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升昌票號[中國第一家票號]

日升昌票號[中國第一家票號]

日升昌票號成立於清道光三年(1823年),是中國第一家專營存款、放款、匯兌業務的私人金融機構。總號占地面積1600多平方米;分號達35處之多,遍布全國大中城市、商埠重鎮;年匯兌額白銀100萬兩到3800萬兩,歷時108年,累計創利白銀1500萬兩,以匯通天下聞名於世,對清末民初商業貿易以及近代工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大促進作用。日升昌票號的前身是西裕成顏料莊,總莊設在平遙,並在北京崇文門外設有分莊。清嘉慶末年,由於社會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埠際間貨幣流通量大增,而過去的起標運銀由於很不安全,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西裕成顏料莊首先在京、晉間試行匯兌辦法,結果效果很好,便開始兼營匯兌業。道光初年,西裕成顏料莊正式更名為日升昌票號,專營匯兌山西平遙日升昌票。

基本信息

簡介

日升昌票號日升昌票號
晉商著名票號“日升昌”,作為晉商文化的傑出代表,其建築風格和規模都具典型,但又有其特殊性。日升昌票號採用三進式穿堂樓院,即體現了晉中民居的傳統特色,又吸收了晉中商鋪的風格,達到了建築藝術和使用功能的和協統一。日升昌占地1386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200平方米,共有21座建築,正院沿南北縱軸線,東院為狹長的南北小跨院,西院為日中新票號。(日中新與日升昌均為達蒲李氏的財東), 如今的日升昌舊址,已開闢為“中國票號博物館”。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座落於“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遙古城西大街的繁華地段。整座舊址用地緊湊,功能分明。但就是這樣一座小小院落,開中國民族銀行業之先河,並一度操縱十九世紀整個清王朝的經濟命脈。

票號經營

票號鼻祖雷履泰票號鼻祖雷履泰

在經理的任用上,曾經發生過這么一件事情;李氏聘任雷履泰出任票號經理後,對雷十分信任。但是雷氏為人心胸比較狹窄,對票號業務不論大小都親自過問,不讓二掌柜毛鴻翽插手,甚至在他生病時也不放手。毛氏對雷的這一做法很有意見。一次,毛氏趁財東李氏看望雷履泰病情的機會,向財東建議因雷氏病重,可讓雷回家休息養病。財東覺得這是對雷氏病情的關懷,便採納了這一建議。不想雷氏對此做法十分憤惱,暗中通知各地分號結帳,準備向財東交待賬目後提出辭職。財東李氏得知雷履泰要辭職,便看了慌,急忙到雷履泰家中問候。原來雷履泰認為毛氏想趁他生病之機奪票號業務大權,而財東又採納了毛氏讓雷回家休息的意見,雷又不得不返家休息,故以辭職要挾財東。李氏考慮雷履泰業務能力強,如果他辭職不乾,將給票號帶來極大的損失。便婉言請雷履泰留任,但雷毫不鬆口。李氏情急,忙下跪求雷。雷履泰見財東給了自己面子,這才取消辭職打算。從此,財東李氏獨信任雷氏,雷履泰也竭盡全力經營,終於使日升昌成為票號中實力最強的一個,為財東李氏賺了大量的銀兩

遍及全國

匯通天下匯通天下

由於物品流通和貨幣周轉的需要,產生了一種專營錢鈔匯兌業務的機構,稱為“票號”,也稱“票莊”,或“匯兌莊”,這個行業為山西人所包攬,又被稱為“山西票莊”,它壟斷了全國的匯兌業,當時全國最大的票號共有17家,平遙人開的就占了7家,其中最大的票號是“日升昌”,東家是平遙西達蒲村李大全,經理為細窯村雷履泰。曾在全國設有許多分號,有"京都日升昌匯通天下"的稱譽。 日升昌原是顏料行,於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轉為票號,成為中國第一家專營銀錢匯兌、存放款業務的私人金融機構。日升昌曾以“天下第一”、“匯通天下”而聞名,其分號遍及全國各大城市,包括匯兌業務。

倒閉原因

1914年農曆九月,在金融界活躍90餘年的日升昌票號倒閉,該號之倒閉“於全國金融影響甚大”。《大公報》上曾有人撰專文分析其倒閉之原因,茲節錄其文於下:“日升昌至道光年間改為匯兌業,其東家李姓,山西平遙人。同、光年間,其營業之發達,實為同行之冠,各省設立分號二十四處,其殷實可知。以如此殷實之票號,忽然一敗塗地,其倒閉原因有以下數端:一、日升昌營業之中心點,在南不在北,南省碼頭最多,兩次革命均受很大影響,此其一也。二、日升昌之款項,未革命之先均分配在南省。自革命後各省紙幣充斥,現金缺乏,由南省調回現金,往返折扣,每百兩虧至三十五兩及五六十兩。此種虧耗實足令人驚異,此又一也。三、日升昌當革命時,欠外數目約五百萬,欠內之數七、八百萬,出入相抵,有盈無絀。然欠內之數目,成本已付諸東流,遑論利息。欠外之款項,該號為支持門面,維持信用起見,三年之中均未停利,此項虧耗又其一也。以上三項,均該號中虧折之遠因。所以關閉如此之速者,尚有種種之近因。第一種之大原因為廣西之官款。廣西官府催迫甚急;動輒率兵威脅,計一年之中提取十餘萬兩,猶日日前往催取。第二,該號之正經理為郭斗南,副經理為梁懷文,就資格論梁應居正。惟梁為人公正樸實,自革命後對於東家提用款項極力阻止,因此不能得東家之歡心,梁無可奈何遂於去歲出號。梁在號中素為大家所推崇,梁去人心為之瓦解。第三,京號經理因號事吃緊,託病回晉,一去不歸。有此三種近因,日升昌遂乃一敗塗地。”

景區舊址

日升昌票號日升昌票號

日升昌位於平遙城內西大街路南。票號舊址至今保存完好。坐南朝北,並列兩院,南北進深65米,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三進院落。臨街面寬5間,厚木排門,檐下彩畫,掛店名牌橫匾,院屋第一進為櫃檯賬房,東西兩邊各有櫃房2間。二進東西各建客房3間。正面為中廳,面闊三間,為匯兌業務室,其上建有樓房,用以存放物品。緊靠中廳南檐接出半坡頂平房3間,為職員住處。中間為走道,東西兩邊為小套間,樓上為倉貯和夥計住處。後院南向有正廳5間,東西各有客房3間,是貴賓及高級職員住處。西側有廊道可通馬車,備確馬廄和馬倌住處。整個院落牆高宅深,布局緊湊,設計精巧,上空架設有鐵絲天網,網上系有響鈴。臨街鋪面5扇堅實大門一關,極為安全。平遙票號平遙古城的票號是中國金融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由於平遙票號創立時間之早,延續年代之長,票號數量之多,網點分布之廣,資本實力之雄厚,因而,一度執金融之牛耳,聞名于海內外。陳運和到此以詩回憶:“金融之產婆接生於平遙,清末之繁華進出於票號。道光三年,日升昌問世的啼叫,引天下矚目(包括一個衰敗的王朝)。 氣宇昂然是財神,臨街遍及的屬商貿”。

日升昌票號日升昌票號

平遙票號在經歷了一百年的歷史,1910年以後近代銀行業興起,銀行的經營方式比票號先進,特別是大銀行都是以外國資本為後盾,中國土生土長的票號鬥不過外國的洋幣外鈔,票號很快就衰落了。更由於山西票號與清朝政府的經濟相互依存,辛亥革命的爆發,清政府被推翻,票號就逐漸衰落而被時代所淘汰。

日升昌票號舊址於1995年開始大規模開發整修,1995年12月,日升昌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被闢為“中國票號博物館”。

法則解密

1824年“日升昌”在太原設立分號。省城分號的業務,主要是“票”(匯票)。票的製作和書寫,其保密性有極為嚴格的要求,絕不允許有任何的差錯。當時太原作為晉商的大本營和貨物集散地、給養補給站,遂引進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印刷技術。因此“日升昌”太原票號的匯票採用了“水印”法印刷,並在關鍵部位加蓋戳印。匯票的印數及領用均有嚴格控制。

據介紹,當晉商前往江南、西北、東北及國境邊貿進行交易時,匯票由“日升昌”太原票莊的專職人員用毛筆書寫匯票內容。其筆跡同時通報“日升昌”遍布全國的51家大小票號。匯票書寫時實行以漢字代表數字的密碼法,並且定期改換,以防泄密。如“日升昌”太原票號留存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一份防假密押是:“謹防假票冒取,勿忘細視書章”,表示1至12個月;“堪笑世情薄,天道最公平。昧心圖自私,陰謀害他人。善惡終有報,到頭必分明”,表示1至30天。“生客多察看,斟酌而後行”,表示銀兩的1至10。“國寶流通”,表示萬千百兩。例如票號在5月18日給某省票號分號匯銀5000兩,其暗號代碼為“冒害看寶通”。這些密押外人是根本無法解密的。

在“日升昌”太原票號的經營史上,還從未發生過款項被人冒領之事。這充分體現了“日升昌”票號經營者的聰明才智。

相關事跡

日升昌票號軼事:匯業經營,不欺童叟

清末時期,平遙城內一位沿街討飯數十年的寡婦老太太,有一天持一數額為12000兩的日升昌張家口分號匯票,到日升昌總號提取銀兩。任櫃頭的一看簽發時間在同治七年(1868年),與取款時間相隔了30多年,趕緊跑到後廳詢問大掌柜,兩人問清了匯票來歷,並認真查閱了數十年的帳簿,如數兌付了現銀。原來,老太太的丈夫早年到張家口經商做皮貨生意,同治七年收拾盈餘,在日升昌分號匯款12000兩白銀,起程回籍,不料途中得病身亡。屍體運回家裡,妻子哭得死去活來。換完衣服擇日出殯後,一個好端端的家庭開始敗落。妻子十幾年熬過來,一天,這位早已淪為乞丐的老婦,拿起丈夫留下的唯一一件夾襖,從衣角摸到一張日升昌匯票,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到日升昌兌取現銀。這件事之後,日升昌名聲大振,匯兌、存放款業務一天比一天紅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