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挺詠春

梁挺詠春WingTsun是一套完善的詠春拳教學系統,是詠春拳派系中在全球最龐大的國術分支之一。因其是十分科學化的實用拳術,更具備精妙的中國文化內涵,及其可供修習、教授、考核、升級的教學體系,使得梁挺詠春在四十餘年間急速發展遍及60多個國家和地區、4000多個支部,成為傳揚中國國術的重要標桿。

百科名片

梁挺詠春wingtsun是一套詠春拳教學系統,為國際詠春總會宗師梁挺博士創立,是詠春拳派系中在全世界最龐大的國術分支之一。梁挺詠春拳系包括教練晉級體制和學員晉級體制,不但是一種十分科學化的實用拳術,更禮始禮終,內外兼修,完整地保存與發揮了通過一個技擊之術來塑造完美人格、與對生命真理探索的力量,體現出其精妙的中國文化內涵;其可供修習、教授、考核、升級的教學體系,使得梁挺詠春在四十餘年間急速發展遍及60多個國家和地區、4000多個支部,為中國國術的傳揚起到重要的標桿作用。​

概 況

名稱、標識

梁挺詠春WingTsun(或Wing Tsun、Wing-Tsun、詠春、詠春等)是一套詠春拳教學系統,源自於中國南拳之一的詠春拳,由國際詠春總會宗師梁挺博士創立 。梁挺詠春拳系因其建立了教練晉級體制和學員晉級體制,將之形成可供修習、教授、考核、升級的教學系統,解決了大批量群體教學、並保證學員學習效果的問題,使得詠春拳在世界拳壇上得到廣泛的發展和傳揚,成為所有詠春拳派系中在全世界最龐大的國術分支 之一。
WingTsun 就是「詠春」的廣東話英文拼寫法,即詠春拳的英文叫法。因詠春拳是流入廣東佛山後,才成為一系名拳的,所以其英文拼寫法遂沿用原廣東話之發音。
Wing Tsun商標使用,為由梁挺博士創立的國際詠春總會(梁挺詠春)所有,並以此區別於其它詠春分支派別(Wing Chun \ Ving Tsun等)。

戰鬥概念

戰鬥的成因,是在相同區間(時間、空間)內,存在明顯的強弱差異所導致。即是說:
1. 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是不會輕易發生戰鬥的;
2. 作為弱者的一方,是不會主動對強者發起攻擊的;
3. 而可以說,是作為弱者的一方,有引致強者發起對其攻擊的導因。
可見,“弱”是招致戰鬥的核心原因;而強與弱,都是一種不斷更迭變化的狀態。作為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國家、一個族群,所以,有必要有一種方式,來徹底解決由“弱”促發的戰鬥的發生。
止戈為武。中國文化對“武”的定義,不僅僅是贏得戰鬥,而是“擁有實力,不戰而勝”,是徹底解除由“弱”促發的戰鬥的發生。梁挺詠春Leung Ting WingTsun的主要目標,是讓修習者掌握一門實用的自我防禦系統。這個系統,包括拳術、拳理、拳學,讓修習者得到從行為上自我防禦技能的日臻完善與提升、及心態上自強不息、不戰而勝的中國武術修為。

實戰原則

在搏擊(或實戰)中,真實情況是,敵人是絕不可能用大家預先編排的“固定招式”進行攻擊、招架的,所以,雖然在學習梁挺詠春拳時,早已編排出一整套完整的攻守方式,但在練習�手時卻絕對不注重預早安排定的戰鬥招式;相反地,是依照著�手的課程,另行訓練出一套全身的反應動作及各種實際對敵戰略,配以本身所鍛練的戰鬥能力,一下子重重擊倒對方。
梁挺詠春「梁挺詠春」與傳統詠春風格之間的主要區別,是梁挺詠春的教學方法,相比傳統風格的詠春, 更容易被教練作為“教授課程”以教授廣大的學員。 梁挺博士 創立「梁挺詠春」拳術系統後,國際總部設於香港,並在歐洲、美洲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展傳揚,超過4000多支部,擴展引入許多具體而實效的發展模式與管理模式。這是區別於其他傳統詠春分支派別,令「梁挺詠春」更加結構化、系統化、達成中國歷史中前所未有的、前衛權威的課程教學體系。

創立人簡介

梁挺詠春為國際詠春總會宗師梁挺博士創立 。梁挺早於1967年中學畢業,考進大學時,已開始任教詠春拳術。當時,梁挺本是葉問宗師香港大弟子的其中一位門徒;當葉問故宗師入院做胃部手術後,原打算“封門”(關閉武館),因聽說過梁挺為全港首位創設詠春班的大學生,即一口答應收授梁挺為“封門弟子”。 作為葉問生前最疼愛的封門弟子之一的梁挺,因早於1968年底在其就讀的香港浸會學院中創設了全港首個詠春班,為瞬間應付眾多學員,決定改變傳統的教學體系,創立出梁挺詠春WingTsun教學體系;其後,更多次開展公開活動,令詠春拳聲名大盛,因而備受葉問故宗師縱愛,並同時在葉問故宗師私下指導中,學習到極深入的詠春拳搏鬥拳理、及真正的“借力打力”方式、各種法度等。及後,葉師將詠春體育會自己任教的原詠春班交託梁挺任教。
梁挺這種先進的教學方式,自1973年國際詠春總會(前身“詠春梁挺拳術館”)成立後,一直發展沿用至今;因全球化發展,所以較其它中國武術更專注於儘快擊敗對手、以此將當事人的損害降到最低。 這套教學系統如今已經成為中華武術當中目前影響力最大的拳派之一;是當今全球最多人修習的中國武術。
2012年中,梁挺宗師親自率眾成立國際詠春總會中國總部,並在深圳創立“梁挺詠春品牌管理公司”,開始在國內大力傳揚“梁挺詠春”拳術,推動詠春文化傳播發展,致力在詠春拳的發源地――中國,培養出詠春拳的繼承人,以恆久而勤學的真誠態度,將詠春拳一代一代傳揚下去。

源 流

據說,詠春拳由一位武術界知名的高手、原屬福建少林拳福建白鶴派長者之一五枚師太所創。雖然她是一位尼姑,但由於當時的福建少林拳門人皆被滿清政府定為反清復明亂黨。為了避禍,五枚只好遠走他方,逃到雲南與四川間的大涼山隱居。又據說,為了對付一些淪為滿清走狗的南少林逆徒,五枚日夜苦思另一套既實用、又專門破解過去南少林招式的簇新武術。終於,在一次與當地一個名為「靈凜」的門派中,眼看兩派門人以友誼方式「試手比武」,而悟出另一套完全與傳統門派不同概念的實際打鬥技術。日後,就變成了“五枚觀猢鶴相鬥而創出新拳”的傳說來。(因為,靈凜的另一解釋,為“飛天馬騮派”「馬騮」就是廣東人俗稱猢猻、猴子);其後,五枚教了這一套簇新的技術給女弟子嚴詠春。嚴詠春嫁後,傳給她的夫婿梁博儔。當梁博儔再傳給自己的族侄梁蘭桂等人時,由於這套新拳術,連名字也沒有,故梁博儔只能說:“我將這套‘詠春’的拳術傳授給你。”自此,才有“詠春拳”之名稱;而詠春拳不是一個「門派」,因為,當時懂詠春拳的人,只想將這套純搏鬥用的拳術留給自己的後人,或熟稔的親朋而已;故有“發揚光大,違背祖師”之訣!
梁蘭桂後來傳給黃華寶。黃華寶是一位佛山紅船的武生,因為眼見他的一位同船夥伴,撐船的「船夫」梁二娣精通《六點半棍法》,遂兩人建議將「拳棍技術互相交換」。於是,梁二娣從南少林至善禪師學得的另一套實用武術《六點半棍法》,亦變成詠春拳內的一套「長兵器」。由於受到詠春拳�手的影響,連《六點半棍》中亦有《�棍》之法。及後,梁二娣傳給佛山贊生堂的東主梁贊。不久後,由於知道連他的同伴兼「詠春拳的師父」黃華寶,也因受當時另一紅船弟子李文茂「連同太平天國一起叛變」的影響,陷於失業困境,遂介紹梁贊再隨黃華寶深造詠春拳。梁贊生平迷醉武術,故多番與當地各界武術家比試,故此有“詠春拳王贊先生”的美譽。不過,梁贊只傳給數位弟子。其中一位高徒陳華順,由於早年在街頭轉角處開設一檔「找逐碎錢」的小生意,故有「找錢華」的綽號。找錢華後來主要以跌打醫師為業,生平只將詠春拳傳授給16位弟子,葉問故宗師即為他最後一位弟子。
據葉問宗師親述,他於11歲即拜陳華順為師學習詠春拳。當葉13歲時,陳華順已經因雙腳行動不便,改為由葉之二師兄吳仲素代傳,陳只在旁邊偶然指點而已。當葉16歲時,因出香港就讀「聖士提反」英文學校,因而結識贊先生的大兒子梁璧,於是葉再隨梁璧深造拳術,直至葉問24歲後,方回佛山去。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由於葉問不願為日本人當「走狗」,故辭去「密偵隊長」之職。他的一位名「周清泉」的好友,眼見他失業,遂力求他教授自己的兒子及在他廠內工作的數位工人,於是,葉遂在「聯昌花紗廠」內收授周光裕等人。
49年,新中國政府執政。由於葉問曾當過國民黨的「密偵大隊長」,在接獲密報後,寅夜逃離佛山。其後輾轉來到香港。當時,在香港有一武痴名「梁相」,原是當年「香港飯店總工會」會長,因見其文書李民偶然作出一下“圈手”的動作,遂大感興趣,商談之下,由李民引薦葉問,梁相、駱耀等遂成為葉在香港的大徒弟及二徒弟。其後,徐尚田、李榮、招允、黃淳梁、張學健、蕭煜民、張卓慶、李小龍…等人,皆成為葉問的門徒之一。梁挺初學梁相,至葉問剛封門時,直由其二師兄郭強引薦,一起成為葉問的「封門弟子」,隨他深造拳技。
梁挺自1967年始正式教授徒弟;1970年正式將武館遷彌敦道(現梁挺館);1976年始親自將詠春拳擴展到世界各國。

教授方式及系統

課程概念

梁挺詠春Leung Ting WingTsun是積極的自我防禦系統,主要是教會學生適應任何對手的技擊方式, 通過長時間的�手訓練,能夠達成借用攻擊者本身的力量攻擊對方。在國際詠春總會中,每一個「梁挺詠春」的教練,不但本身達到擁有該一級數的水平之外,更須了解每位學員的每一個動作、技術的套用技巧等。在既定情況下,從一個「梁挺詠春」學員到一個合格的「梁挺詠春」教練需要至少兩年至三數年時間。

風格特點

1. 儘快擊倒對手:武術中的“撒手鐧”。(:是“撒手鐧”,用於脫險的拳術;非“殺手鐧”殺人拳。)
因為,詠春拳不是以“擂台比武”方式的搏鬥拳種。對於一列一類如西洋拳、泰國拳、散打、摔交、MMA等等的搏鬥武術,在一個詠春拳手而言,那些是一種「有規條的打鬥遊戲」,而詠春拳是在街頭中的自衛術、實戰技擊術。一個詠春拳手對付的敵人,往往毫無「公平」可言,更不受體重、級數等因素影響、制肘。我們一般假設,可以不跟“無聊的敵人”鬥氣,即可立即避過與對方打架的禍害;可是,假如我們一旦被敵人逼入窮巷,到了不出手便肯定絕無生路之時,便須立即出手、三兩招之內打倒敵人,我們才能立即離開險境。故此,我們有《留情不出手,出手不留情》之語。
2. 詠春拳所攻擊的部位,全都是人體最脆弱的部位。由於我們每天勤練擊打貼牆沙包,加上我們所鍛練的功力是一種與別不同的極強的「柔韌之力」。這種勁力,就是武術界中所謂“內勁”,一如以粗藤或強力彈簧所擊出的勁力般強勁,再加以《拳無一發》的口訣套用,一旦出手,敵人即使僥倖避得過第一拳,也絕對避不過閃電般擊出的第二拳、第三拳、及繼往開來的“連環拳”。且所擊打的位置,更是人體最不能受擊的重要部位。一旦被擊中,即使是一拳也好,也勢必昏倒;更何況一出手便是勢如閃電的密襲攻擊!
3. 我們絕對不會像一般摔角家或者柔道家般,以自己的雙手或身體去“鎖制”對手。因為,依照詠春拳的理論,假如我們以雙手或者身體去“鎖制”敵人的話,無疑中也就是等於“將自己變成了鎖制對方的一條繩索”了!因為此法雖令敵人不能離開,同時連自己也束縛其中不能走開。所以,詠春拳手若要儘快離開“險境”,便必須儘快擊倒對方。如此才是“脫離險境”的最佳辦法。
4. 很多時,我們在遇到對手時,往往都是對手在身形及體重上都比自己強大、健碩得多(否則,對手不會發欺負之心來試圖恃強凌弱了!),梁挺詠春拳首先就是練習“借力打力”。因為,惟有如此,我們才能以較弱小的身形或氣力去戰勝對方。我們看到梁挺宗師在世界各國能夠收授如此多身形、膂力等都比他健碩得多的門人,甚至其中有很多更曾是全國、世界武術冠軍級高手,是因梁挺宗師有一套特別精巧的“借力打力”功夫,促成有極多外國武術高手拜他或他的門徒等為師。

訓練課程

詠春拳的訓練課程,大致上以小念頭為入門功夫,以木人�為最高法度!

小念頭

小念頭是詠春拳的初級套路。學習小念頭,猶如學習英文,初始所學由A到Z的26個字母。故在小念頭中,雖然每每以“雙手作同一動作”,但卻絕對不像其他武術門派中,也是同樣地使出來以應付敵人的!這是詠春拳始祖創設此套詠春拳系統時,最大苦心之處。故此,名為“小念頭”者,其意思就是“希望學員能夠放棄原來的固有思想與觀念,再重新另立一個小念頭”,以表明詠春拳並非像其它拳術般的安排。此外,更有謂“小念頭立得好,終生都好;小念頭立壞,終生皆壞”之喻,教導學員為人處世的哲學意味。
全套拳由開馬《二字�羊馬》起,至全套完結止,除手部動作外,全身寸步不移。此是著重鍛練《二字�羊馬》功力的“穩固性”。練習時必須上身肌肉完全放鬆;只著重鍛練手部某組肌肉,呼吸自然;在後期,更要著重鍛練另一套古稱《內壯術》的內功系統。主要除了練習�馬穩定外,更加上手部動作之標準位置及增加手部及全身功力所在。

尋 橋

名字的意思就是“尋找(敵人)橋手”的意思。以詠春拳的理論,假如敵人一拳打來,我們連對方所攻來的手臂也沒法接觸得到的話,那還談甚么「招架」或「消解」?尋橋的套路,不但讓學員學習如何“找尋敵人的橋手”,更加上當“接上對方橋手時,如何以轉馬、上步等方式卸力及追打對方”。故此,尋橋便等於學生學習英文時,在學習完所有字母(小念頭)之後,即需學習如何將各個不同的字母串在一起,以變成一個簡單的文字;加上轉馬、踏步等下盤功夫,就等於學習如何簡單地將一些單字連在一起,作為另一種解釋。

?�

詠春拳中最重要的訓練課程之一。練習�手就等如學習如何在曾經學習過的單字及簡單字句中,巧妙地作出一篇文章或詞句出來,而避免「文理錯誤」。因為,假如一旦文理錯誤,又或者長篇大論,卻不能道出整篇文章內的真正意思,則整篇文章定必有所迭失,甚至令人覺得“不知所謂”!練習�手,就是將所學得的文句,以愈來愈巧妙、愈來愈簡短的形式,向對方顯示出來。即如說:假如敵人一直拳打來,我們只須要同時以攤手及直拳橫擊便可。但若以多種手法,仍未能破解及還擊對方,則肯定這位練習�手的學員缺乏了對�手中最簡潔手法熟習!
�手就是練習如何以尋橋中所有「卸力」及「還擊」招數,借著精湛的雙手及整體反應動作,配合出《來留去送、甩手直衝》的打鬥形式去擊敗對方;或者最低限度不讓敵人打傷自己。當然,如能經過明師(不是“名師”)真心指點,加上自己有耐性及肯刻苦地作長期對練的話,將來造詣必定驚人。

甩 手

詠春拳中其實早有《甩手》的課程。可惜的是,很多詠春門人,尚未練到這個境界,已經離開師門。故此,一、兩代留存下來,連很多詠春拳的老師傅亦不明所以。甩手其實是待一個學員將�手中的“過手”(即兩人拳來拳往,互相攻守)練習得滾瓜爛熟後,即開始練習不須兩人在「手搭手」的情況下,也就是猶如雙方在一般對敵的情況下,作互相搏鬥的鍛練。當然,練習甩手最重要的原則,除了以像真實打斗般的動作互相攻守打鬥外,更不能打傷對手,而且還要憑著本身長久對練得來的反應動作,在閃電之間施以防守。在國際詠春總會內,梁挺宗師早已將此套甩手課程內最基本動作提前傳授,以令學員們能夠適應現代的環境。

自由搏擊

另一項創新的課程,就是國際詠春總會在學員鍛練了�手及甩手一段時期後,將會傳授學員對「真正對打」的接受程度。當然,每一學員在練習這個真正的搏擊課程時,必須佩戴上頭部、身體的護甲,並且戴上薄裝拳套,務求學員們不會在練習時受到損傷。教練更會在最初的幾課之內,引導學員逐漸消除「畏打」的感覺。

標 指

練習詠春拳,就是練習一套「自保」的拳術。所以練習尋橋的目的,就是首先練習如何「自保」!若不能防守,則不論本身膂力如何強勁,或者如何在打鬥中,雙方「拳來腳往」地,最後終將敵人打在倒地不起又如何 ?自己還不是在打倒敵人的同時,也被對方打黑了眼睛嗎?所以,這就是兵法之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結果:到頭來自己雖名義上打勝了對方,自己還也是“輸家”之一。
所以,練習《標指》套路,以及將來練習的《標指�手》中所運用的所有招式、皆能運用自如,則絕對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將敵人打倒,而同時保證自己能“全身而退”。
在標指內,除了將所有的動作都鍛練出如使用了兩條極富彈性的粗藤或彈簧般所發出的強大攻擊力,務求一下子(或極短時間內)將敵人打倒,這就是標指的精華所在。還有,練習標指中的某些招式,就是特別練習以對付將來“有可能成為叛徒的詠春高手”。這些特別招數,一般是不會隨便教授給普通弟子的。這就是“標指不出門”的詠春傳統術語。

木人樁法

《木人樁法》是梁挺詠春拳中最後一套功法。根據傳統詠春拳的教授方式,當一個詠春門人學到了某個程度,便要離開師門,即嚴重缺乏對練的師兄弟,也就是沒有了「對手」跟自己鍛練對打了。在這種情況下,這個詠春拳手往往很容易使武功退步,即使日夕勤練拳術套路也是枉然!故此,詠春拳的祖師早已想到此點,於是創設了一副木人樁,以作為該位詠春拳手的「假想練習對手」。
由葉問故宗師親傳給梁挺宗師的木人樁法中的116式,已包括由最基本至最高深的搏鬥法度;尤其是最後的8式腳法,更是精華所在。

六點半棍

《六點半棍》中所使用的長棍,是一根長達8至9�(約244厘米至274.5厘米)長、富於柔韌性的單頭硬棍,又名“鼠尾棍”。此套棍法共七個基本招式,由於其中的“半遮棍”招式,因身形的配合,故名為“半點”;由於受到詠春�手的影響,此套棍法亦有《�棍》的課程。六點半棍令使用者能夠配合敏捷的手法、身形及步法等,一旦與敵人以長棍搏鬥,便能立即使出「撒手鐧」,立時將對方擊倒。故此詠春棍法中有《棍無兩響》之訣。

八斬刀

《八斬刀》是詠春拳派系中最後一套對敵術。在《八斬刀》刀中所使用的雙刀,每把刀的「刀刃」部份均不能長愈手肘。這是由於使用者施用《滾刀》或《�刀》之類的刀法時,必須貼身上下翻動,如此方不會劃傷自己。但當雙刀上下合拼在一起時,卻能保護了整個身體。這是《八斬刀》獨特之處。《八斬刀》又名“絕刀”,原因是使用者一出刀必須於一招之內殺掉對方或嚴重殺傷對方,理由是一旦詠春拳手被逼出刀對敵的話,那必定是他處於極端險惡、關係到本身生死的境地中,如果他不能一招殺敵的話,則必招來殺身之禍。

歷史沿革

中國傳統武術,主要內容包括搏擊技巧、格鬥手法、攻防策略和武器使用等技術,多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在師徒之間,幾乎用一輩子來貫徹、系統地全面地,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範疇來進行承傳整套武術,並伴隨著各代承傳者的個人創造與修為,不斷賦予該項武術強大的生命力。這種方式,能夠很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習、挖掘、發展一項武術造詣,體現中華民族對攻防技擊及策略上的理解,往往帶有思想冶煉的文化特徵、及對生命真理探索的人文哲學的特色、意義,對中國乃至國際大眾文化產生著極深的影響力。
對於一項武術項目,須自身能夠經歷時間與空間的考驗,並具備多層面、多途徑、多維度來闡述、解決“人在社群發展”當中的問題,才能成為影響力巨大的武術流派或項目。這樣的流派或項目,所涵蓋的信息內容必定博大精深、經天緯地。
然而,對於修習一門武術造詣者來說,除非極致少數的人,否則,因不能在短時間內、較全面認識該項造詣、領悟其精妙所在,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以致每項技、藝只能極少數的人有機會修習,導致沒法擴大發展與傳揚。或,出現一些修習者,在還沒有獲得全部信息及具備駕馭能力之時,就過早地將該項技藝進行師徒間口耳相傳,導致因個人知識不足而多所的缺漏;及因多半缺乏文字記載,即受到章回小說影響而增添幾分傳奇。這種種,均導致中國武術的早期發展瓶頸,難以被保質、大量地傳揚,所產生的影響力,雖能經受數千年時間洗鍊而歷久彌新,卻沒法超越空間、逾越國門為全世界所認識,更難以具備國際影響力。
梁挺詠春拳系源自於原詠春拳。梁挺詠春創立人梁挺博士,因其特殊的時、地背景,讓其在同時接受詠春拳術與西方教育體系的訓練學習當中,成長為一位學貫中西、攜文韜武略而德才兼備的詠春拳傳播使者。梁挺在對原詠春拳術的技擊、拳理及法度的精準把握上,融匯貫通,並將之進行歸納、整理,以系統化、規範化方式,建立了包括“三段十二級”的教練晉級體制、和“十二階”的學員晉級體制,將之形成可供修習、教授、考核、升級的教學體系。這套教學體系,突破了原本中國傳統武術的發展瓶頸,解決了大批量群體教學、並保證學員學習效果的問題,使得詠春拳在當時的香港被廣為傳揚;梁挺將梁挺詠春拳系帶出香港、走向世界,在通過展示中國武術文化魅力、與現代教育體系相結合的教授課程當中,發揮得淋漓盡致、相得益彰,使得原本“秘而不傳”中國傳統武術,在四十餘年間急速發展、遍及全球,成為中國武術與中國文化走進國際的標桿。

發展現狀

國際詠春總會現有支部4000多個,遍及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以歐洲方面的發展最盛,其次為北美等國家,特別是在東西歐多國,飽含著對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的中國武術文化深深敬仰與渴望,在自覺擯棄、刷新自有原觀念的基礎上,全盤全面地接受梁挺詠春拳系的技藝與武術文化的教化,因而領悟到其精妙、精華所在;在匈牙利、波蘭、立陶宛、德國、奧地利…等等,梁挺詠春拳甚至成為了絕大部份特警隊及「軍中特種部隊」、「歐盟特警隊」等所必習的空手制敵術課程。在梁挺詠春特有的(比照其它中國武術缺乏的)成型教學系統的支持下,將梁挺詠春廣泛、深入、多層面地在民眾中傳揚,讓中國武術文化本身特有的影響力,極深地影響著各國的大眾文化。
作為以軍隊為眾的國度,深刻理解戰鬥。勢均力敵時,是不會輕易有戰鬥發生的。戰鬥,是因為存在明顯的強弱差異,所引發的;而可以說,是由於“弱”而招致了戰鬥的發生。而強與弱,是會不斷更迭變化的。人與人如是、國家與國家亦如是。止戈為武。中國文化對“武”的定義,不僅僅是贏得戰鬥,而是“擁有實力,不戰而勝”,是徹底解除由“弱”促發的戰鬥的發生。梁挺詠春,本身就是解除人自身包括身體與心理上的“弱”的好東西。這是以中國幾千年戰亂代價沉澱下來的文化精華,被眾國所理解、接納、學習、推行。
然而,就是這套源自中國、業已影響全世界的梁挺詠春拳系,目前在中國,卻未能得到正面遍及地修習、傳揚。究其原因,也有其國民行為的因由而致。
中國,是詠春拳的發源地。然而,也是因為此項 “生在香港、長於國際”的先進拳系,其 “只為傳統本土文化所生,而非現代本土文化所養”這一至關重要的因素、被一般中國民眾忽略,導致目前擁有廣大熱愛詠春拳民眾基礎的中國,卻出現大量作假的、表演的、碎斷撕裂“詠春拳”遍及,並帶來了普遍民眾只能認識到“殘缺不全”的詠春拳現狀、形成了諸多錯誤觀念,由此,未能出現真正通透修習詠春拳的群體。此,對於已經備受時間與空間驗證而彰顯璀璨的梁挺詠春拳系來說,不啻為中國武術之憾事。
一項技能影響一個人一輩子,一種文化影響一個族群一個紀元。中國人的身體,本身就已經具備成為“最好的詠春傳人”的條件;中國人自己,對自己的本土武術文化,具有比其他國家民眾更加通透的理解力和領悟力。中國的詠春愛好者們,只要首先放下原來固有的對“詠春拳”的概念與觀念,心專、技純,對修習正統的詠春拳將更是如魚得水、得心應手。那,即是彰顯和諧與尊榮的中國武術文化之時!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