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蘇虎頭決戰

日蘇虎頭決戰

日蘇虎頭決戰是遠東最後一戰。虎頭要塞是日本侵占中國東北後,在中蘇邊境一帶修築的軍事要塞群中最重要的軍事要塞之一,位於黑龍江省虎林縣虎頭鎮周邊完達山余脈的丘陵地下。

基本信息

日蘇虎頭決戰日蘇虎頭決戰
日蘇虎頭決戰是遠東最後一戰。虎頭要塞是日本侵占中國東北後,在中蘇邊境一帶修築的軍事要塞群中最重要的軍事要塞之一,位於黑龍江省虎林縣虎頭鎮周邊完達山余脈的丘陵地下。該要塞規模龐大,結構複雜,設施齊全,被日本關東軍自詡為牢不可破的“東方的馬奇諾防線”。1945年8月12日至26日,蘇聯紅軍與日本關東軍在此進行了一場極其殘酷的大戰,蘇聯紅軍一千多名官兵的熱血灑在這片土地上,日軍付出了兩千多名官兵生命的代價,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槍聲在這裡終止。

戰役地區

日蘇虎頭決戰虎頭要塞其中的一個入口
虎頭位於黑龍江省東部的烏蘇里江邊,隔江與蘇聯伊曼相望。其地理位置正處於蘇聯的伯力和海山威的中間,在這裡構築軍事要塞,可以扼制蘇聯遠東濱海邊區和東烏蘇里的鐵路交通咽喉,並封堵蘇聯進攻關東軍,進人中國東北腹地的必經通道。因此,關東軍在虎頭地區修築大規模的軍事要塞,以此作為對蘇進攻的戰略基地。

如今的虎頭鎮座落在完達山脈之中,靜臥在烏蘇里江畔,被鬱鬱蔥蔥的雜樹合抱著,是一片恬靜雅致的土地上。但當人們遊覽虎頭軍事要塞,走進那潮濕陰暗斑駁陸離的水泥隧洞時,頓感涼風颶颶、毛骨驚然,同時還會產生深深的恥辱,這是一段解為人知的歷史、也是一段頗具神秘色彩的歷史。

虎頭要塞

日蘇虎頭決戰虎頭要塞的大型倉庫
1931年,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為永久霸占中國進而侵占蘇聯,在中蘇邊界3000多公里的邊界線上修建了許多軍事防禦設施。在修建這些軍事防禦設施的過程中,侵華日軍發現位於黑龍江省東北角的虎林市虎頭鎮與蘇聯軍事重鎮達里涅列欽斯克市及遠東大鐵路隔烏蘇里江相望,處在伯力——海參崴的中心點,“恰似正對符拉迪沃斯托克和烏蘇里斯克咽喉的匕首,又象直插蘇聯濱海邊疆區心臟部的長矛槍尖”,“憑藉周邊的大沼澤地帶,完全可以抵制蘇軍的奇襲和機動作戰”,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於是日軍決定在虎頭鎮修建中蘇邊界最大的軍事防線。

虎頭要塞建於1935年,到1939年主體工程完工。該要塞地下工事主幹道長達10餘公里,縱深達6公里。虎頭要塞由猛虎山、虎北山、虎東山、虎西山、虎嘯山等五個陣地組成。其中猛虎山陣地最大,是整個要塞的核心。地下軍事設施有指揮所、通訊室、士兵休息室、伙房、浴池、糧秣庫、彈藥庫發電所等,並有豎井直通山頂觀測所和通風口、排氣孔、反擊口等通道。在虎頭要塞的主陣地猛虎谷一側,日軍自行設計施工建造了一座半地下的永久性工事———巨炮陣地,他們從東京灣秘密運來當時亞洲最大的火炮———41cm榴彈炮來到虎頭,巨炮重達300多噸,炮彈直徑40cm,彈長120cm,最大射程20公里。巨炮直指俄伊曼鐵路大橋和拉佐水塔,目的是為摧毀蘇軍鐵路運輸和給水設施,切斷海參崴和哈巴羅夫斯克蘇軍的聯繫。

日蘇虎頭決戰當時亞洲最大的火炮———41cm榴彈炮
虎北山和虎東山是猛虎山主陣地的兩翼陣地,虎北山東臨烏蘇里江,西南為開闊的沼澤地,是主陣地的東北防護屏障。虎東山陣地儘管規模不大,但其設備卻優於猛虎山陣地,是主陣地的東南前衛。虎西山和虎嘯山兩陣地位於猛虎山主陣地西面,是主陣地的後衛陣地。為防止飛機的轟炸和重炮的奏擊,在虎頭要塞的所有地下設施的頂部,完全用鋼筋混凝土澆灌,最厚的地方可達3 米。

儘管日本帝國主義處心積慮,耗費巨資,榨取取十幾萬中國勞工的血汗,為自己構築了貌似堅固的堡壘,但卻挽救不了他們必然覆滅的命運。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把戰略重點放在南方戰場,從東北關東軍不斷抽調兵員和武器,致使東北的“邊防”日漸空虛。在蘇軍進攻虎頭之前,駐守虎頭要塞的日本關東軍第15國境守備隊僅有兵員1400名和少量裝備、彈藥,戰鬥力下降。但不甘失敗的日本關東軍卻憑藉“永久要塞”,仍然作著長期固守的打算。

戰役背景

日蘇虎頭決戰蘇軍攻克築壘地域
1943年底,日軍為遏制南方戰線局勢的惡化,挽回敗局,開始大規模地抽調關東軍開赴南方戰場。1944年2月以後,日軍開始以師團為單位徵調關東軍到中國南部作戰,“調走完整建制的師團達20個,其中大部分都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精銳之師’”。1944年3月,日軍在中國東北僅剩10個飛行戰隊,7月,日軍關東軍作戰航空部隊僅剩駐鞍山的第15飛行團和2個飛行中隊及一些訓練部隊,僅有飛機230架。日軍在抽調部隊同時,大量的武器裝備也被陸陸續續地運到中國南部。1945年,駐綏芬河日軍第5軍司令官檢閱其師團時,野炮部隊通過時竟無炮可閱,以前武裝精銳的關東軍,現在成了外強中乾、不堪一擊的紙老虎。1944年底,日軍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沒有一個師團受過高強度的正規訓練,這表明日本帝國主義及偽滿洲國傀儡政權的末日已為期不遠了。

1944年11月7日史達林在蘇聯十月革命紀念日這天發表斥責日本侵略的演說。1945年2月下旬,蘇聯通過西伯利亞鐵路將歐洲的蘇軍運到遠東。4月6日,蘇聯正式通知日本廢除《日蘇中立條約》。

日蘇虎頭決戰蘇軍的坦克
日本關東軍主力的不斷南調,關東軍執行對蘇“攻勢作戰”的預想已經成為泡影。1944年9月18日,日本大本營向關東軍下達“大陸1300號命令”即“對蘇全面持久作戰計畫”,該計畫把攻勢作戰改為持久作戰。1945年5月30日,日本大本營再次下達關東軍作戰命令,將中國東北南部地區劃為同蘇軍進行持久戰的作戰區,這表明日本關東軍將在戰時放棄中國東北北部地區。日本關東軍根據日軍大本營的命令,對其所屬部隊進行大規模地調整和部署,1945年3月,日本關東軍將駐紮虎頭的日軍第4國境守備隊主力調入日軍第122師團,移防寧安,剩餘守備隊繼續留駐虎頭要塞。1945年7月10日,日軍在虎頭要塞駐有一個守備大隊,隊長是西脅武大佐,下轄4個步兵中隊、2個炮兵中隊、1個速射炮中隊、1個工兵隊和1個列車炮中隊。兵力部署為:步兵第1中隊駐防虎東山,步兵炮中隊和速射炮中隊、步兵第3中隊駐猛虎山,步兵第4中隊和工兵隊駐虎北山,步兵第2中隊駐虎西山和虎嘯山。
日軍守備隊員雖不足1500人(此外還有軍屬、開拓團員、滿鐵社員以及避難家屬1200餘人)。

戰役過程

日蘇虎頭決戰蘇軍向關東軍發起進攻
1945年8月9日深夜零點左右,蘇聯遠東第一方面軍第35集團軍第57邊防總團首先向日軍發起進攻,強渡烏蘇里江和松阿察河。隨後,伊曼方向的波隆卡、薩里斯基兩地蘇軍炮兵部隊,開始向虎頭要塞陣地發起了15分鐘的炮擊,蘇空軍49架伊爾—4轟炸機,在50架殲擊機掩護下,對虎頭要塞陣地進行了兩個小時的轟炸,並強占了日軍炮兵中隊。蘇軍35集團軍在炮兵部隊與空軍的掩護下,冒著日軍的炮火,分三路強渡烏蘇里江,一路為蘇軍35集團軍步兵66師和363師在距虎林縣城東南60公里的倒木溝、東林子一帶橫渡烏蘇里江支流松阿察河;一路在距虎頭北面約30公里的小木河、阿布沁河口一帶橫渡烏蘇里江;一路直插虎頭西南的黃泥河、月牙一帶,切斷了虎頭通往虎林的交通線。蘇軍35集團軍的步兵66師和363師渡過松阿察河後,進入沼澤地,無法繼續前進。35集團軍指揮部立即給步兵66師調來三個工程兵營和三個步兵營,給步兵363師調來一個工程兵營和兩個步兵營,開闢道路,使這支軍隊順利地通過沼澤地帶。面對蘇軍的強大攻勢,日軍倉促應戰,在虎嘯山陣地緊急部署了1門速射炮、1挺重機槍、一門迫擊炮,其它陣地裝備4挺輕機槍、4枚擲彈筒、170支步槍

隨著,蘇軍35集團軍不斷推進,蘇軍步兵1058團從南面迂迴到虎頭鎮,並在該鎮南郊與日軍展開激戰,蘇軍步兵1056團同日軍展開了爭奪東郊碼頭的激烈戰鬥。經過幾次激烈的戰鬥,蘇軍當日攻占了東郊碼頭和虎頭鎮,日軍只好睏守在虎頭要塞各個陣地上負隅頑抗。
8月10日,在蘇聯空軍猛烈轟炸日軍虎頭要塞的各支撐點後,蘇軍步兵1056團和109築壘部隊發起了對虎頭要塞各支撐點的攻擊,很快地切斷了虎嘯山和猛虎山兩陣地間的聯絡。日軍憑藉要塞工事繼續頑抗,並利用地道迅速實施機動迂迴穿插,從側翼和後方對封鎖各要塞支撐點的蘇軍進行反擊,蘇軍1056團與日軍展開了殊死搏鬥,擊退了日軍四次反衝擊,虎北山陣地爭奪戰尤為激烈,兩天之內,陣地九次易手。

日蘇虎頭決戰蘇軍分割日軍的防禦
8月12日,蘇軍以優勢的兵力和火力對日軍火炮陣地及要塞設施進行了毀滅性的破壞後,蘇軍步兵攻擊部隊在坦克掩護下向日軍要塞陣地發起猛攻,與日軍在各陣地展開白刃戰。8月13日,蘇軍占領了猛虎山頂,並在山頂上部署了山炮,近距離炮擊日軍巨炮陣地。在炮擊日軍同時,占領猛虎山頂的蘇軍從地下要塞的煙囪、通氣孔等向地下要塞投擲手榴彈或液體炸藥,頓時地下要塞內濃煙密布,許多日軍窒息死亡。8月14日,蘇軍攻陷了日軍巨炮陣地。

8月15日,日軍猛虎山司令部通過無線電接收機收聽到了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玉音廣播”。日軍代理司令官大木正大尉對此拒不相信,命令日軍關掉收音機,繼續頑抗,並派日軍偷偷潛出洞外偷襲蘇軍。偷襲失敗後,大木正大尉命令140餘名傷兵全體“玉碎”。
8月18日,蘇軍指揮部向日軍守備隊發出最後通牒,日軍殘餘官兵仍堅持頑抗,將蘇軍派去充當軍使的一名日軍戰俘用軍刀砍死。
勸降失敗後,8月19日,蘇軍第35集團軍調來203毫米火炮、34門大威力火炮及火箭炮對虎頭要塞兩翼陣地進行射擊後,步兵向虎頭要塞兩翼陣地發起強攻,經過一天的激烈戰鬥,蘇軍占領了日軍虎頭要塞的各個制高點,此時的日軍已無險可守,實力也消耗殆盡,只好轉入地下工事負隅頑抗。不久在蘇軍強大的攻勢下,日軍守備隊本部、中猛虎山、東猛虎山陣地日軍守備隊步兵1中隊、步兵隊本部、步兵炮中隊、炮兵隊本部全部很快被蘇軍殲滅。
8月21日,蘇軍殲滅了日軍西猛虎山步兵第三中隊。
8月26日,蘇軍殲滅了日軍虎嘯山步兵1中隊。8月26日下午3時,以一小批日軍的束手被擒,戰火方始停息。
8月27日,蘇軍進行了逐一陣地、逐個洞口的戰場清理,殲滅了日軍中猛虎山守備隊炮兵2中隊。並對地下要塞洞口實施爆破封閉。然氐正式宣布虎頭戰役的完全結束。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役——虎頭之役,才畫上了完整的句號。虎頭之役的結束時間,比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時間,延遲了12天。
虎頭要塞各支撐點的日軍守備隊1387人,除53人突出蘇軍包圍逃走外,全部被殲滅。
日軍付出了2000餘人的生命(日本守備隊為1387人,除53人生還外,余者全被蘇軍殲滅,另外的死難者是日本避難的僑民。)
蘇軍陣亡493人。

參加過虎頭要塞戰鬥並幸運生還的日軍士兵岡崎哲夫在《日蘇虎頭決戰秘錄》一書中描寫到:“戰爭結束了,要塞到處都是燒焦發黑的屍體,漂白了的屍骸,沒有肌肉僅剩一幅皮囊的死屍,塗滿黑色的肌肉塊……這個建立在中國人民血汗和屍骨基礎上的要塞是日本侵華暴行的歷史見證。”

虎頭要塞這個被日本關東軍吹噓為可堅持6個月要塞僅18天就被蘇軍摧毀,蘇日在虎頭鎮的激戰在蘇日戰爭史上是絕無僅見的,日軍在虎頭要塞的覆滅是必然的。

戰役意義

日蘇虎頭決戰的結束,既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也宣告了中國人民歷經八年浴血奮戰最終迎來了抗戰的最終勝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