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溟慧

於溟慧

於溟慧 高級教師,國培專家。現任河南省南陽市油田第五國小校長。

於溟慧校長作文課於溟慧校長作文課

課堂教學

她熱愛課堂。長期堅持深入學科教學前沿,在校內經常作課改示範課、引領課。她曾獲“河南省首屆國小作文教學優質課比賽”一等獎。曾獲“河南省第三屆國小語文優質課比賽”一等獎。被評為“河南省教師教育專家”。
她的語文課構建了板塊教學結構,她認為好的語文課,要一課一“真”得。
1、有“朗讀”的語文課是好的。
朗讀是語感訓練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把無聲的文字化為有聲的語言,課標要求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這是三個層次。而課堂上朗讀教學存在三個誤區:
一是把“朗讀”想窄了,以為“讀整齊,讀響亮”就是朗讀了;
二是把“朗讀”壓扁了,時間隨意壓縮,沒時間了就少讀或不讀;
三是把“朗讀”看輕了,朗讀不考,不如多做點閱讀題來得實惠。
2、有“思悟”的語文課是好的。
語文課少不了理解品悟,以疑激思,以思促悟,引導學習方式的變革,有了思悟的課堂,有了碰撞的課堂,當然應該是好課。
“學貴有疑,有疑則進”,培養孩子:敢問—善問—拓問。
敢問——障礙性問題。如:學《鳥的天堂》一文,有學生問“天堂”是指什麼?這就是他真的不懂的地方。
善問——探究性問題。如學習《詠柳》一詩時有學生提出“春風那么柔和為什麼比作鋒利的剪刀呢?”從而引出了比喻的缺陷性這個專業性問題。這不能不說是質疑能力發展對學習的促動產生的效果吧。
拓問——拓展性問題。如:學了《四季的腳步》學生問“知了為什麼夏季才叫呀?”引申出了一個自然問題。
3、有“微寫”的語文課是好的。
語文課上關注寫作,毋庸質疑,但如果只是點評點評寫作特點,隔靴搔癢,往往浮光掠影。在語文課上設定“微寫板塊”,是對語言的拓展訓練,是對內容的有感而發,是對“範式”的積累嘗試。
如一年級《月兒彎彎》一課中有句“月兒彎彎掛藍天,小溪彎彎出青山。”從“彎彎”拓展開來,進行隨課微寫。孩子們收穫的豈止是“彎彎”一詞?
A仿說
彩虹彎彎掛天邊。傘把彎彎拿在手。牛角彎彎分兩邊。香蕉彎彎香又甜。
小路彎彎通四方。大橋彎彎連兩岸。谷穗彎彎滿稻田。嘴巴彎彎開懷笑。
B變式
彎彎的小河像絲帶。彎彎的彩虹像滑梯。彎彎的柳條像長辮。
彎彎的耳朵像問號。彎彎的豆角像小蛇。彎彎的豆芽像蝌蚪。
語文課堂上的“微寫”不一定是真的寫下來,
4、有“連結”的語文課是好的。
語文教學依教材又超越教材,“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理念的體現。“國小”姓“小”,但“語文”姓“大”,“國小語文”應該是在“小天地里作大文章”。樹立大語文觀,語文課有責任將閱讀由課內引向課外,“放長線,釣大魚”,讓閱讀連結為學生鋪路架橋,讓學生從這些相關連結中汲取語文素養。
5、有“作料”的語文課是好的。
語文課上不僅有聽說讀寫思,更重要的是有“人”,有“人”就有“個性”、有“關係”,有“專長”。這就為語文課增加了很多“作料”,有了好“作料”的“大餐”是不是味道更佳?
博學。老師的博學廣識,多才多藝,往往影響深遠。曾聽支玉恆老師上《第一場雪》最後寫成一首詩;曾聽賈志敏老師一口氣背出多篇課文。是他們的多才助長了他們的教學藝術,相得益彰。“才情,才情”,“才”和“情”不分家,才助情生,情助才長,為師者,廣學博才,於教學大有裨益。
機變。有這樣一件事:一位老師上課時用書點了點一位女學生並說“注意力集中點”。誰知這學生竟嗚嗚哭起來,說老師傷了她自尊心。這位老師靈機一動拉著長腔說“親愛的路路小姐,為師這廂給你賠禮了。三國時,曹操割發代首,今天,老師曲指代首。你看?”說著老師用大拇指朝這位學生一伸一屈,以示道歉。這學生馬上破涕為笑了。我看這也不失老師風度,反而更令人可親可敬。
幽默。筆者在閱讀五年級學生作文時,讀到一起“事故”:老李(語文老師)在講課。突然,樓下傳來了河南版吆喝聲:“包子嘍,賣包子嘍!”聽到這聲音,同學們立馬想到老李的口音,有的捂著嘴偷偷笑,有的已經像我一樣胡思亂想了:什麼餡的包子?大肉還是豆沙?如果是剛出爐的,咬一口,肉汁直往外冒,那味道絕對讓人慾罷不能……老李一看“包子激起千層浪”,那么多人的心思都跑了,眼珠一轉,微微一笑,站直身子,用他純正的河南腔大喊著:“包子嘍,賣包子嘍!”接著,伸出食指壓住下嘴唇,一副饞蟲模樣。全班大笑。“過癮了吧?孩子們!要不再來幾聲?”三言兩語,同學們的思緒就拉了回來,我們呢,比剛才精神多了。
技術。多媒體、網路等,集聲音、文字、視像、圖片於一體,一篇篇課文,配上精美的課件,本來平面的文本,形象化、立體化了;本來單一的呈現,靈動了、有趣了。從而使文本具有了更強的生命力。如學習《植物媽媽有辦法》,展示“媽媽”們的神奇本領,引來學生的嘖嘖稱奇。
一節課四十分鐘不長,不要求全責備,或有“朗讀”訓練語感,或有“思悟”收穫所得,或有“連結”拓展視界,或有“微寫”範式體驗,或有“作料”才情博樂。有時可能突出一個“有”,有時兩“有”兼得,也可能會“三有”融合,不求多,只求一課一“真”得,足矣。

作文研究

編輯出版有《三階作文》《小學生分類作文》《小學生獲獎作文十五講》《小學生必背古詩75首》《經典誦讀》等。主持《新作文》《小學生作文》《快樂作文》等小學生作文指導專欄。多次應邀到河北、山西、江蘇、浙江、福建、四川等地作課講學。

作文難,一直是國小語文教學的桎梏。
學生作文存在“五個無”,學生怎能不怕寫作文?一無“源”,面對作文素材視而不見、探囊無物,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二無“言”,語言貧乏,蒼白無味,心有餘而言不足,出口不成能成章,下筆沒有佳言;三無“法”,想寫、愛寫、敢寫、會寫,這個過程必然是存在著技法引導;四無“趣”,動力缺失,舉步維艱,沒有興趣的作文練習只能讓學生“一個頭兩個大”,事倍卻功半;五無“量”,提高作文能力,半年學一本課本是杯水車薪,一學期寫八篇的單元作文一樣是杯水車薪。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沒有量談何質變。
老師的作文教學效率偏低也存在著“三缺”,作文教學怎能不高耗低效?缺“體系”,我們現行的作文教學每單元一次,教材單元是按人文主題編寫的,每個單元的習作是與單元主題相關的。也可以說習作沒有自己的體系,是依附於主題單元而存在;缺“目標”,每一次習作有小目標,課標是我們的大目標,然而這些小目標與大目標之間有著遙遠的距離,中間是給老師的智慧空間,誰又能肯定不會造成實踐空白,使課標的大目標成為空中樓閣呢?缺“效率”,國小普遍存在趨易避難,重閱讀教學,輕作文教學。而且作文教學出力不討好,老師在激發興趣、培養語感、文字表達有效指導方面欠缺。空談多,實踐少,效率低下。
不解決“作文難”的問題,就不能解決語文教學質量的問題。於溟慧老師重構作文體系,不再跟隨教材作文“隨波逐流”,不再“小打小鬧”,於是,就有了“三階作文”體系。
詞語意識階:一、二年級樹立“詞語”意識,以“童話”作文為主,解決“興趣”問題。
細節意識階:三、四年級樹立“細節”意識,以“情境”作文為主,解決“素材”問題。
獨我意識階:五、六年級樹立“獨我”意識,以“個性”作文為主,解決“創新”問題。
作文的“三階”與年段的“三階段”相輔相成。一個體系,三個核心,十大策略,若干密碼。用兩年時間打造一個核心意識,紮實走好每一階,順利踏階而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