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溪古村

昌溪古村

昌溪古村是古徽州歙縣境內的一個歷史、文化、生態古村,歷來被稱為“歙南第一村”。它位於歙縣南部山區,距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歙縣古城30公里,新安江山水畫廊7公里,全國攝影基地—石潭2.5公里,­著名的山水畫廊—新安江7公里。從歙南名鎮深渡鎮至昌溪大約五公里左右,地處千島湖的源流昌源河所流經的皖南山間盆地中,四周群山環繞,山青水繡,境內空氣清新,鳥語花香,景色迷人,走入昌溪如入世外桃源。昌溪村是全國生態文化村、安徽省歷史文化名村、黃山市百佳攝影點、黃山市“特色文化之村”、國家級2A旅遊景區。

簡介

昌溪古村昌溪古村
昌溪古村落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歙縣一個典型的文化村落。早在唐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息,昌溪村前有75米寬清澈透底的昌溪河為屏,後有層巒疊嶂得來龍山為嶂,古村落歷經吳、周二大族先人的不懈圖治,構築了由南自北長達6華里的古建築群體。村中有石拱橋、亭閣、書院、水口、學堂、宗祠、古廟、和民宅。新成了前街後路的南北大道,村內巷弄縱橫交錯,溪水穿街過巷,進水潺潺,池院波光粼粼,後山青翠含黛,村內民居鱗次屆比,庭院深深,花木盆景爭先輝映,一派人居環境和諧的經典。

歷史沿革

朱崗嶺古道是舊時昌溪及歙南片老百姓上縣城,去旌德、績溪的捷徑,也是績溪經洪琴往深渡去浙江的重要通道。眾志成城村牆下往北綿延崎嶇的山麓里,有一條保存完好近十公里的徽商古道。它一頭連線著昌溪,另一頭連線著霞坑鎮的鄭坑店。相傳明教義軍同元軍作戰大敗,元軍一路追擊朱元璋到鄭坑店的光坑嶺,此戰義軍傷亡慘重,一把火在光坑嶺燒了三天三夜,義軍經光坑嶺--朱崗嶺竄逃至昌溪,得以在徽州的深山老林里休養生息,後終成一代帝王。此地稱之為朱崗嶺(土名朱過嶺)。明清兩朝,昌溪徽商沿此路走出大山,做著“吳茶”、“周漆”生意,成就不少傳奇。站在朱崗嶺頭昌溪美景盡收眼底,面向來龍山,西臨福金山,南靠河過嶺、安嶺,皆屬黃山余脈。朱崗嶺頂上聚賢亭遺址尚存,身後是千年古松。在這裡遠眺昱嶺關、龍王尖,天氣晴好時更可眺望黃山,聽福金山上傳來的鐘鼓聲。當年吳進賢和吳羽白、張君逸等同鄉曾在此寫詩作賦,讚嘆這裡的美好風光。“奇峰突兀插高穹,四望雲山眼界空。嶺上人家多俊彥。書聲嘹亮綠楊中。翻山越嶺過昌溪,一路花香芳草萋。更喜月明橋上步,偶來破寂夜鶯啼。山外有山形勢奇,一年好景雪紛披。賞心樂事空追溯,再上朱崗折一枝”。沿著山上小路可到達燕窩山莊滄山源(中國末代進士故里)、石潭(中國自然風光攝影基地)等地。
“朱崗嶺”北山下的“里河坑”是昌溪的重要分支,至90代世祖吳金住(岩金,十四世,約1535-?)約在明末逃避戰亂,遷居“朱崗嶺”(朱元璋曾帶兵休整臨安經光坑嶺達昌溪)腳下里河坑隱居山林至今約400年,水口樟樹下建有金住橋。91代世祖吳壹明(十五世,約1565-?)時鋪石磅路至昌溪,全程約3公里。吳壹明為後人稱為里河始祖,後代所簽契約、契約均掛吳壹明公支
下。吳壹明育有五子,長繼龍、次繼華、三繼和、四繼文、五繼章。長二子無嗣,後三子分為今里河坑三支。即:長房繼和,二房繼文,三房繼章。吳繼章(約1615-?第92代,十六世祖)為壹明末子,墓葬河過嶺墳山頂。
該村歷代文人輩出,商人、社會名流層出不窮。國子監吳天金、吳鴻元;登仕佐郎吳象嵩;兵部六品吳鴻亮;戶部九品吳鴻賓;徽商巨賈吳鈞勝;詩人、書法家吳進賢;大律師吳迪賢等等。昌溪是一個生態古村。四周群山環繞,樹木花草鬱鬱蔥蔥,昌源河源遠流長,河水清澈見底,河面寬而大,河水清而秀。
昌溪自古以來就很重視生態,不僅四周山水生態好,而且村中水口外古樹多,有周邦頭水壩口的眾多古樹(有樟樹、櫧樹、楓樹等)有吳家水口廟坦前的千年龍鳳古樟樹,古廟屋後的千年銀杏樹等。

文物價值

昌溪鄉與浙江省千島湖相鄰,不但生態特佳,蘊藏的深厚文化魅力更是讓她風采照人。該鄉的周邦頭村、昌溪村等古村落有著近千年的建村歷史,現有元、明、清古建築201幢,其中“忠烈廟”、“太湖祠”、“壽樂堂”、“周氏宗祠”為古建築中的佳品。全國唯一的“員工支祠木牌坊”更是稀有珍品。昌溪古村中吳氏經營的茶葉,周氏經營的漆,聞名遐邇,更曾產生過114位秀才、24位貢生和9位進士,這在國內極為罕見。隨著交流不斷,形成了巨賈徽商、學者名流匯聚之地,大量珍貴文物保留了下來。有宋徽宗、朱元璋、海瑞、王茂蔭、康有為、許承堯和一批知名書畫家的字畫、匾額、碑刻等,有嵌象牙朝笏等。真是徽州文化大觀園。特別是清代末科狀元、近代北平師範大學和中國大學國文系主任、北京大學兼職教授的著名學者、經學大使吳承仕,以他滿腹經綸和剛毅的性格、滿腔的愛國熱情,給後人樹立了楷模。周總理稱讚他:“孤懸敵區,捨身承認不愧青年訓導,重整國學,你努力啟蒙、足資後學楷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