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詠春

方詠春

傳說人物,又名方永春、方七娘。外號詠春三娘,鐵腿俠女等等。又因出過一段時間的家,又名詠春尼。傳說、筆記和武俠小說中說其是南少林傳人,實際歷史上並無其人。民間故事中其為清代南少林一派俗家子弟方慧石的女兒、南少林大俠方世玉的族妹,另一說輩分為方世玉的侄女,但年紀比方世玉略大。後來嫁給南少林另一大俠洪熙官為妻。 本詞條介紹的不是詠春拳始祖嚴詠春。

背景資料

南少林的故事最早系統記載在《乾隆游江南》(又名《萬年青》)一書中。但是該書前後脫節。“廣東十虎”中的洪熙官、方世玉等都被當作反面人物來描寫。尤其是方世玉。開始被當作正面人物,但是到了故事的最後幾回卻突然成了反抗朝廷的叛逆,最後被五枚師太所殺。

《乾隆游江南》成書於清朝末年,正值農民起義風起雲湧之時,而在民間傳說中,“廣東十虎”都是遊俠一方的豪傑,所以作者不得不安排這類結局,不過從文字上來看,該書的後半部與前半部相差太大。很有可能是類似《蕩寇志》續《水滸》之類的狗尾續貂之作。 進入民國後,南少林諸俠的形象在各類武俠小說中完全逆轉,成為反抗滿清暴政的典型。其中署名“我是山人”的系列作品影響最大。現代香港所拍南少林題材的武打影視作品無不在此基礎上進行改編和再創作。 這類作品結合了當地的幫會傳說,將南少林定位為“天地會”的助手。三德和尚、苗翠花、方世玉、洪熙官、方詠春等也就順理成章的成了“反清復明”的大俠。在這類舊武俠小說中,南少林最大的敵人是受了朝廷招安的武當派。這其中又摻合了佛道兩家的鬥爭。其中武當派以白眉、白鶴道人為首,多次進攻南少林。苗翠花、方世玉、柳迎春、三德和尚、方詠春等均在與武當的爭鬥中戰死。而武當派也在南少林損兵折將。最後形成了雙方冤冤相報的局面。

英勇犧牲

洪熙官夫婦矢志反清復明,不斷遭到清廷追殺。一次清廷走狗武當敗類偷襲洪熙官的藏身之處,方詠春正在床上睡覺,被清廷高手偷襲,措手不及被敵人一刀斬下一條大腿,昏迷過去。幸虧洪熙官及時將敵人逐退,才保全了性命。方詠春身殘志堅,裝上一條鐵腿繼續練功,武功大進,不但創出“虎鶴雙形”的功夫,其鐵腿還成為奇門兵刃,“二字鉗陽馬”更添威力,連連擊殺清廷派來的武當高手。方詠春在南方武林名聲大噪,人稱“鐵腿俠女”。

後來洪熙官被清廷用調虎離山計從固守的大佛寺引開。清廷集中重兵圍攻大佛寺。留守大佛寺的方詠春面對大軍毫無懼色,一條鐵腿橫掃千軍,連續擊殺十數名清廷高手,清軍大敗而歸。方詠春追擊清軍到河邊,不慎踩空跌入河中。她的鐵腿太重,轉動不靈,無法游泳,遂溺水。清軍會水的高手趁方詠春在水中掙扎,用分水峨嵋刺猛刺方詠春的胸腹。方詠春身負重傷,血染大江,仍奮力搏鬥。但寡不敵眾,被數名敵人在水中拽住手腳,活活割下腦袋。方詠春英勇戰死,芳齡二十七歲。

方詠春戰死後,清軍將其被割下的人頭和她的鐵腿傳送京師邀功請賞。屍體被砍成數段,分送南方各地示眾。洪熙官和洪文定得到噩耗,分頭追上清軍信使,但只奪回一部分屍塊,方詠春的首級已被送入皇宮。於是洪熙官父子夜闖皇宮,偷出懸掛在午門城樓上的方詠春的頭顱。然後含著淚將方詠春的殘屍拼合安葬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