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危機

日本核危機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和關東首都圈發生芮氏9級強震,並引發海嘯,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放射性物質泄漏事故。

日本福島核電站泄露情況

反應堆編號受損狀況受損原因投入運營時間
1號反應堆•頂蓋及外牆體崩塌
•核芯部分融毀
•70%燃料受損
氫氣爆炸
3月12日下午15時36分
1971年3月26日
2號反應堆•冷卻系統失靈
•安全殼受損,有可能發生融毀
•燃料棒曾短時完全暴露出水面
壓力鍋爆炸
3月15日清晨6時10分
1974年7月18日
3號反應堆•頂蓋及外牆體崩塌
•冷卻系統失靈,可能發生部分核芯融毀
兩次氫氣爆炸
14日上午11時01分
16日上午10時許
1976年3月27日
4號反應堆•頂部受損,冷卻系統存在問題
•放射性物質已外泄
起火 16日9點半許
再起火 16日5時45分
1978年10月12日
5號反應堆•冷卻系統故障,乏燃料儲水池溫度上升 1978年4月18日
6號反應堆•冷卻系統故障,乏燃料儲水池溫度上升 1979年10月24日

簡介

日本政府表示,當地時間2011年3月15日晨6時10分左右,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反應堆附近傳來爆炸聲。早些時候的報導指出,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反應堆容器出現部分破損,

日本核危機
日本核危機

這表明可能導致更為嚴重的核泄漏。


中新網3月16日電綜合外電報導,16日,日本3·11特大地震和海嘯進入到第六天,救援人員仍然在災區搜尋倖存者。但與此同時,世界卻將關切的目光集中到日本福島核電站,接二連三的事故令人對日本核危機愈演愈烈的現狀感到擔憂。

2號機組發生爆炸

15日清晨,日本政府表示,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反應堆容器出現部分破損。這表明可能導致更為嚴重的核泄漏。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枝野幸男(YukioEdano)在記者會上稱,反應堆用於盛裝冷卻水和控制內部氣壓的容器底部“抑制池”出現部分破損。但他同時強調,目前尚未檢測到核輻射量有任何劇增的跡象。
到15日晨6時10分左右,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反應堆附近傳來爆炸聲。
據悉,2號反應堆的壓力控制控制池可能在這次爆炸中遭到損壞,反應堆散發出的輻射量“相當危險”,輻射量已超過法定標準。當地工作人員隨州撤離現場。報導同時指出,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燃料再次完全露出水面。

4號機組先失火後爆炸

日本官房長官枝野幸男15日早些時候在記者會上說,第一核電站的四號機組也發生火情,放射性物質輻射量有所上升。
東京電力公司官員稱,15日上午起火的福島第一核電站四號機組乏燃料池可能正在沸騰,導致裡面冷卻水位下當天稍早時候,日本表示已撲滅了該乏燃料儲存池的大火。但東京電力公司後又稱,無法將水注入福島第一核電站4號反應堆的廢燃料儲存池。
15日中午12時(台北時間15日上午11時)左右,4號機組發生爆炸。據稱,這是一次與一、二、三號機組類似的氫氣爆炸。

核輻射物質飄至東京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放射性物質泄漏後,東京等地檢測到輻射量超標的情況。訊息稱,15日,日本千葉縣的輻射量達到正常標準的2到4倍。
據報導,15日,東京市檢測到輻射微量超出正常標準。東京市一名政府官員表示,這樣的輻射量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日本東京都當地時間15日下午13時發表核輻射監測報告說,福島第一核電站泄漏的核物質已經飄至東京,東京地區的放射線量已經超過了往常的20倍,而且繼續處於上升的趨勢。另外,與東京都相鄰埼玉縣政府也發表報告說,埼玉縣的核輻射量也比平時增加了20倍。東京度知事石原慎太郎發表談話說,目前的這些核輻射量不會對健康構成危險。

菅直人發表告國民書

當地時間15日上午11時,日本首相菅直人就日本大地震和海嘯引發的核電站危機發表告國民書。
菅直人說,受損核電站還有進一步放射性物質泄漏的可能性。菅直人再次呼籲福島第一核電站附近20公里半徑的居民離開避難,並表示絕大多數人已經疏散避難,
菅直人還表示,超過20公里半徑、30公里半徑的居民根據今後核反應堆的情況,不要外出,在家或辦公室待命。福島第二核電站已經向方圓10公里內的居民發出避難要求,希望所有居民避難。
菅直人稱,我們正全力避免更多的爆炸發生和放射性能量物質的泄漏。東京電力公司和其他相關機構的人員正在注水,他們奮不顧身,全力以赴,我們將盡全力避免事態進一步擴大。

影響

日本福島核電站4號機組起火訊息的報導,周二早盤時間亞洲金融市場快速跳水,日經225指數最大跌幅超過14%,是迄今為止最大當日盤中跌幅;韓國指數和恒生指數盤中跌幅也都超過4.5%,中國股指跌幅相對較小,但也超過3.5%。對於金融市場來說,對核輻射的擔憂已經遠遠超過日本地震以及海嘯所造成的影響。
日本的核危機有兩種發展可能:一種是經過各方努力把核泄漏控制在區域性範圍之內,另一種是演變成國際核危機。以下我們分別對這兩種假設下的原油油品走勢影響進行分析。

第一種情形

如果核泄漏控制在區域性範圍之內,那么地震和海嘯的影響仍然占主導。據最新訊息,日本6家煉油廠(產能約為140萬桶/天)已經因受到地震影響而關閉。作為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費國的日本煉油能力的大幅下降將會使得原油價格在短期內承壓,尤其是與之關聯較大的布倫特原油。不過,隨著災後重建,基本物資包括油品的需求將出現升溫。根據以往的地震事件來看,地震當月一般會使得油品進口量大幅縮減,但隨著災後重建活動的啟動進口量便會大幅攀升,而攀升幅度也會因為地震破壞力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日本最近一次最為強烈的地震是1995年1月份的神戶大地震,當月日本的油品進口量下降5%,隨著重建工作的啟動,2月份油品進口量增加了5.1%,不過2月份是日本油品進口的季節性低點,經過季節性處理後,2月份的油品進口量增幅超過了15%。路透社也在周二作出預測,日本的油品進口增幅或達到了20萬桶/天。因此中遠期來看,地震後的重建活動將會推升國際油價。
另外,目前1/5的核電廠關閉已經造成供電短缺,因此日本燃料油需求有可能大幅走高。雖然燃料油並不是日本發電的主要原料,但卻是比較重要的備用原料。在2010年的夏季,由於日本經歷創紀錄高溫的考驗,電力需求急劇攀升,致使當年第三季度的燃料油消費量同比增加12.5%,環比增加13.3%,這使得新加坡燃料油價格在國際原油市場振盪偏弱的背景下依然保持堅挺。
綜上所述,如果此次日本地震所帶來的影響只局限于海嘯和區域的核事故,那么在未來幾個月內原油以及亞洲燃料油的價格都有望穩步回升和上漲。

第二種情形

日本核泄漏演變成國際核危機,包括美國、俄羅斯以及中國這些周邊國家都被核危機化,那么後果將不堪構想。不管是股市還是大宗商品,甚至是避險品種黃金也可能難逃下跌的命運。隨著福島5號、6號機組爆炸信息的傳開,東京監測到超標輻射的證實,國際核危機的恐慌情緒正在蔓延。
不過,個人認為這種世紀性災難發生的機率不會太大,因為日本距離其他國家和地區很遠,核輻射即使擴散到日本以外的地區,其輻射威力也將大大減弱。並且與車諾比核危機不同,日本的核危機處理能力已經遠遠超過當時的蘇聯政府。
因此,發生第一種情形的機率較大,那么這對於原油和油品來說,短期內由於地震、海嘯以及核危機的三重打壓,市場恐慌情緒會繼續蔓延,期價或將繼續承壓,而長期來看,隨著日本災後重建以及中東局勢的依然緊張,將會推動國際原油價格和亞洲燃料油價格重返升勢。[1]

引爆核恐慌

日本大地震後爆發的核泄漏、核污染危機引爆了德國的核恐慌。德國社會各界和在野黨連日來紛紛質疑本國的核電安全。迫於強大的輿論、政治壓力,德國總理默克爾14日宣布,德國政府將暫緩延長現有核電站的使用期限。德國駐華大使施明賢15日下午在北京就此表示,德國聯邦政府會更加堅持“退出核能”的決定。當天,德國聯邦經濟和技術部歐洲和國際能源、政策、能源外交、油氣和能效分管司司長烏爾蘇拉·博拉克女士也在北京特彆強調:“德國正在並計畫大力發展的可再生能源,並不包括核能。”日本福島核電站多個機組發生事故、爆炸後,德國南部城市斯圖加特12日即爆發大規模示威遊行。約6萬名示威者組成長達45公里的隊伍,強烈要求政府立即關閉全德國境內容所有核電站。總理默克爾14日在柏林宣布,暫停去年通過的延長核電站運營期限計畫3個月。在此期間,德國將對境內所有17座核電站的安全性進行毫無保留的徹查。這是德國政府首次在延長核電站運營期限問題上出現重大政策轉向。德國境內的17座核電站多數建成於上世紀70年代,其中相當一部分的使用面臨到期。德國政府2002年通過“核電逐步退出”法令,確定德國境內的所有核電站都只能再運行20年,之後德國會退出使用核能。2010年9月,德國政府公布了一份新的能源方案,其中專門涉及核能的一頁寫到:“德國所有核電站的運行時間將平均延長12年。1980年及以前投產的核電站延長8年。1980年以後投產的延長14年。通過延長核電站的運行時間,對可再生能源和能效領域的資金投入就可增加。”德國這17座核電站目前供應著全德23%的用電量。德國政府目前已展開的專家小組的檢查結果,將直接決定這些核電站是否關閉。目前,位於黑森州比布利茨以及巴符州尼加維斯特哈伊姆的兩座最老的核電站已停止使用。分析人士認為,如果德國的核電站運行到期後都不再延長運行,那么德國可能在2022年就會全面退出核能的使用。德國駐華大使施明賢15日在北京表示,“日本福島最近發生的情況告訴我們,核能隱藏的危險非常大……聯邦政府會更加堅持退出核能的決定”。博拉克司長認為,在德國,自車諾比核電站核泄漏事故後,核能的開發與利用就一直備受爭議。爭議不僅僅集中在核泄漏、核輻射、核廢料的處理等方面,而是更聚焦於核能的“剩餘風險”上,即不管採取什麼樣的保護措施,使用核能都存在著人類不可操控的風險。博拉克司長表示,根據德國新的能源方案,可再生能源將於2050年在德國的能源結構中占到80%。她特彆強調,在德國,核能並不被視為可再生能源。風能、水電、生物能源、光伏、垃圾發電等,才是德國人眼中的可再生能源。

國際機構上調核危機至六級

新加坡《聯合早報》援引香港核物理專家郭位的觀點指出,福島核電站在地震後4日再有機組爆炸,有關方面沒有公開交代所有問題。
他又指出,如果反應堆外殼破損,輻射可能從地底泄漏,滲入泥土,將污染地下水源植物,情況會比在空氣中擴散更糟。多位外國核專家亦認為,大地震至今,日本當局一直沒充分披露輻射數據。其隱瞞手法與前蘇聯在處理車諾比核泄漏事故上的方式如出一轍。郭位認為,福島核電站在已停止運作的條件下,仍不斷有機組爆炸非常罕見,“因為已經過了三四天,這個事情(機組爆炸)會發生的機會,應該是很低的,照理二號的溫度應該要比一號及三號更低才對,所以我懷疑東京電力公司有資料沒有跟我們講。”

隱瞞真相原因猜測

擔心影響日本核電出口?
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援引瑞典學者雷赫的觀點指日本“隱瞞真相”,他說:“日本為了保護其經濟利益,對核反應堆目前的狀況在撒謊。”雷赫是瑞典皇家最高技術學院的研究員,在核能領域工作27年,並為國際原子能機構工作過。他對記者表示:“日本降低了災難級別。如果使用傳統計分制,那么可以達到最高的7級,但日本官方報告說是4級。”雷赫認為,很快會掌握到更多的“死亡數據”。他說:“危險很大,日本試圖隱瞞真實信息,因為它的企業是全球最大的核電生產商。核災難對日本的核電技術出口造成巨大打擊。”
以色列核專家埃文也在以色列《晚報》上撰文批評說,日本當局隱瞞核事故真相,秘不通報可能已造成的巨大災難。

核危機爆發原因猜測

日本對核技術過於自信?
美國核工程師拉奇告訴《華盛頓郵報》,有關專家至今無法取得相關輻射數據,他說:“日本政府言行不一,既已疏散18萬人,卻稱沒有輻射,他們肯定有輻射讀數,但不對外公布。”專家稱,日方保密輻射資料和否認泄核的做法,跟車諾比核電站相似,車諾比核電站最初只說“有些問題”,後來才披露整個事故的真相。
日本的核工業是全球最先進和最集中的,17間核電廠共有55個反應堆。《華爾街日報》分析認為,這次爆發核危機,部分原因正是日本人對自家核技術過分自負所致,過去每當發生核危機時亦缺乏透明度。

大地震或成經濟復甦新動力

日本過去20年來經濟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無法擺脫價格下跌和債務上升的局面。但有美國媒體認為,這場日本歷史上最大破壞力的地震,或許成為日本未來發展的轉折點。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認為,並非所有的自然災害都有積極的一面,但是一個國家往往可以吸取教訓,或者利用這些教訓進行自己推遲的改革。文章認為,日本首相菅直人已經開始啟動日本長期停滯的改革:他在13日表示,日本目前面臨二戰以來最嚴峻的挑戰,呼籲國民團結一致。日本反對黨也發誓進行合作,特別是在籌集緊急資金幫助災區恢復重建方面。媒體認為,這筆資金將能刺激日本經濟的復甦。
另外,日本人的改革決心也會隨著國會迅速行動起來通過預算案和提高消費稅而增強。這兩個步驟都將是日本進行財政改革的開始。日本的債務規模已經是國內生產總值的兩倍。隨著社會的迅速老化,日本需要增加稅收,並進行其他財政改革。而此前日本一直未找到合適的動機。

各國應對本次核電危機

中國:將全面安檢核設施 核電項目暫停審批

2011年3月16日訊息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應對日本福島核電站核泄漏有關情況的匯報。
會議指出,3月11日,日本東北部和關東首都圈發生芮氏9級強震,並引發海嘯,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放射性物質泄漏事故。日方正在採取一切可能的措施緩解事故影響。中國輻射環境監測未發現異常,中國國內所有運行核電機組處於安全狀態。根據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專家組分析,福島核電站目前泄漏的放射性物質經大氣和海洋稀釋後,不會對中國公眾健康造成影響。
會議強調,要充分認識核安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核電發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會議決定:(一)立即組織對中國核設施進行全面安全檢查。通過全面細緻的安全評估,切實排查安全隱患,採取相關措施,確保絕對安全。(二)切實加強正在運行核設施的安全管理。核設施所在單位要健全制度,嚴格操作規程,加強運行管理。監管部門要加強監督檢查,指導企業及時發現和消除隱患。(三)全面審查在建核電站。要用最先進的標準對所有在建核電站進行安全評估,存在隱患的要堅決整改,不符合安全標準的要立即停止建設。(四)嚴格審批新上核電項目。抓緊編制核安全規劃,調整完善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核安全規劃批准前,暫停審批核電項目包括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
會議要求繼續加強輻射環境監控預警和重點區域的應急移動監測,及時發布監測情況。加強與日本有關方面合作,積極協助在重災區的中國公民儘快轉移到安全地區。

德國:暫停延長核電站運營期限計畫

德國總理默克爾14日在柏林宣布,暫停去年通過的延長核電站運營期限計畫3個月,在此期間,德國將對所有17座核電站的安全性進行毫無保留的徹底檢查。這是日本大地震引發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爆炸和放射物泄漏事故後,德國政府首次在延長核電站運營期限問題上做出重大政策轉向。

芬蘭:決定對全國核電站進行全面檢測

芬蘭輻射與核安全中心將對全國所有核電站反應堆的安全系統進行全面檢測,以防發生類似日本核電站近日因地震導致的泄漏事故。儘管芬蘭核電站的安全系統並不存在缺陷,但鑒於近日日本核電站因地震引發泄漏事故,因此對芬蘭核電站的安全系統進行檢測是十分必要的。

澳大利亞:鈾礦股大跌反應對核能前景擔憂

日本福島核電站起火爆炸對澳大利亞鈾礦企業造成重創。在澳大利亞國內,反對核發電的呼聲也一直存在,主要原因就是擔心核電站安全。在一些州,如昆士蘭州,政府甚至明文禁止興建核設施。因此,此次地震和海嘯引起日本福島核電站的這一系列事故,也必將對澳大利亞未來核能政策的選擇產生巨大影響。

瑞士:暫停境核心電站更新改造計畫

根據瑞士聯邦政府的指示,已暫停其境內正在進行中的五個老化核電站更新換代計畫。能源聯邦辦公室發表聲明說,在暫停核電站更新改造工作之後,要首先來分析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泄漏的原因,然後以此為借鑑來檢查瑞士國核心電站的安全狀況,在設定更嚴格的安全標準之後,再恢覆核電站的改造工作。

印度:重新審查現有的核能發展計畫

根據印度政府制定的核能發展計畫,印度將從國外購買21座核反應堆,但沒有建立與之相關的安全機制。一旦發生核電站的安全事故,印度核電站的管理和技術水平將受到嚴重考驗。印度應該吸取的另一個教訓是不應該追求建設超大規模集群式的核電站,70萬千瓦級的小型核電站的安全可控性要好得多。同時必須確保實際管控核電站運行的本國技術人員,對從外國進口的核反應堆具有足夠的技術知識。

美國:可能會影響美國的核計畫發展

在華盛頓,一些美國議員呼籲,要求美國暫緩國核心電站的建設。參議院國土安全委員會主席利伯曼表示,他曾經是核能的堅定支持者,但現在認為直到汲取日本的經驗教訓為止,核電建設計畫應剎車。另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日本核危機可能也會影響美國的核計畫發展。報導說,美國兩黨對核能發展所達成的共識本身就比較脆弱,此次日本發生核泄漏事件可能將進一步弱化兩黨的核能發展共識。

法國:願與日本分享核安全經驗掀起激烈爭論

作為世界第2大核能生產國,法國國內掀起了一場激烈爭論:環保人士要求關停核電站,“走出核能時代”;而政府則召開高層會議,稱要吸取日本的教訓,並安撫民心。法國在野黨還要求法國核安全局和核安全與輻射防護研究所對該國核設施實行全面的安監。面對反對者的批評,法國政府表示將不會考慮修正以核電為主的能源政策。法國環境部長在接受採訪時否認了關停核電站的可能性。她並強調“核能是一種很好的能源,我們要做的是應該不斷增強其安全性”。

韓國:啟動緊急監測室對核輻射全天候監測

韓國也表示,將審視自身的核計畫。韓國原計畫建造14座新核反應堆。位於大田市的韓國原子能安全技術院非常情況監測室是從日本大地震發生後的11日下午4時左右開始動,目前是24小時運轉。非常情況監測室因國內外核能事故而開啟,是韓國原子能安全技術院於1990年建立後的首次啟動。該監測系統對位於韓國全國70處的放射線監測裝置監測到的輻射狀況進行記錄。該監測室還能隨時從日本原子能安全機構、國際原子能機構非常對應中心等處接收到與日本核電站事故相關的信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