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日

日本投降日

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是在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裕仁廣播《停戰詔書》,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所規定的各項條件,無條件投降。

基本信息

歷史背景

中國經過艱苦卓絕的8年抗戰,終於取得勝利。中國抗戰8年,軍隊、平民傷亡2100萬人,財產損失和戰爭消耗達1000億美元。

歷史意義

 1945年9月9日,中國陸軍司令何應欽在南京陸軍司令部禮堂接受日本侵略軍參謀長小林淺三遞交的投降書 1945年9月9日,中國陸軍司令何應欽在南京陸軍司令部禮堂接受日本侵略軍參謀長小林淺三遞交的投降書
這象徵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但是我們回顧歷史,發現天皇裕仁廣播的《停戰詔書》以及任何現有公布資料都沒有“戰敗”之類的字眼。事實上,此時的日本已經無力再將戰爭延續下去,遭到了“一頓拳腳受了傷,兩顆子彈送了命”的傷害("一頓拳腳"指亞洲各國的反擊,“兩顆子彈”指美國的核子彈轟炸----日本民間流傳說法),不得不投降。

投降真相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投降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投降

在日本給盟國的投降書上,雖只有“日本帝國大本營與所有之日本國軍隊以及日本國支配下任何地帶之一切軍隊,對同盟國無條件投降”的話,但在給中國的投降書上,則明確說,“日本帝國政府及日本帝國大本營已向聯合國最高統帥無條件投降”。因此絕不僅是日軍“無條件投降”。

總而言之,日本政府在“名義”上,確屬“無條件投降”;但就其“實質”而言,這種“無條件”,是有前提的。盟國對保留天皇制的暗示,以及在《波茨坦公告》中的“寬厚”,對日本投降起到了加速作用。

歷史影響

戰後,美國派遣駐軍軍事管制日本,並組織國際法庭審判日本戰犯,由於美國的操控,日本最大的戰犯裕仁天皇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甚至什麼事情都沒有。日本的軍國主義核心精神並沒有被清洗,美國完全竊取了亞洲戰場的勝利果實,給未來的東亞的不穩定埋下了伏筆。
軍事戰爭投降了,日本軍事占領失敗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