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齡

昌齡

王昌齡( 698-756 ),字少伯,盛唐著名詩人。

介紹

WANG CHANGLING
昌齡王昌齡( 698-756 ),字少伯,盛唐著名詩人 ( 公元 698- 公元 766 年 ) ,約生於 武則天 聖曆元年( 698 年),約卒於玄宗天寶十五年( 756 年)。王昌齡的籍貫,有 太原 、 京兆 兩說。《舊唐書》本傳雲王昌齡為京兆(即唐西京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為他在《別李浦之京》詩中說: “ 故園今在霸陵西 ” ,又有《霸上閒居》之作。唐代許多山西詩人因為洛陽、長安為當時文化中心,多游洛陽、長安,有的甚至多年住於京城,不能因為居住在京城便說他們為京城人。《河岳英靈集》為唐人殷番所編著的唐人詩集,載王昌齡為太原人,《唐才子傳》也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
他家境比較貧寒,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開元二十二年( 734 年),王昌齡選博學宏詞科,超絕群倫,於是改任汜水縣尉,再遷為江寧丞。
約在開元二十五年秋,他獲罪被謫嶺南。
開元二十八年( 740 年)王昌齡北歸,游 襄陽 ,訪著名詩人 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癒了,兩人見面後非常高興,由於喝酒過多而病復發,竟因此而死,在這時期,王昌齡又結識了大詩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詩。與孟浩然、李白這樣當時第一流的詩人相見,對王昌齡來說,自是一大樂事,可惜與孟浩然一見,竟成永訣,與李白相見,又都在貶途。當時李白正流放夜郎。
開元二十八年( 740 年)冬,王昌齡離京赴江寧丞任,此時已與名詩人岑參相識,岑參有《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王昌齡也有詩留別。途經洛陽時,又與綦毋潛、李頎等詩人交遊,也都有詩。
王昌齡作為一代詩傑,流傳下來的資料卻很少。除了上文所說貶嶺南外,還曾遭過貶,具體時間和原因也不太清楚 , 有人認為在天寶六載秋。《詹才子傳》說他 “ 晚途不謹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 ” 。《河嶽英靈集》說他 “ 再歷遐荒 ” ,《舊唐書》本傳也說他 “ 不護細行,屢見貶斥 ” ,被貶為龍標尉。
更為可悲可嘆的是,王昌齡後來連龍標尉這樣一小小的職務也沒能保住,離任而去,迂迴至亳州,竟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唐才子傳》載:王昌齡 “ 以刀火之際歸鄉里,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後張鎬按軍河南,曉衍期,將戮之,辭以親老,乞恕,鎬曰: ‘ 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乎? ’ 曉大漸沮。 ” 一向同情詩人的張鎬終替王昌齡報了仇。
王昌齡是盛唐詩壇一著名詩人,當時即名重一時,被稱為 “ 詩家夫子王江寧 ” 。因為詩名早著,所以與當時名詩人交遊頗多,交誼很深,除上文談到與李白、孟浩然的交遊外,還同高適、綦毋潛、李頎、岑參、王之渙、王維、儲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誼。他因數次被貶,在荒僻的嶺南和湘西生活過,也曾來往於經濟較為發達的中原和東南地區,並曾遠赴西北邊地,甚至可能去過碎葉(在今吉爾吉斯)一帶。因他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和廣泛的交遊,對他的詩歌創作大有好處。王昌齡擅長七言絕句,被後世稱為七絕聖手。如《出塞》詩: “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慨嘆守將無能,意境開闊,感情深沉,有縱橫古今的氣魄,確實為古代詩歌中的珍品,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又如《從軍行》等,也都為膾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宮女們不幸遭遇的《長信秋詞》、《西宮春怨》等,格調哀怨,意境超群,抒寫思婦情懷和少女天真的《閨怨》、《採蓮曲》等,文筆細膩生動,清新優美。送別之作《芙蓉樓送辛漸》同樣為千古名作。沈德潛《唐詩別裁》說: “ 龍標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 ”
閻丘曉因忌才而殺害了王昌齡,實在是對我國古代詩歌的一大破壞,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文人的評價

王昌齡是盛唐時享有盛譽的一位詩人。殷璠《河嶽英靈集》把他舉為體現 “ 風骨 ” 的代表,譽其詩為 “ 中興高作 ” ,選入的數量也為全集之冠。這些都可見他在詩壇上的地位。
全唐詩》對昌齡詩的評價是 “ 緒密而思清 ” ,他的七絕詩尤為出色,甚至可與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 “ 七絕聖手 ” 的名號。尤其是他的邊塞詩,流暢通脫,高昂向上,深受後人推崇。
邊塞詩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時期。《詩經》中的邊塞詩作品就相當豐富了(如《小雅出車》《六月》等)。唐朝的邊塞詩發展到了頂峰,僅就其數量就有近 2000 首,達到了各代邊塞詩數量的總和。以高適、岑參與王昌齡為主的邊塞詩派,是浪漫主義中的一個重要流派。他們的邊塞之作,表現了馳騁沙場、建立功勳的英雄壯志,抒發了慷慨從戎、抗敵禦侮的愛國思想,還描寫了西北邊強奇異壯麗的景色。同時也反映了征夫思婦的幽怨和戰士的艱苦,各民族之間、將軍和士卒之間的矛盾。邊塞詩反映了這個時代中有關戰爭各方面的現實,產生了許多優秀傑出的詩篇。
王昌齡的邊塞詩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精神,另外還深深蘊含了詩人對下層人民的人文關懷,體現了詩人擴大的視野和博大的胸懷。王昌齡在寫作方式上擅長以景喻情,情景交融。這本是邊塞詩所最常用的結構,但是詩人運用最簡練的技巧,於這情境之外又擴大出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在最平實無華的主題之中凝練出貫穿於時間與空間中永恆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