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桿楊門

“旗桿楊門”是清末燕趙地區以楊家楨、楊化普 父子為核心匯聚起來的較有影響力的師門。其以武術、書畫、詩文、內功等傳統文化為授受內容,強調“內外兼修、文武並重”,有強烈的愛國意識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觀念,對地方文化事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值得稱道的是,在近現代中國對外戰爭與對抗中,“旗桿楊門”為國術館、前線軍隊、地下抗日組織輸送了大批武術教官與文職人員,在保家衛國、振興中華的歷史浪潮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楊家三名士”與楊門武術

“楊家三名士”指楊家楨與楊樂生、楊化普父子三人。

1、集大成者楊家楨

楊家楨,字廷棟,清末著名武術家,直隸保定府新城(今河北省高碑店市)人,生於道光末年(1850年),卒於清王朝覆滅前夕(1910年)。

燕趙地區自古任俠尚武,尤以京南保北地區為盛。楊家楨在大環境感召下自幼好武,少年時即初有所成。光緒年間,其任保定府新城刑房書吏,步行往返府縣交接文案,暮出晨歸,夜行三百餘里,其時人稱“神行太保”。新城位於南方九省進京必經的驛道,四方拳師、鏢師往來不絕,楊家楨生性好交遊、能急人之困,因此結交了大批武林人士,廣泛涉獵南北武術流派。

成年之後,楊家楨已名重一方,前來拜訪、切磋的武師絡繹不絕。據楊家楨後人回憶,楊家每日都要接待來訪的賓客,甚至有些未通曉姓名但有一技之長者皆可前來食宿。楊家楨謙虛好學又不吝傳授,與許多傑出武友交換所學,如:形意拳習自深州名士李存義,鴛鴦腿、醉八仙得自蠡縣友人劉觀瀾,內功養氣師從任丘高士劉作孚。至此,其已從器械到拳術、從外家到內家融會貫通,開始形成自己的特色。楊家楨注重內功與拳術神形統一、內外兼修,器械尤以陰手棍、混元刀、八卦奇門槍、青萍劍、昆吾劍見長。

楊家楨講求武德、樂善好施,這也是其備受時人尊敬的原因。清末鏢局興起,各省鏢局與楊家皆有往來,鏢車途經新城均不喊鏢以示尊重。其中,河南鏢局曾遇兇險,楊家楨出手相助令其化險為夷,河南鏢局便在楊家院內樹立大旗以表感謝,此後,“旗桿楊門”就作為楊家楨師門的別稱流傳開來。清末著名書法家凌燮曾贈楊老先生鐘鼎字型楹聯“垂露在手,清風入懷”,光緒年間皇封誥命、女史高雅蘊曾贈親筆花卉八屏,皆為酬譽其德高望重。

楊家楨善於因材施教,常謂“刀槍棍棒,可教勇士;劍學深奧,必待文人”,其授徒甚眾,有所成者約數百人。如“鐵羅漢”張長發,“蓋京南”王瑞,“李氏三傑”之李彩亭、李文亭、李耀亭,李尚忠,李雲書,楊雲武,崔寶廉,王茂堂,張欣齋,李蓮英等。李存義之高弟孫祿堂亦曾拜訪楊家楨學習槍劍,楊家楨推重其才,愛之甚篤,為其指引名師學習內功。

2、英年早逝楊樂生

楊樂生,名鈞,楊家楨長子,生於1878年左右,卒於1928年。楊樂生天賦極高,生得其時,又肯下苦功,形意拳、長拳、八卦奇門槍、陰手棍、青萍劍、昆吾劍等功夫不在乃父之下。然而楊樂生嚴厲內斂,令人望而生畏,授徒又極其嚴格,一招一式必定達到滿意才肯教授下一招,來學者急不可耐,紛紛中途放棄。

大約民國十六年(1927年)左右,楊樂生忽然對年方二十的幼弟楊化普一改常態,茶餘飯後悉心講解拳械,傳授八卦奇門槍、陰手棍、青萍劍、昆吾劍等要訣,並一再叮囑“此皆吾家之至寶,勿使失傳”。一年後,楊樂生即病逝。或許冥冥之中感到自己大限將至,故悉心將所學傳與幼弟。楊化普在所作《內家拳術長歌行》中感嘆:“獨惜家兄楊樂生,拳槍刀劍有深功。一生保守不輕吐,可憐帶入黃泉路。”楊樂生武學造詣精深卻終致技藝無傳,常為武術界引為憾事。

3、內外兼修楊化普

楊化普,名鐸,號覺齋,楊家楨次子,生於1905年,卒於1994年。楊化普少年失怙,六歲時,其父楊家楨就去世了。楊化普跟隨兄長楊樂生、師兄輩張長發、“李氏三傑”等、師侄輩張克功、李敦素等學習武術,師從乃父之師劉作孚學習內功。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楊化普與師兄張長發受聘東北軍張作霖處兼任武術教官與文職,並負責指導張學良、張學銘、張學思等學習武術。1928年“皇姑屯事件”發生,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三省被日本人占領,楊化普與師兄張長發護送張作霖家眷、親友輾轉入關,到達北京、天津等地安頓。 此後楊化普回鄉潛心隱居,亦常常往來於河北、天津兩地交會文武之友,如有諸多唱和之天津大學郭維廉、戴玉萍夫婦。

楊化普雖然生平多坎坷,但風骨高標,具有強烈的愛國意識與民族自尊心。日占時期,日偽縣署欲請其任職,其稱病不出,後日本投降,即出任當地商會。軍閥王鳳崗盤踞時,楊化普又卸任歸田,其友人楊醒民欲請其出山,急回書以“疏懶性成,無心問世”拒絕。楊化普曾激憤地說:“良禽擇木而棲,高士擇主而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趨炎附勢,禍國害民,君子不為也!”

楊化普文化素養深厚,他將楊家楨“內外兼修”的主張進一步深化,形成理論,著有《內功問答記》。文中提到“如形意、太極、八卦等拳,當初創者,原有內功,故曰內家拳術。今所傳者,關於內功不求甚解,或已失傳。惟傳外功,爭其勝負,是重其末,輕其本,學其粗,而不求其精者也。”“此即功夫,乃旋轉而非守。初起順行,由小而漸大,由內而達外,萬物生髮之義也;繼則返轉而逆行,再由大而漸小,由外而歸內,停於起點,翕聚先天之氣也。”

楊化普還主張提高習武者的文化修養,“以文德支配武功”,這樣才能收斂心性,將強力發揮到正確的途徑上。他將儒家“格致之學”與禪宗的“漸頓之法”引入習武者的日常修習,教導修習者“行一步自有一步效驗,進一級自有一級規模。漸法有作有為而實無,頓法無作無為而至實至有。頓由漸得,夙有根基。蓋今生之頓,必由前世之漸;今日之頓,必由往日之漸,非易遇也。”

可以說,注重內功與心性修養,是楊門武術的一大特色。

楊化普秉承了其父楊家楨謙虛善交、樂於傳授的性格,廣泛授徒,整理了大量拳譜、器械譜,並將“不外傳之家學要訣”以歌行體的形式記錄下來,如《內家拳術長歌行》、《八卦奇門槍之源流》、《青萍、昆吾劍術合論》、《昆吾劍術序》、《青萍劍譜》、《昆吾劍譜》等,以期更多年輕人學習。“謙虛好學、開放互通、積極推廣”成為“旗桿楊門”鮮明的師門特色,如楊家楨再傳弟子李金波,早年流落內蒙,後在內蒙、寧夏等地傳播形意拳,著有《形意拳真傳圖譜》、《形意拳術本末體用與練法打法》、《形意拳三體式的站法》等,在武術界享有很高的名望與地位,然而仍以六十一歲高齡重回師門再拜楊化普為師,不得不令人欽佩。

4、”旗桿楊門“在近現代中國對外抗爭中的貢獻

楊家楨、楊化普父子生於列強入侵的時代,始終對國家興亡充滿強烈的憂患與責任意識,楊化普在《青萍、昆吾劍術合論》中說“吾國文化武術,發明最早,居世界各國之先。文人武將載於史冊者,曷可勝道。其關係國家之興衰存亡,不綦重哉!有清一代,重文輕武,武術一道,學者不為,終至積弱不振。列強各國,譏為東亞病夫,可恥孰其焉!深望體育青年,武術學者,勵志鍛鍊,發奮圖強,樹移山之志氣,奪世界之冠軍,豈止自身之榮譽,亦祖國之光輝也。”

正因如此,“旗桿楊門”的很多弟子及再傳弟子投身於近現代中國反擊侵略的浪潮中。如楊家楨弟子王瑞,清光緒年間蒙古國進貢帶來摔跤手,約定如果中國敗給蒙古就免去其貢賦,王瑞揭皇榜入宮摔倒蒙古虎撲教頭,獲封“一等虎撲員”,被譽為“蓋京南”,後加入北洋新軍; 楊家楨弟子張長發,先後任職山東濟南督軍府、陝西督軍府、山西閻錫山處、東北張作霖處武術教官,又任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國術導師,回鄉期間協助中國共產党進行抗日武裝鬥爭; 再傳弟子朱國福,有“中國拳擊之父”之稱,在上海擊倒白俄大力士裴益·哈伯爾,擔任南京中央國術館教務處長,後赴任湖南鳳凰34師、針對軍人制定科學的訓練方法、帶領三萬將士勇赴前線,後兼任重慶大學、西南師範學院國術教師從事武術教材的編寫與師資培訓及武術普及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應賀龍元帥之邀為54軍編寫軍事教材;楊化普晚年所收弟子崔斆縉,遠赴廣州軍區服役,在廣州軍區大比武中榮立二等功,以偵察兵身份活躍於對越自衛反擊戰最前線,屢立戰功。其他又傳弟子於民國時代各省國術館、軍隊、新時期各地武術協會、高等體育院校、警官學院等單位從事理論、實踐、教學、改良、宣傳者不勝枚舉。

二、“燕南名士”與楊門書畫、詩文

“燕南名士”是地方文化部門對楊化普的尊稱,楊化普的書畫、詩文成就在當地有較大影響,其生前為河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理事,書畫作品被北京榮寶齋收藏並遠銷歐美。楊化普倡導振興中國傳統書法與繪畫,主張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在筆底功力紮實的前提下求變。關於書畫方面的理論,其著有《中國書畫論》、《論中國書畫退化之原因及將來補救之辦法》、《關於初學書畫之管見》、《中國山水畫入門》、《淺談四季山水》等。詩文方面,楊化普的作品及理論著作頗豐,《覺齋詩詞稿》收錄自作詩詞近三百首,《詩詞格律》從平仄、對仗、聲韻、詩病等角度詳解創作格律詩與詞的方法,並著有《中國詩律學》一書。鑒於近代邪教現象迭出,楊化普曾作《暮鼓晨鐘》探索區別正教與邪教的方法,國民黨將領劉汝明秘書崔祝平為之作序,後散佚。

1、楊氏魏碑與傳統山水

楊化普書畫入門師從著名畫師李潤喬。李潤喬早年在清廷如意館學畫,清朝覆亡後,便回到新城鬻畫為生。楊化普天性喜好筆墨丹青,十一歲拜李潤喬為師,之後廣臨碑帖畫冊,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楊化普弟子蘇杭(曾任河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在《覺齋先生生平》中記述楊化普研習書畫的過程:“書法初學柳體,後學真卿。中年以後,行草仿王右軍,真楷攻魏碑,深得換筆之法。每用龍門方筆,而參以鄭文公、鍾紹京等名家之結構,體勢變更,自然瀟灑,筆力堅剛,形神具備,所謂’不求變而自變’也。畫則專攻山水,由清初王石谷入手,進而上追宋元,前賢皴法,無不畢備。”

楊化普書法以魏碑聞名,當代書法家田文奇、張德生評價他的書法:“在三十五歲左右時形成了自家獨特的魏碑書法風格,我們在這裡稱之為’楊氏魏碑’。楊氏魏碑用筆深得’兩爨’之妙,特別是是橫劃、豎劃,方筆剛勁,刀砍斧劈般,而其字形結體,又具備《鄭文公》結體方整緊密、用筆方圓皆備、端莊大氣之美。而其用筆之瀟灑,特別是’撇劃’和’捺’劃,常見有力的彎曲和抖動,更顯流中有滯、頓挫有力,在某些方面又頗具《石門銘》之風韻。楊氏魏碑之’捺’劃,在筆勢剛勁的同時,又有起伏節奏之感,使人感到靜中有動,增強了整個字乃至整篇作品的靈動性和視覺衝擊力,此可謂楊氏魏碑的一大特點。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見到的楊氏所書《昆吾劍術序》和《青萍、昆吾劍術合論》,兩篇總計兩千多字,全是用一公分大小的行楷寫就,字字端莊,中規中矩又瀟灑自如,既有魏碑凌厲俊俏之風骨,又有顏體雄渾穩健之氣勢,足見楊氏魏碑、唐楷功力之深。楊氏行書以《八卦奇門槍》、《內功問答記》等為代表,欣賞這些墨跡,多以一公分左右的行書,其用筆灑脫、沉穆、和婉而無俗媚之氣,大有晉人之神韻和魏碑之風骨。象其所書《覺齋詩稿》、《昆吾劍術歌訣》和記錄一些藥方等,通篇數百、數千言,洋洋灑灑,信筆書來,一氣呵成,用筆瀟灑,章法自然,首尾一致,無一懈筆,足見楊氏於魏碑、’二王’等用功之深,可以說已達到得其精髓、遺貌取神之境界。

書家多注重’字外功夫’,強調豐富的社會閱歷和綜合藝術修養,楊氏不僅善書畫,且文武兼修,練武參禪,竊以為武者之剛勁、詩人之風雅,或皆在楊氏字中耶?”

楊化普弟子楊越徵評其師山水畫:“先生畫主攻山水,當時定興名士張壽岩曾贊其畫儒雅清秀、蘊名家之風。其山水畫題材主要分為仿古、抒情二類,以仿古畫最富特色,能真實地再現古人筆墨,並傾注了真切的主觀感受,著重於筆情墨意。其八米巨製《長江萬里圖》,以摹耕煙仿巨然原版為基礎,又融入了個人的筆法與意趣,使整幅畫面大氣磅礴、氣象萬千。觀楊氏畫作,主要以’四王’中的王石谷為宗,幾能亂真,皴法用小斧劈兼披麻,遠近關係、陰陽向背,無論是勾線還是渲染,十分嚴謹,真是觀其畫可見其人。”

2、楊覺齋詩文成就

楊化普幼年在行宮學堂讀書,因母病輟學,繼而受文人楊印培指導。楊印培師從蓮池書院舉人王春齡,王春齡師從蓮池書院院長會元王振綱,王振剛之孫即主持編纂《清史稿》、官至新疆布政使的王樹楠。蓮池書院由歷任直隸總督督辦,針對科舉制為清朝政府培養文官,同時蓮池書院又受桐城派影響深厚。可以說,楊化普的詩文承襲了科舉制的形制規範和桐城古文學派的理念。楊化普《詩詞格律》一書從平仄到聲韻,從對仗到詩病,舉例講解面面俱到,即體現了他規範紮實的學習基礎。

楊化普自選集《覺齋詩詞稿》收錄了詩詞近三百首,從壯年至晚年,基本記錄了他的生平、交遊與心境變化,反映了時代大背景的變遷。

這些詩詞既有高古精微的文人詩,如“金烏方墜下,玉兔漸升高。疏竹揮新月,急泉續晚濤。荒村人跡杳,古渡語聲消。讀《易》燈光下,何須感寂寥”;又有平實詼諧的類樂府詩,如“遙望天光接水光,扁舟出沒水雲鄉。漁家自有漁家樂,清酒活魚分外香”。

既有描繪隱逸情懷的山水田園詩,如“遠離鬧市避囂煩,不樂繁華喜自然。臨水動搖波底月,隔溪飛峙鏡中山。衣食保暖憑勞作,態度溫和不仰攀。遁世荒村為小隱,人間誰識謫居仙”、“小屋頂上展紅綾,夜守瓜田避暑蒸。一枕清涼風作扇,十方明朗月為燈。醒來忽覺天河近,睡去不知地籟興。恍惚迷離何所似,青霄有路可直升”;又有反映社會現實的敘事詩,如“無端躍進似瘋狂,敢想敢幹敢發揚。三尺泥爐煉鋼鐵,民間大櫃改風箱。滿地水車砸毀盡,煤積如山燒了光。夜深不許人眠睡,砸石徹夜響叮噹”。

既有抒發個人悲歡的述懷詩,如“晚景蕭條最可傷,一生際遇類滄桑。悲歡榮辱皆經歷,苦辣酸鹹已備嘗。夫婦自憐多疾病,親朋誰復問安康。年老已是風中燭,明哲原齊彭與殤”;又有憂國憂民的愛國詩詞,如“邊風緊,怒發欲衝冠。願效班超投筆去,此身將近古稀年。空生世界間”。

既有借物抒情的詠物詩,如“幽蘭深谷自芳馨,地僻誰能賞識君。今遇我來堪作友,與君同是寂寥人”;又有一事一論的議論詩,如“詩非窮困事,窮困始多吟。悲憤羈臣意,酸辛寡婦心。忠直憂國重,惻隱愛民深。離騷無限恨,只為志難申”。

在這近三百首詩詞中,不乏上乘佳句,如:“一枕清涼風作扇,十方明朗月為燈”、“臨水動搖波底月,隔溪飛峙鏡中山”、“遙望天光接水光,扁舟出沒水雲鄉”、“飄然舟似入虛空,湖色經霜澈底清”等。

中國藝術研究院特約研究員魯寶玉、高碑店市文聯主席賀志仁合作了《平生多慷慨,陳年釀更醇——楊覺齋詩詞析讀》,從創作背景到思想內容再到藝術特色,詳細賞析了楊化普的詩詞作品。

3、”旗桿楊門“在傳承、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活動

近代戰爭和特殊歷史時期對傳統文化造成了極大衝擊,楊化普常常痛心於此,在倡導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這件事上,可謂殫精竭慮、奔走呼籲。上世紀八十年代,楊化普以八十餘歲高齡創辦“紫泉學社”,旨在吸引、培養能夠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人。他在詩中勉勵青年人:“優劣短長關國體,吾儕安可不驚心。首位必爭歸我國,第一焉肯讓他人。”

趙叢民、蘇杭、蘇喜生等旗桿楊門弟子及再傳弟子成立了“旗桿楊門後學會”、“中國北方內家拳聯誼會”,在今河北、山西、內蒙、寧夏、湖北、四川、重慶、江蘇等省市書畫協會、武術協會、文化館、高等體育院校、警官學院等單位繼續從事改良、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工作,又傳弟子已遠及中亞地區。

新時期,楊門後學打破門戶之見與刻板師承,楊越徵、崔斆縉 等重建楊化普先生首倡的“紫泉學社”,為愛好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人士提供交流、學習的平台,繼續為當地的傳統文化普及工作貢獻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