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松乾蚧

日本松乾蚧

日本松乾蚧是中國對內森林植物檢疫對象之一,由於它繁殖力強、寄生部位分散、傳播途徑廣,一旦發生,就難於徹底根除,松樹被害後枝幹下彎,針葉枯黃,以致逐漸乾枯或引起松乾枯病槿次期性樹幹害蟲侵入而大面積死亡。

基本信息

概述

日本松乾蚧是碩蚧科昆蟲的1種。是林業的重大害蟲,在山東、遼寧、江蘇、浙江均曾大量出現。主要為害赤松、油松、馬尾松、黑松。松樹被寄生後先是樹冠的枝條下垂,然後是整個植株枯死。

為害特點

日本松乾蚧日本松乾蚧

被害樹由於皮層組織被破壞,一般樹勢衰弱,生長不良,針葉枯黃,芽梢枯萎,,以後樹皮增厚、硬化。捲曲翹裂。幼樹嚴重被害後,易發生軟化垂枝和樹幹彎曲,並常引起次期病蟲害的發生,如松乾枯病、縱坑切梢小蠹、橫坑切梢小蠹、象鼻蟲松天牛、吉丁蟲及白蟻等。此蚧為國內外檢疫對象。

特徵描述

日本松乾蚧日本松乾蚧

成蟲:雌蟲體長2.5-3.3mm,卵圓形。橙褐色。體璧柔韌。體節不明顯。頭端較窄,後部肥大。觸角9節,基部2節粗大,其餘各節為念珠狀,其上生有鱗紋。口器退化,單眼l對,黑色。胸足轉節三角形,有1根長剛毛;腿節粗;徑節略彎,有鱗紋;跗節2節,端部有爪,爪基部有冠球毛1對。胸氣門2對,較大,腹氣門7對,較小。在第二至第七腹節背面有圓形的疤排成橫列,總數為208-384個。在第八腹節腹面有多格腺40-78根。體背腹兩面都有雙孔管腺分布。生殖孔在腹部末端的凹陷內。雄蟲體長1.3-15mm,翅展3.5-3.9mm。頭、胸部黑褐色,腹部淡褐色。觸角絲狀,10節,基部兩節粗短,其餘各節細長,生有許多剛毛。複眼大而突出,紫褐色。口器退化。胸部膨大。足細長。前翅發達,膜質半透明;翅面有明顯的羽狀紋。後翅退化為平衡棍,端部有絲狀鉤刺3-7根,腹部9節,在第七節背面有1個馬蹄形的硬片,其上生有柱狀管腺10-18根,分泌白色長蠟絲。腹部末端有1個鉤狀交尾器,向腹面彎曲。卵:長約0.24mm,寬約0.14mm,橢圓形。初產時黃色,後變為暗黃色。孵化前在卵的一端可透見2個黑色眼點。卵包被於卵囊中。卵囊白色,橢圓形。 

若蟲:1齡初孵若蟲,長0.26-0.34mm,長橢圓形,橙黃色,觸角6節,基節粗大。第三節最短,第六節最長。單眼1對,紫黑色。口器發達,喙圓錐狀,口針極長,寄生前捲縮於腹內,胸足腿節粗大,脛節較細;跗節短小;爪強壯,微彎曲。胸氣門2對,小而不顯。腹部分節較明顯;腹氣門7對。腹末有長短尾毛各1對。1齡寄生若蟲,長約0.42mm,寬約0.23mm,梨形或心臟形,橙黃色。蟲體背面兩側有成對的白色蠟條,腹面有觸角和足等附肢。2齡無肢若蟲,觸角和足全部消失,口器特別發達。蟲體周圍有長的白色蠟絲。雌雄分化顯著。2齡無肢雌若蟲較大,圓珠形或扁圓形,橙褐色;2齡無肢雄若蟲較小,橢圓形,褐色或黑褐色。在蟲體末端有1齡寄生若蟲蛻。3齡雄若蟲,體長約1.5mm,橙褐色。口器退化,觸角和胸足發達。外形與雌成蟲相似,但腹部狹窄,無背疤,腹末無"八"形臀裂。

雄蛹:雄蛹外被白色繭。繭疏鬆,長1.8mm左右,橢圓形。雄蛹分預蛹和蛹兩個時期。預蛹與雄若蟲相似,唯胸部背面隆起,形成翅芽,蛹為裸蛹,長1.4-1.5mm,頭、胸部淡褐色,眼紫褐色,附肢和翅灰白色。腹部9節,末端為生殖器,呈圓錐狀。

發生規律

日本松乾蚧日本松乾蚧

此蟲1年發生2代,以1齡寄生若蟲越冬(或越夏)。各代的發生時期因氣候不同而有差異。南方早春氣溫回升早,越冬代1齡寄生若蟲長成2齡無肢若蟲的時期早,成蟲期比北方早1個多月(越冬代成蟲期,浙江為3月下旬至5月下旬;山東為5月上旬至6月中旬)。而南方的夏季比較長,第一代1齡寄生若蟲越夏時間也比較長,第一代成蟲期比北方晚1個多月(山東為7月下旬至10月中旬,浙江為9月下旬至11月上旬)。北方秋季氣溫下降的早,第二代1齡寄生若蟲進入越冬期比南方亦早。

日本松乾蚧雌雄異型。雄若蟲老熟脫皮後須經蛹期才變為雄成蟲;雌若蟲老熟脫皮後即為雌成蟲,成蟲羽化時間,雌成蟲以6-9時最多;雄成蟲以5-7時最多。雌成蟲羽化時由2齡無肢雌若蟲背部裂開,先露出臀部,以後隨著蟲體的不斷蠕動逐漸脫出。雌成蟲羽化以後,觸角不斷擺動,停息片刻即沿樹幹上下爬行。雄成蟲羽化時,先由蛹的前胸背部裂開,逐漸將蛹皮脫至腹末,露出柱狀管腺。脫皮後經半天至1天半,翅逐漸伸展,柱狀管腺分泌白色長蠟絲,衝破繭而出。

成蟲一般在晴朗和氣溫高的天氣羽化的數量較多,在陰雨或濕度很高的天氣則羽化的數量顯著減少,雄成蟲羽化後,多沿樹幹爬行或作短距離飛行,尋覓雌成蟲交尾。交尾時,雄成蟲貼於雌成蟲背部。在交尾過程中,雌成蟲或不斷爬行或靜止不動;有時雌成蟲脫皮未完僅露出腹部也能進行交尾。雌成蟲交尾後,於翹裂皮下、粗老皮縫、輪枝橄下及球果鱗片等隱蔽處潛入;體璧多格腺分泌蠟絲,逐漸包被蟲體形成卵囊。交尾後的雌成蟲一般從第二天開始產卵。產卵過程中,繼續分泌蠟絲,擴大卵囊。每個雌蟲最多產卵499-621粒,平均產卵223-268粒。未交尾的雌成蟲只能分泌少量蠟絲,不能產卵即死亡。

雌雄性比,在山東為1:4;在浙江為1:1.5-1:1.9。雄成蟲一般交尾後即死亡;雌成蟲一般能活5-14天。未交尾的雌成蟲,最多能活28天。卵的發育日數與溫度直接相關。當日平均氣溫為22.6℃時,卵期為11.8天;日平均氣溫為18.3℃時,卵期為15石天。卵的孵化率一般均達95%以上。若蟲孵出後,喜沿樹幹向上爬行。通常活動1-2天后,即潛入樹皮縫隙、翹裂皮下和葉腋等處,口針刺入寄主組織開始固定寄生。初孵若蟲寄生後,頭胸癒合增寬,背部隆起,由氣門周圍分泌蠟粉組成蠟條,體形由長橢圓形逐漸變為梨形或心臟形。此期蟲體很小,生活隱蔽,很難識別,故稱"隱蔽期"。1齡寄生若蟲脫皮後,觸角和足等附肢全部消失,由氣門周圍分泌蠟粉組成長的蠟絲,雌雄分化,蟲體迅速增大。此期由於蟲體較大,顯露於皮縫外,較易識別,故稱"顯露期"。這是危害松樹最嚴重的時期。若蟲在松樹上多選擇3-4年生的主幹和側枝寄生危害。

日本松乾蚧日本松乾蚧

在同一部位上,多集中於枝、乾的陰面;在陽光照射的一面很少寄生。由於松樹局部枝幹陰面寄生的蟲口密度大,內皮組織遭受破壞,造成生長緩慢;而枝幹的陽面仍在繼續健康生長,由於機械的重力作用,致使松樹枝幹彎曲下垂。當蟲口密度下降後,松樹下垂枝幹仍能逐漸恢復生長。因此,在日本松乾蚧發生的初期,曾一度把松樹的垂枝誤認為是"垂枝類型的病害"。若蟲在松樹上的寄生部位,有逐年向上移的習性。2齡無肢雄若蟲脫皮後為3齡雄若蟲。雄若蟲一般比雌若蟲早脫皮10天左右,脫皮時間為6-20時,以中午前後脫皮的數量最多。脫皮後,喜沿樹幹向下爬行,於樹皮裂縫、球果鱗片、樹幹根際及地面雜草、石塊等隱蔽處,由體璧分泌蠟質絮狀物,作成白色橢圓形小繭化蛹。蛹期一般越冬代為8-15天,第一代為5-6天。日本松乾蚧蟲體很小,本身活動範圍有限,其擴散蔓延和遠距離的傳播,主要是通過風、雨水和人為活動。風力傳播以春、秋兩季卵囊發生期為主,水平傳播距離與風速關係密切。北方因春季天氣乾旱,南風和西南風次數多,強度大,該蟲從南向北蔓延的趨勢較明顯。據調查,該蟲在遼東半島每年擴散蔓延的速度平均達10km。

浙江研究認為擴散傳播的主要蟲態是初孵若蟲,300m以內是最有效擴散範圍。日本松乾蚧在松林內發生的初期一般呈點片狀分布,逐漸遍及全林。雨水能將松樹枝幹上的卵囊、雌成蟲及初孵若蟲沖至地面,隨著雨水流動傳播到低洼地區蔓延發生。如山東崑嵛山林場的坡里廟北河灘,距離日本松乾階發生地約1km,因第一年樹幹基部阻截了雨水衝下來的帶有卵囊的雜草,第二年即有該蟲發生危害。從發生區調運苗木、鮮松柴及未剝皮的原木,都能將日本松乾階帶到其他地區。卵囊除隨枝柴、雜草等被帶到其他地區外,人的衣帽和鞋履等也能沾帶卵囊而代為傳播。如崑嵛山林場九龍池一帶的松林,在1960年前未發生日本松乾階,後因附近居民經常到發生地區揀松柴,1961年首先在路旁發生單株松樹受害,至1963年全林成災。另外,到發生區放牧,卵囊也可附在牲畜身上而隨之傳播。捕食性昆蟲,如瓢蟲、草嶺等也能攜帶卵囊進行傳播。

防治方法

1加強植物檢疫。嚴禁疫區苗木、原木向非疫區調運。
2營林防治。封山育林,迅速恢復林分植被,改善生態環境;營造混交林,補植闊葉樹或抗此蟲較強的樹種,如火炬松、濕地松等;及時修枝間伐,以清除有蟲枝、乾,造成松蚧不適於繁殖的條件。
3保護利用天敵。如蒙古光瓢蟲、異色瓢蟲對松乾蚧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應加以保護和利用。

4化學防治。在松乾蚧2個集中出現期的顯露期間噴25%蛾蚜靈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 或用3至5倍50%久效磷乳油或40%氧化樂果防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