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蟳

日本蟳

日本蟳(學名:Charybdis japonica)為梭子蟹科蟳屬的動物。分布於日本、馬來西亞、紅海、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廣東、福建、浙江、山東半島等地,生活環境為海水,一般生活於低潮線、有水草或泥沙的水底以及或潛伏於石塊下。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日本蟳 日本蟳

全身披有堅硬的甲殼,背面灰綠色或棕紅色,頭胸部寬大,甲殼略呈扇狀,長約6厘米,寬約9厘米;前方額緣有明顯的尖齒6個;前側緣亦有6個寬鋸齒,額兩側有具有短柄的眼1對,能活動。口器由3對顎足組成,前端有大小觸角2對。胸肢5對,第1對為強大的螯足,第2~4對,長而扁。末端爪狀,適於爬行,最後1對,扁平而寬,末節片狀,適於游泳。腹部退化,折伏於頭胸部下方,無尾節及尾肢,雌性腹部呈圓形,雄者呈三角形,腹肢退化,藏於腹的內側,雌者4對,用以抱卵;雄者僅2對,且已特化為交配器。

頭胸甲呈橫卵圓形,表面隆起。胃、縱區常具微細的橫行顆粒隆線。額稍突,分6銳齒,中間二齒較突,內眼窩齒較任何額齒為大。眼窩背緣具2縫,腹緣具一縫。前側緣拱起,連外眼窩齒在內共具6銳齒。螯足壯大,不甚對稱,長節前緣一般具3壯刺,基部的一枚最小,腕節內末角具一壯刺,外側面具3小刺,掌節厚,外、內面隆起,背面共具5齒,掌節的外基角具一枚,背面的兩條隆脊上各具兩枚,兩指較掌節為長,表面有縱溝。步足各節背、腹緣均具剛毛,游泳足的長節後綠近末端處具一銳刺,前節與指節均扁平,呈槳狀。雄性腹部呈三角形,雌陸的呈長圓形,密具軟毛。頭胸甲長59.4毫米,寬89.7毫米。

性腺發育

根據其性腺的組織學和外部形態特徵,將卵巢發育分為6個發育期:形成期、小生長期、大生長期、成熟期、排放期和恢復期;將精巢發育分為5個發育期:形成期、生長期、成熟期、排放期和恢復期。根據成熟係數的周年變化規律並結合性腺組織切片的觀察結果,認為在連雲港海區的日本蟳性腺發育為1年1個周期,繁殖期為5~9月,交配產卵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下旬(水溫17.5~23.5℃)。日本蟳為分批產卵類型,但第二批卵的數量遠少於第一批卵。雌、雄性腺發育基本同步,雄性發育略快,雌雄比約為1∶1。

生境習性

生活於低潮縐,有水草或泥沙的水底或潛伏石不。是一重要的食用蟹,除網捕外,也可用蚯蚓釣捕。日本蟳腹部退化,折伏於頭胸部下方,無尾節及尾肢,生活於淺海中,喜棲於海邊沙灘的碎石塊下或石隙間。

日本蟳常以小魚、小蝦及小型貝類動物為捕食對象,有時也食動物的屍體和水藻等。

地理分布

日本蟳主要分布於日本、馬來西亞、紅海、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廣東、福建、浙江、山東半島等地。

營養價值

日本蟳為高蛋白脂肪食品,含18種胺基酸,其肉質鮮美且營養豐富,素為筵席上之佳肴。尤其是性腺成熟的雌蟹(俗稱紅蟳),有海上人參之譽是產婦和身體虛弱者的高級補品,溪墘紅蟳除了可食用外,還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肉和內臟可治疥癬、皮炎、濕熱、產後血閉,長期食用具有利水消腫、去斑美容、滋陰壯陽之功效,亦為優良的美容保健食品。

烹飪方法

食用日本蟳要講究烹飪藝術和方法。食用前先用清水沖洗,再殺之(可用牙籤從螯足的關節處刺入,破壞其中樞神經),而後去縛刷洗內臟。如果要將蟳清蒸,就不必將蟳的內臟挖洗,以免失去其香味。日本蟳蟳的烹飪方法頗多,下面列舉最常用的烹飪方法。

方法:清蒸;原料:日本蟳500克;配料:雞蛋2隻、黃酒1兩、鹽10克、味素、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