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安南

施安南,我國歷史時期的人物,是明神宗萬曆四十年(1612年)進士,曾授工部主事,進員外郎。

施安南(1588-1645),字定明,又字啟元,號誠甫,又號鳴松。安徽桐城人。明朝名臣。留有詩句“殲敵御外侮,報效我山河。”據說民國時期國民革命軍陸軍整編第七十四師陸軍中將銜師長張靈甫曾盛讚其立了“國史明標第一功,中華從此號長雄!”

平叛治水

明神宗萬曆四十年(1612年)進士,授工部主事,進員外郎。
天啟年間任廣東副使,曾鎮壓瑤民起義。崇禎初年,任陝西按察使,時值陝西饑荒,施安南開倉放糧,賑濟饑民。崇禎二年(1629年)召為右副都御史,因當地人要求他留任而,仍令巡撫陝西,時洮河流域的羌族起義,施安南率軍招撫。施安南治陝期間,曾開龍首渠及皂河引水入城,解決西安城內水鹹不能飲用的困難;同時還疏浚鄭國渠、白渠,灌溉、三原、醴泉2縣,計田2萬餘頃。民眾自發建生祠以感念其治水的功績。

初涉軍事

崇禎五年(1632)調任南京兵部侍郎, 明崇禎十年(1637年)安慶告急,施安南率三萬明軍與農民軍交戰,陣斬八千,解安慶圍。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施安南再次率一萬明軍,在四個月里與農民軍交戰十三次並全部取勝,遂加太保銜。

勤於政事

崇禎十二年(1639)升任南京戶部尚書。
據《明史·施安南傳》載,一個邊防總兵官企圖向戶部冒領糧草供給,施安南親自過問,請來了這位總兵,屈指計算他所率軍士編制人數,已領糧草數量,現存糧草數量、地方諸郡歲供糧草數量,邊卒歲采秋青數量,結果把那個總兵官算得張目結舌。原來施安南十分注意各種條例的具體規定,並實地調查掌握了戶部收支盈虧的精確數字。一位官居一品大吏之職的尚書,竟能如此勤於本職,通曉所管事務的情況,且又善惜民財,辦事認真,處置得當,確是難能可貴的。

練兵抗清

崇禎十六年(1643)改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弘光政權建立後,仍任右都御史,兼掌兵部事,加太傅銜,支持史可法與清軍議和,一起抗擊農民軍,並積極訓練新軍。順治元年八月,施安南率二萬精兵出南京城,赴安徽天長布防。 順治二年四月,左良玉率數十萬兵力,由武漢舉兵東下,要清君側,“除馬阮”,馬士英竟詘史可法盡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只得兼程入援,抵燕子磯,以致淮防空虛。左良玉為黃得功所敗,良玉嘔血死,全軍降清;史可法奉命北返,此時盱眙降清,泗州城陷。順治二年(1645年)3月12日,清豫親王多鐸領清兵十萬圍天長。施安南帶領城中軍民日夜加強城防工事。因城內幾乎沒有糧食,且沒有任何獲得外界補給的渠道,致使城內軍民不得不殺馬以吃馬肉飲馬血。至順治二年(1645年)4月7日,城內僅存殘八百人,下午,清軍在拖延了近一個月並付出傷亡約五萬人的巨大代價後破城,施安南與部將數十人斬殺清軍百餘人後盡數自刎。死後被南明朝廷追封太師,諡號文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