出現。李錫堃老師所傳為「點滴不漏,靜滿而無欲,永不起陽,才算丹基成。精門煉固為握固。」三年握固!兩位老先生的築基周期和築基結果基本一致。)

精水是練氣功的寶貴藥材,但是閉住精不外泄,在人們生活中是很難做到的事,據我練功體驗,泄一次精,內氣就消失,必須有堅強的意志,才能繼絕性交。可是夢中性交,不易繼絕,必須不怕失敗,繼續加強練功,日久定有成功之時,以上談的築基辦法,也是我的體驗功夫。

初習靜功最忌落空,即入坐後任其無為。(《悟真篇》:「始於有作人難見,及至無為眾始知。)

二、煉精化氣

築基功完成後,按著要煉元精化元氣。(非後天之精,(《悟真篇》:「見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見。」)在溫養中,照視氣穴(「調藥」),靜極竅開時,會感到會陰穴有跳動、抽動,這是元精的產出之象,就是內藥產生(「藥生」),必須采精歸爐(「採藥」)。產藥而不採,就好象耕種時,有種而不用,雖運周天徒勞而無益。(張三豐《打坐歌》:「急下手,采先天,靈藥一點透三關。」)具體采法是:急用真意提攝動處,鼻中吸氣,緊攝谷道,一縮小腹,提引動處之氣,沿督脈上升於腦,急開目一睜一閉,用袓竅穴聚攝天光入腦,舌頂上齶向後伸。呼氣舌頂上齶向前伸,以迎甘露。閉目凝視上下二氣合成一片,再用意引入口中,會同口液,用舌向後一吸,咽至臍下氣穴中,收存封固(「歸爐」)。這步採取法有嫩老之采,會陰穴跳動之采嫩,若會陰穴跳動時,尚未採取,又覺及他事,則藥老矣。如果採藥正確,以口中有甘液落入氣穴中,是元精化生歸爐的驗證。(口中津液增多,若從嘴角流出,這叫「漏丹」。要緊閉口唇,咽入腹中,滋潤五臟。因它是腎水化生的物質,對人體有益,古人稱它是「津丹」。)如在功中有數次元精之動,要有數次採取。(《悟真篇》:「壺內鏇添延命酒,鼎中收取返魂漿。」)藥歸爐後即要進行煉藥。煉藥時用文火,即呼吸要平穩,用雙目合一之光,寂照爐內,靜候爐中火發。睜開眼皮,用真意引氣後升前降轉**法**輪九周,再緊閉耳目口鼻,凝神聚氣于丹田五分鐘,或轉卯酉周天一遍,是為固丹封爐功,收功下坐。

卯酉周天的轉法是:閉目意引從會陰穴向左側身外邊走空間上升於頭,從頭頂百會穴向右側身外邊走空間下降於會陰穴,為一周,轉四個九周,計三十六周,為進陽氣;再睜著眼轉周天,開目用意引從頭頂百會穴向身左邊下降走空間到會陰穴,身右邊上升走空間到頭頂百會穴,為一周,轉四個六周,計二十四周,為退陰氣。左升右降三十六周,左降右升二十四周為一遍。

我在四十九歲時,如是練功近三個月,時刻警惕陽精走失,每晚睡時,煉固精關門法一次,以防夢中泄精。一日入靜後,四肢溫暖,周身似醉,小腹內漸漸發熱,熱力一次一次地增加,小腹中似有沸湯,氣丘上下衝動,忽然眼前陽光一閃,耳際有風聲。(《悟真篇》:「月才天際半輪明,早有龍吟虎嘯聲。」)又過一段時間,小腹中突然震動,這是煉到內氣旺盛已極。這時應以內呼吸采引氣丘,吸氣引至尾閭,這股熱力,沖開背後脊骨末端,急縮肛門,熱力過了尾閭關,如有不動時,吾之元神,一意靜守,等待其出動,動則引升夾脊,熱力一度一度地上升,升到夾脊關,停住不動,又靜守,不動不引,用意凝神聚熱,化關中陰氣,熱力撞過夾脊關上升,升到玉枕關又停止不動,用真意凝神聚熱,化關中陰氣,後腦骨震動三天,覺全頭漲大,後腦骨豁然而開,真氣盤鏇於頭頂,很用力地進入腦中,真性氣與真命氣合一在泥丸宮,再降至印堂,舌尖頂住上齶,靜守一會兒,如呼氣下放一樣,降過印堂而入口中,口中化出金液,緊閉口唇,以防漏出,用舌向後一咽,金液從喉頭沿任脈,汩汩有聲降入腹內氣穴中,如同空中雲氣化成水珠,降入地下,滋潤萬物一樣。(張三豐《七絕》:「沂流一直上蓬萊,散布甘泉潤九亥。從此丹田沾澗澤,黃芽遍地一齊開。」)轉卯酉周天一遍,收功下坐。這是起小周天的火候,從此腹內覺有圓陀輕盈之象,這就是丹經說的氣通小周天。(《悟真篇》:「坎電烹轟金水方,人發崑崙陰與陽。二物若還和合了,自然丹熟遍身香。」)

氣通小周天以後,仍要意守氣海,目光凝視氣海穴,鼻息也歸於氣海,神、意、氣,三家歸到一處,進行武火燒煉,形成了內氣呼吸,一呼一吸,在肚臍和下班丹田中升降。下田為氣根,故古人叫做「息息歸根」,即呼吸離不開丹田氣根。此際練功,鼻息自斷,恢復到在母腹中的呼吸,故叫做「胎息」。在胎息中,做到一念不起,萬慮俱寂,靜極生動,方有小周天的自然運動。自然運轉周天之火,鍛鍊元精,後升用急意,進火採取,前降用緩意,歸爐烹煉。達到三百周天數足,結成小丹。丹經上說:內氣呼吸是用武火煉精化氣的功夫因為從此神氣相抱,氣謂風,神謂火,風吹火旺,故能煉精化氣!丹是神與氣相抱相凝之產物,起始丹形弱小,必須再進行溫養采煉,養成大丹。(張三豐《親口訣》:「大丹如黍米」。)

經過近半年的靜坐,熱力依循上述路線不斷循環往復,一日夜半子時,小腹熱力又復震動,右手自動捂住睪丸,中指點在會陰穴上,這股熱力從丹田降入會陰穴,吸抽中指,向後進入尾閭關內,在脊骨髓內,節節上升入腦,口中又化出金液,用舌向後一咽,咽過重樓,嘓嘓有聲地落入下丹田,這就是丹書上說的五龍捧聖髓通小周天運行景象。

從此以後終年不生疾病。此後每次入坐,用袓氣照視氣穴入靜時,就出現真氣自轉**法**輪。吸則自尾閭至泥丸,呼則自泥丸至下丹田,督任循環,一周一周運動不停,實現了自然妙運。可是有動靜之機,均須順其機而為之,動則運轉,靜則定住。不動,運之無益;不靜,定之有損。要聽其自升自降,這是我在體驗中證實的。轉到口中上齶降下顆顆金液,如淋水之狀,就停止不轉了,味似甘露。(《抱朴子》所謂「大如彈丸黃如橘,中有嘉味甘如蜜」即此!呂洞賓《靈源大道歌》:「華池神水識者稀」)徐徐咽下重樓,以袓氣光送入丹爐中,暢於四肢,美快無比。此是小坎離交姤運化元精之驗。

在靜坐中,發現周身如醉時,即是內氣發展的動機,要運轉周天,**法**輪愈轉,感覺內氣充盈旺盛;如內氣停住不動,故意搬運周天,感覺內氣空洞無益。若靜守下丹田,不運周天,感覺內氣形成了胎息,統體舒暢。小周天煉到外陽內縮不舉、馬陰藏相時,(即男性生殖器縮入下腹部)忽然眼前有光閃過,過幾天又有光閃過,這是「陽光二現」——精已化盡的景象。無精可煉了,即可停止煉小周天。《道鄉集》:「火止於陽光二現,不止傷丹」。這是功至煉精化氣的階段。這就是說丹已結成,不可再行周天火候了,否則傷丹。(即《悟真篇》所謂:「到此金丹宜沐浴,若還加火必傾危。」)

我練此(步)功一年,生理上有些變化,身體上出現了輕、暖、冷、重、動、癢、澀、滑等現象,佛家稱為八觸,在我的體驗中,這八種感覺不是同時而發的,而是有先有後,如坐久覺身輕如羽,小腹發熱,軌生動力跳動,俯仰,擺動,頭部擴大,身高丈余等。

三、練氣化神

隨著二步功的深入,元精已煉盡,小周天停止後,接著要修持練氣化神功,采大藥,達到氣與神合煉,使氣歸神。(張三豐《了道歌》:「到此功夫要謹慎,採取沐浴按時節。」)

具體煉法是:入坐後,用袓氣光在袓竅穴內懸照,照定在氣穴虛空境界中,輕輕寂照,綿綿看守,自然呼吸。不可稍離,離則火散神弛,大藥引不出來。息息歸根,綿綿若存,使其不寒不熱,從容涵育,任其自然運化,口中生津,咽下,如雨澤物。

用內呼吸聚散法引之,促其活動,使其愈動愈旺。具體方法是:入靜後自然形成內氣升降呼吸,升時意念向下丹田中心聚斂,降時意念向下丹田外圍擴散,一升一降不離下丹田與肚臍之間;一斂一散,鞏固丹形,使丹形越養越大,養成大丹。每天禪坐三小時,延長時間也可以,經過七日溫養,等待靜定,呼吸一停,大藥產生,呼吸不停,大藥不顯。煉到虛極靜篤,身如太虛,忽覺內氣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氤氳蓬勃之狀,與平常凡氣不同,這是經過神光照視,大藥產生之景。此景一顯,又覺內氣向丹田外圍擴展,充滿全身;又向丹田中心聚斂成珠,一散一斂,內氣成形,如火珠之形,含在丹田中,這是久積純陽之氣,自然養成的大藥。忽覺眼前現出白光,這是「陽光三現」——是大藥養足景象,采大藥之候到了。又覺大藥上下涌動,上衝下奔,上沖於心,又下奔會陰,丹田火熾,兩腎熱如湯煎,眼現金光,身涌鼻搐,口齒叩動,耳內有鳴,顯此景象是六根震動,大藥出爐之候到了。(張三豐《打坐歌》:「無影樹下金雞叫,半夜三更現紅蓮。冬至一陽來復始,霹靂一聲震動天。龍又叫,虎又歡,仙樂齊鳴非等閒。恍恍惚惚存有無,無窮造化在其間。玄中妙,妙中玄,河車搬運過三關。天地交泰萬物生,口飲甘露似蜜甜。」)此時用吸舐攝閉之法,引大藥出爐:急用心力攝谷道,守尾閭關,內中向上提起的方法,引出大藥,則進行過關服食。過關服食大藥過程是:用意念將內氣團從尾閭向上提起,大藥自然衝過尾閭直升泥丸。陽氣升到腦中,覺頭漲大,有蟻行之狀,全身有酥麻之感,急開目一睜一閉,攝天光從袓竅穴入腦,用神光凝聚腦中片刻。即行卯酉周天,閉目按眼眶周圍轉眼珠,從左邊升,右邊降,轉九周一停,開目攝天光入袓竅穴凝聚一次,如此轉四個九周,共開目攝天光凝聚四次,為進陽氣。再睜著眼,按眼眶周圍轉眼珠,從左邊降,右邊升,轉六周一停,閉目凝視袓竅一次,如此轉四個六周,閉目凝聚四次,為退陰氣。這樣轉眼珠,把大藥真寶聚成一團,稱為先天真種子。此時大藥從腦中降入口中(丹書謂「刀圭入口」),一個圓陀之液,急用舌尖頂住上齶,緊閉口唇,以防滲漏。(《悟真篇》:「甘露降時天地合」。)用元神之光向下照視,凝神下照不動,以待真種自動下降。(《悟真篇》:「黃芽生處坎離交」。)忽覺有鷲鳴之聲,降入中丹田(即黃庭、土釜)。(《悟真篇》:「虎躍龍騰風浪粗,中央真正位產玄珠。」張三豐《道情歌》:「中懸一點先天藥,遠似葡萄近似金。」)真種不動,用神光照視中丹田,含育十五分鐘,再徐徐運行卯酉周天一遍,封爐下坐,這是采大藥過關服食煉法。(《悟真篇》:「送歸土釜牢封固,次入流珠斯配當。」流珠者,元神。)至此完成了大周天的運動,古人叫做「過關服食運周天」,此是過三關服食之正功。

采大藥歸爐後,要進行煉藥。用雙目合一之光,文火溫養,輕鬆自如地寂照中田,永存寂照不散。從此以後,又轉入溫養之功,這就是丹書上說的「沐浴溫養」。(《悟真篇》:「只因火力調和後,種得黃芽漸長成。」)

過關服食大藥後,練大周天通運:入坐之後,用神光照視中丹田為主,輕輕寂照,綿綿看守,不即不離,用文火溫養大丹,呼吸合,神氣交,伏氣於中丹田,守中致虛,一念不生,先存後忘,神氣合一,達到無極虛空之象。(《悟真篇》:「恍惚之中尋有象,杳冥之內覓真精。」)靜極生動,元氣如活龍遊動,從後升於腦,又從前降於下丹田,神光射入丹田,包含元氣,形成胎息,此時元氣與元神合一,大藥之氣化為元神。一點靈光升入袓竅穴中,照耀太虛之上。(《悟真篇》:「華池宴罷月澄輝,跨個金龍訪紫微。」)感覺中丹田氣滿,一意靜守時,忽覺兩股元氣從兩腳心沿雙腿外側升至尾閭關合成一團,沿背後升到夾脊關又分開兩股氣,沿雙上肢外側達到雙手指,停止片刻,又從雙指內側回到玉枕關合成一團,入於腦中,從腦降入口中,沿任脈落於中丹田,從中丹田下行到會陰穴,又分開兩股氣,沿雙腿內側降到雙腳心。如是一周一周地升降轉全身,口中生滿津液,咽入中宮,暢於四肢,美快無比。(《悟真篇》:「本是水銀一味,周流遍歷諸辰。」)從此中丹田有個大氣團,充滿中下二田,這就是丹經所說的大周天,叫做采大藥,乃是鍊氣化神的階段,(《道鄉集》說:「小藥采於外,大藥采於內」,因小藥生於外陽,用有為有作的小周天采之。經過小周天的采煉,大藥蟠聚氣穴,采而後生,用無為的大周天采之,引出氣穴,過關服食,歸於黃庭(中丹田)。

大周天通運以後,煉還丹:仍用二目合一之光,寂照中下二田合成一個的空虛境地,寂照到極處,有天然火候自然運動,不神馭,不息吹,運轉七周,丹液滿口,有鷲鳴之聲,咽入中田。連續轉九個七周,吞咽九口丹液。煉丹已畢,自然睜開眼睛,緊接著轉左升右降卯酉周天三圈,要睜著眼,不帶呼吸!把丹封固於爐中收功。

這種景象保持三月之久,達到有動有靜,靜別忘我忘形,進入入定狀態,動則真氣運行於全身內外,如在雲霧中一樣,一日有無數次的變化,真息循環不已,此為鍊氣化神功夫。這步功夫,要以中田合下田,守成一個虛空境界,此際用功,仍以寂照為主,寂照到極處,自有天然的運動,如覺有大小升降、浮沉、聚散、鏇轉等。(《悟真篇》:「謾守藥爐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在每次靜坐中,運動的出現,都不一樣,不神馭,不息吹,呼吸似有似無,神氣似守非守,而有自然妙運,如天地之氣自行運轉不息一樣。(《悟真篇》:「牛女情緣道合,龜蛇以秉天然。蟾烏遇朔合嬋娟,二氣相資運轉。本是乾坤妙用,誰能達此真詮?」)無為寂照時,元神居於中丹田,必合下丹田化成一虛空境界,形成一個大圓鏡子,只覺圓明不昧,光灼灼,圓陀陀,只存一寂照的元神,這是涵養元神的要訣。(《悟真篇》:「我有一輪明月,從來只為蒙昏。今朝磨瑩照乾坤,萬象昭然。」)若僅滯於中丹田,不連合下丹田,則二田之氣不能生髮。如失於寂照,則二氣不暢不旺,二氣不暢不旺,則不能資養元神。是以寂照為鍊氣化神的根本。鍊氣化神功夫全憑寂照,將昭昭之神與中下二丹田,成一虛空境界,渾渾融融,無人我之相;熙熙嗥嗥,無散亂之機。愈寂愈妙,益定益微。萬脈歸源形成了寂照大定,由有為過渡到無為,化氣為神,久而久之,本身內氣由微動到不動,身如虛穴,昏睡全無,元神煉成純陽功夫。(《悟真篇》:「損之又損慎前功,命寶不易輕弄。」《老於.四十八章》:「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此乃鍊氣化神的真功!大周天雖重視無為,而在無為中尚須知有為。譬如內視寂照腹中,空洞洞地制止雜念亂生,心有專向,定於此,不外馳,這就是無為中而有為。(《悟真篇》:「但見無為為要妙,豈知有作是根基。」)

什麼是寂照?就是用寂靜的目光,照射中下二丹田的虛實境界。在寂照中要防危慮險,如見到美色和寶貴的東西,勿以為真。無論見到何等稀奇之物,可欲之事,均應一切掃盡,不可著相。稍有喜愛,便著魔障,破壞真功。著相就是心生形相之念,凝滯不散,則內氣不能氤氳和藹,流通一身,這是練功的大病,也就是疏漏了寂照,不能純其陽明之神,不能證其圓明之果。

這步功夫的火候如何運用呢?吾師說:真意於如有如無之火候中,方是大周天的真火候。如有,是神氣不定;如無,是神氣在定。若是用意守,便著於有,著於有即起有之妄念;任其不照,則(又)神氣(分)離,就不是定了。但微有似存,若二氣存。神存二氣存,俱在定中,真火候定而空,定空久定神通慧,便是虛無的無上妙境,神氣合一,都定入一塊,進入胎息,就沒有火候了,而結成玄胎,就達到養聖胎之候了。(《悟真篇》:「始覺男兒有孕。」)

修持到這一步,體內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入靜後有中脈升降運動,即是內丹上升於袓竅,下降於下丹田,升降十次為一輪,升降三輪,把內丹收在下丹田。再從下丹田向兩腰間鏇動,橫行帶脈,左右轉各三十六圈,又從身後上前下繞圈,約轉三十六圈,從大到小,最後一圈,成為一點--從上丹田降下一個氣團,隆隆有聲地落入中丹田中心。全身內氣向中丹田聚斂,如磁石吸鐵,聚成元形之物。真氣離體轉,左鏇右轉,細雨如珠,真氣遍體,如痴如醉。恍惚杳冥之中,不知有人我之相,天地之形色。人天合一境,一氣貫乾坤。轉卯酉周天三圈收功。(張三豐《鉛火歌》:「此是天然真火候,自然升降自抽添。也無弦望與晦朔,也無沐浴共長篇。」)

胎息經》云:「胎從伏氣中結」。即指結胎神必須常伏氣臍中,守神於臍內,神氣相合而生胎神,胎神結成,乃生陽神,是道家內丹功的正途。具體煉法是:入坐後,把元神懸於袓竅穴內,用袓氣靈光輕輕照視中丹田,心意系在氣穴虛空中,不知有呼吸綿綿往來,身在太虛。口中上齶降下津液,咽入中丹田,以意暢送四肢。再從雙足向上提縮陽關,前後各升於腦,如此一回,即行卯酉周天一遍,收固丹形,速以凝靜入定,此是金液還丹之妙。如此練功三個月,自然出現神氣凝定,相合相化為一,而生胎氣,伏氣於中丹田,進入胎息。此是初級靜養功。

《胎息經》云:「氣從有胎中息,氣入身來為之生,神氣離形為之死。」說明神氣合一,互相不離,那么怎樣使神氣不離散呢?具體煉法是:入坐後,用神氣靈光照視中丹田虛境,守中致虛,一念不生,使靈光常覺常照,這是神氣不離散,保住養胎之景。養胎全憑寂照,如失去寂照,則二氣不暢旺,則不能資養胎神,所以寂照為養胎之本。胎息常住於身中,每到杳冥混沌時,天機自動,飛上泥丸,腦中生陰,化為玉液,降入口中,如冰片之香,咽入中丹田,要勒陽關,從會陰穴提入丹田,以固丹形,如此每回收功皆運卯酉周天一遍,即凝神入定,靜養寂滅,守中抱一,這是養胎中級功。

高級養胎功四個月煉法:入坐之後,用袓光照視中丹田虛空境界,把元神定在胎氣中,氣包住神,神氣相結,心意寂照不動,袓光照定胎中,要念念在胎中,非言語之念,而是息定之真念,胎中定力,在乎一念之誠,心無妄想,守中抱一,這樣自然陽氣日日生旺,溶化神之陰,陰氣自然漸漸消滅,定功漸純,功夫到此,神歸小定,胎氣伏於中丹田,達到真養胎景象。若能常寂常照,神蟄氣藏,深入混沌,內氣自動衝過三關,飛上泥丸,袓竅穴現出元光,化為玉液,降入口中,隨覺隨咽,送入丹田,如此大蟄七天咽納不盡,這是金液玉液還丹之景,千萬不可錯過,每次收功,皆運卯酉周天一遍以收之。則為七返九還之丹了。

吾在修煉養胎功時,達到整夜不下座,因靜定之極,內氣不動,外氣不入,神氣合一,混沌無知。老師說:小靜一日不下座,中靜三日不下座,大靜七日不下座,不可疑為坐化,而是神氣歸根復命之時,結胎養陽神之象,若不能入定歸於虛無之中,永無結胎之理。

養胎的火候如何運用,神光懸於袓竅穴中,寂照中丹田虛無之後,若存若忘,不有不無,以文火溫養,全在有覺無念之間。有念則火爆,無覺則火寒,火寒則有鼻流濁涕之危。總以誠意不散,含光默默,神光照定胎中,是養胎真火候,若能凝神入定,靜養胎氣,深入混沌,而胎氣方能凝成胞胎。(《悟真篇》:「嬰兒是一含真氣,十月胎圓入聖基。」)口中生出津液,緊閉口唇,以防滲漏,意送中宮,急凝神入定,以引結胎之火。若不凝神入定,則胎息無主而不靈,後雖入定行火,終不得號為靈胎。或入定而定中神馳,時離時合,難得養胎果滿,因此煉意還虛非常重要,把意煉成心死神活,到養胎之際,就無乍離乍合之患了。

四、煉神還虛

把胎神遷到袓竅記憶體養,與中下二田化成一虛空境界,存養全體。(張三豐《換鼎分胎》:「重安爐鼎立坤乾,巧手移丹入上田。」)不用照視之功,只用虛心住於無,在袓竅內涵養胎神,這是止火養胎神,如不止神光之火,胎兒有火焚之危。(《悟真篇》:「末煉還丹即速煉,煉了還須知止足。若也持盈未已心,不免一朝遭殆辱。」)必須一心主靜,萬緣俱息,外想不入,內想不出,終日混沌。無人我之相,也無天地山川之形。純觀無相,與太虛渾一體,太虛即我,我即太虛。寂無可寂,照無可照,只昭昭一靈,超絕萬古。(《悟真篇》:「如來妙體遍河沙,萬象森羅無礙遮。會的圓通真法眼,始知三界是吾家。」)

百思無存,萬慮全消,使丹田裡交會的神鎖,任其自動、自調、自溫、自煉,我惟致虛守寂、純任自然,神入氣中而不知,氣走身外而不覺,如此烹煉,自有丹杳之氣上沖百脈,遍體熏蒸,這就是神生氣的境界;又覺轉神日長,智慧型日開,清淨微妙,精瑩如玉,這就是氣生神的境界。如此神氣交養,兩兩相生,靜養九年,陽神真光養足而陽神之光兀兀騰騰,從內竅透出身外,由大竅貫入小竅,無內無外,無大無小,透頂透底,竅之光明,天地萬物都照耀於神光之中了。(《悟真篇》:「我性入諸佛性,諸方佛性皆然。亭亭寒影照寒泉,一月千潭普現。小即毫毛莫識,大時遍滿三千。高低不約信方圓,說甚長短深淺。」張三豐《打坐歌(《悟真篇》:「神光照耀遍三千」。)

注意事項:

練氣功要按階段次序進行,每個階段有顯景,不見顯景,不能進行下一個階段。因此,顯景是階段功夫成就的標誌。早則不及,遲則過之。

大小周天練通以後,不須故意練功。因功有動靜之機,均須順其機而為之。動則運轉,靜則定住。不動,運之無益:不靜,定之有損。要聽其自升自降,這是我在體驗中證實的。

練功忌昏睡,昏睡則氣散。每遇昏睡時,耍停功睡覺,睡足神清時,再靜坐練功。功前,喝綠茶一杯,興奮腦神,就不易入睡,而容易練功修身了。

練功忌急躁,心燥則生火,火燥則水沸。或謂之神不可燥,燥則水枯。

練功忌菸酒,煙不可吸,邪火擾亂真氣:酒不可飲,酒氣傷人性情。

練功忌飽食、肉食,這樣腦神才能清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