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少平

於少平

於少平,又名於愚公,著名畫家,1957年生,號白虛,山東省黃縣人。從事現代藝術、油畫、版畫、中國畫、書法創作。先後在中國、奧地利、美國舉辦個人藝術作品展覽二十餘次。1979年就讀於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中國畫專業。於少平是20世紀80年代美術院校的畢業生,曾經活躍在現代藝術領域,一度遠離最初的追求而沉寂下來,十幾年後一經出現又獲得了眾多專家的認可。

基本信息

簡介

於少平,又名於愚公,著名畫家,1957年生,號白虛,山東省黃縣人,現居蘇州。

於少平 於少平

從事現代藝術、油畫、版畫、中國畫、書法創作。先後在中國、奧地利、美國舉辦個人藝術作品展覽二十餘次。他畫畫,是把他作為一種提升自己精神品格的一個過程,來探索和研究傳統的,他在做著持續不懈的努力,這點值得稱讚。倒不是說他畫的面貌已經怎么出奇制勝的,但是有潛力,那是比一般的人,可以看到的是更具潛力、更耐看。於先生是在中國的系統裡面在做,因此不只是利用一些元素,從體系上,從技到道,從意到人,他統統地融在一起在做努力,這是他的一個特點。

履歷年表

1979年就讀於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中國畫專業。

1984年在蘇州發起“現代藝術展”引起美術界的廣泛關注。

於少平生活照 於少平生活照

1985年版畫和油畫作品被選入“珠海現代藝術幻燈展”。

1986年書法作品選入《全國第二屆中青年書法作品展》。

1987年 《江蘇畫刊》七月號專題介紹其版畫及油畫作品。

1988年在蘇州舉辦版畫展。

1989年劉海粟題字“於少平藝術作品展覽”,並寫序。同年特邀參加黃山現代藝術研討會。《美術》雜誌選登兩件作品。

1990年徐州市博物館舉辦“於少平藝術作品回顧展”,兩件作品被博物館收藏。同年應邀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辦個人畫展。

於少平 於少平

1995年應美國東方藝術協會邀請在舊金山舉辦個人畫展。

1997年在蘇州舉辦書畫展。

1998年在蘇州舉辦版畫展及國畫小品展。

2000年榮寶齋出版社出版《於少平畫集》。

2001年榮寶齋雜誌專題介紹其國畫。

2002年應南京博物院邀請舉辦中國畫展;被選為榮寶齋“傳統魅力名家展”特邀畫家;同年四十八件作品選入《中國當代國畫名家小品集成》

2003年在揚州八怪紀念館舉辦個人書畫展;《中國書畫》專題介紹。同年定居北京。

2004年《東方藝術》、《藝術市場》專題介紹其國畫。

於少平作品 於少平作品

2005年參加中國美術出版界中青年畫家提名展;中國文化報專版採訪《文化以不同而具價值》—談當代中國畫的定位。

2006年《榮寶齋》、《芥子園》雜誌專題介紹其國畫。

2006年6月29日中央電視台10套《人物》欄目推出專題片《傳奇書畫家——於少平》。

性格

於少平 於少平

於少平屬於有個性有思想而且行動力強的人。於少平自認為是一個“無趣”的人,過去還能喝點酒,酒也不喝了,沒什麼樂趣。無論怎樣的場合,無論怎樣的開場,無論怎樣的轉場,善言的於少平總能把話題轉到藝術上來。於先生身上有著中國文人的血氣。其實中國文人的一生是悲哀的,他們一生不會對現實感到滿足,而無論這個社會完善到怎樣的程度。在於少平先生這裡,每每論起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他常常扼腕嘆息,憤怒聲討之後,先生總是搖頭作罷,無奈寫滿雙頰。於少平常說,他做不到的,從不要求別人做到,可是能做到的,為什麼不去做呢;於少平常說,每個時代都需要有人坐在冷板凳上,沒有人願意的話,他就自己來了。馮其庸先生曾說,於少平的功力在同時代的畫家中是不多見的。於少平曾經這么說過,人嘛,不就一百斤血嗎,撒在牆上也就是一片。

風格發展

於少平開始是學油畫,到後來他搞行為藝術,最後又轉到中國傳統文化。他的變化,代表著當前中國美術思潮,反映了中國美術思潮變化的一個方面,不是他一個人,這個現象有一點普遍性。在20世紀80年代上半期,當西方的文化信息和藝術展覽來到中國之後,引起中國青年人的廣泛興趣,那個時候,青年人如饑似渴地去學習和研究西方的現代藝術。中國的當代藝術就很兇猛地產生了新的藝術思潮,這個藝術思潮就稱為“八五新潮”,愚公當時也卷在裡邊。

於少平 於少平

他對西方藝術有了一定了解以後,感覺到西方藝術不能滿足他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表達自己的情緒,表達他的創作欲望,他在這個現代藝術裡面得不到完全的滿足,他看到了西方現代理念的不足和缺陷。而這個時候整個的中國的美術思潮是向傳統復歸,就是他開始接受傳統的藝術,傳統的書法,傳統的文人畫,在這裡好像給他啟開了一扇大門。進去以後,他發現這裡面有很多藝術的瑰寶,有中國傳統的繪畫,中國傳統的書法,這些東西他過去了解的不多,既而進去之後,他覺得對他有種吸引力,中國的傳統藝術是非常有魅力的。曾經有一個前衛的理論家說過這樣的話,他說不知道什麼原因,凡是一接觸到傳統的文人畫,就被他牽著鼻子走,就被文人畫迷住了,愚公也是這種情況。他從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到21世紀初有10多年,這10多年他精心地去鑽研傳統的書法和傳統的文人畫,而且能深入其中。

作品特點

於少平作品欣賞 於少平作品欣賞

於少平從筆墨上到精神上,到藝術觀念上,到最後成型的作品上,他是自由的。他是沒有任何期盼,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束縛限制他的發展,時間限制不了他,金錢限制不了他,其他種種都限制不了他,所以我想經過這一 段時間,他以後藝術的發展是會連著上幾個台階。他的繪畫從現 在來看,是在回歸傳統。他畫的都是傳統的水墨畫,而且畫的是山水,基本是以明清的傳統為主,也在吸收一些宋元山水畫,所以從他前一段,10多年的創作狀況來看,他回歸了中國的傳統。

於少平的書法,首先讓人感到他是在寫字,不像大多數書法家在那裡“畫字”;在他的字裡行間,看不出那種急功近利的作秀,讓人感到的是那種入境後的心手雙暢。再看他的山水畫冊頁,更讓人感到一種自由恬淡的魏晉遺風,每一筆都是那樣一絲不苟,筆意充盈。在他的作品中,可以體味出一種遁世的寧靜、平和,可以看到那些久違了的自由心性。

於少平的作品表現就是他對傳統文化精神的把握。他接近這個東西,他能比較準確的理解,而且他能掌握,包括他筆墨的情緒,包括繪畫語言,書法的語言,他能比較準確地掌握這個精神。

他所創作的作品,所產生的藝術感染力和藝術魅力,會發揮他的作用,發揮他的影響力。他作品藝術對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來講,這種藝術它是有一種精神力量的。當代中青年人是需要提高這方面修養的,這是祖輩傳下來的優秀文化傳統,這個東西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把它丟失掉,假如有更多的人做這方面的事情的話,那中國的傳統文化就能得到延續,不但可以得到延續,而且可以在新的時代里得到和發揮它更大的作用,以一種新的面貌出現。

教學方法

於少平教學生的方式是用師傅帶徒弟的傳統方式,先教鑑賞,從筆墨、線條開始講起,然後再教學生怎么樣練習基本功,像他這種教授的方法教傳統藝術的方法,就是文人畫的教育方法,是師傅帶徒弟,它不是規模製的學校教育,從畫石膏像、從素描入手的這種教育方法。他教學生先認識、先品味,懂得什麼是好,什麼不好,要在臨摹的基礎上。他是要去臨摹大師的作品,理解大師的作品、認識大師的作品,然後怎么用線、怎么用墨、怎么用色彩,掌握中國畫的章法等等。

他帶學生的特點是,能夠很快地讓學生入門,能夠讓學生很快地掌握基本的繪畫技法和基本的繪畫理念,可稱之為美術教學的速成法。他可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完成人家需要三五年才能達到的那種藝術水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