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爺的傳說

方山爺的傳說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方山爺的傳說 所屬地區: 山東 · 濰坊 · 昌樂縣 遺產編號:Ⅰ-65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昌樂縣 遺產級別: 市 昌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該項目進行了挖掘整理並申報為2007年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由來

昌樂城南20里有一座方山,山西坡的半山腰間有一座廟。廟內外石碑林立,古樹參天,紫薇叢生,青藤繞槐。院內有一山泉,終年清澈,步雲橋下,水流潺潺,此處景色宜人,堪稱一邑之勝。大殿內雕樑畫棟,正面有一尊身著官服的金面神像,這就是當地民眾稱頌的“方山爺”。 傳說很早以前,昌樂城建設之初,有四座拱形城門。因西門外黨年鬧鬼,直鬧得百姓日夜不得安寧,幾任縣令又人妖不分,面姓無奈,只好將西門嚴嚴實實地堵了起來。 明朝洪武年間,有一湖廣武岡人氏,姓於名子仁字景安的,長得眉清目秀,儀表非凡,才華出眾又剛直不阿。十載寒窗,後來進應變中了進士,放七品縣令。在奉旨來昌樂赴任途中,路過一個山村,見天色已晚,就在村頭一位老人家裡過夜。兩人一見如故,言談投機。老人對於子仁說:“這些下官亦有耳聞,此去上任,有意力除惡鬼,為民造福,還請老人家多多指教……”。老人欣然,兩人一直談到二列才各自安歇。第二天早晨,老人拄著拐杖把子仁送到村頭上說:“你此番上任,要多加小心,我這裡有一拐杖,一可助你路上自衛,二可在緊要關頭,助你一臂之力。”說罷將拐杖送與子仁。子仁連忙拜受登程。 子仁上任不久,就在古歷六月二十七日這天,攜了拐杖,帶了衙役繞城巡視,見南、東、北三座城門大開著,人來車往有買有賣。唯獨西門磚砌嚴堵,街頭巷尾冷冷清清。子仁便問其故,衙役們說:“老爺有所不知,因西門我常年鬧鬼蹂躪百姓,前幾任老爺有的被惡鬼纏身喪命,有的怕鬼棄官而走,百姓為了提防鬧鬼,才將西門堵了起來。”子仁聽罷直搖頭:“我卻不信。”衙役們說:“老爺如若不信,登城可見。”於是子仁登城向西眺望,果見白骨成堆,蒿草叢中荒冢一片,子仁自言自語地說:“世間從來邪不壓正,走得正站得直,何懼惡鬼!”當即令手下拆磚開門。眾人無可奈何,只好從命。 門一打開,果然妖霧頓起,扶搖直上,霎時攪得滿城天昏地暗,惡鬼們一個個張牙舞爪,氣熱洶洶地朝西門蜂擁而來。眾衙役們一見毛骨悚然,抱頭鼠竄,唯子仁不懼,執拐杖立於門前。惡鬼見縣官頭頂金光四射,又有無數神兵各執刀槍立於身後,一個個嚇得戰戰兢兢。子仁高舉拐杖大喝一聲,真箇聲似雷鳴,隨手將拐杖掄起,手中拐杖立刻變成了一支金光閃閃的鞭子。一鞭子下去,惡鬼死傷過半,余者見進城不得,又入土不及,就拉幫結夥地尋路南逃,一直逃到方山,趕到了洞口,惡鬼見不能逃脫,就在洞內大喊大叫:“我等千年不出,看你怎奈我何?”子仁斬釘截鐵地說:“爾等千年不也,我就萬年不動,看爾等還能糟蹋百姓否!”隨即搬了一塊大石頭蓋住洞口執鞭端坐石上,為民除害的縣令於子仁也坐化在石頭上。真是:清廉養得正氣在,官清黎民自得安。從此以後,昌樂城內才太平無事了。 後來,百姓念其為民除害造福,聚資在於子仁的坐化處建了一座廟,塑了金身,把於子仁尊稱“方山爺”。直到現在,每逢古歷六月二十七日這天,方圓幾十里的百姓還帶頭供品,絡繹不絕地來到方山趕廟會,虔誠地祭奠這位民為除害的縣太爺。

古志

方山是昌樂境內第一名山。據《昌樂縣續志·山川》載:“其山橫亘頂平如砥四望皆方故名”。山體雄偉,平原突起,巍巍壯觀。東攜白浪,西鎮丹水,北映孤山,南望汶河。大有主宰一方天地之氣概。山上植被豐茂,景色優美,鍾靈毓秀,氣象萬千,實乃一邑之勝。方山又是一座寶山,享譽中外,名聞遐邇的昌樂藍寶石盛產於此,是人們旅遊探寶的絕妙去處。方山是桂河、於河、小丹河三水之源頭。水乃生命之源,有水就有生命。所以,方山又是一座生命山。早在3500年前,先祖爽鳩氏部落就在此繁衍生息,是華夏古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據方山廟《柏樹碑記》載,方山原有松柏1500餘株,其中元柏至今已歷700餘載。不知是當初植樹鄉民們別出心裁,還是廟內僧眾暗藏玄機,將這1500餘株松柏,規則地排列成一個原來方山還是一座壽山。碩大的“壽”字。真是匠心獨運,令人嘆為觀止。 方山西半坡上有一座古廟,為方山廟。主體建築自南而北,由山門、過廳、正殿組成。該廟始建於何朝何代,已無從查考。但從元朝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重修方山神龍祠記》可知,此前“幾經烈火焚毀廟貌煨燼”。可以斷定,至少不晚於宋代或更早。自元以降,歷朝各代,幾度重修,數易其名。先叫“神龍祠”、次叫“靈泉觀”、又叫“西門大夫祠”。至於為什麼叫方山廟,從什麼時候起叫方山廟,尚無人考證。是老百姓歷來習慣稱方山廟,還是因方山爺而稱之為方山廟,皆不得而知,不敢斷言。

方山廟內外碑碣林立,古木參天,青藤繞槐,紫薇叢生。正殿前有一山泉,依勢鑿池,曰“方水池”,一勺泓然,深六、七尺,如圭,如盅,如仰盂。冬夏不竭不溢,終年清澈。池上砌一獨拱小橋,曰“步雲橋”,小巧玲瓏,兩側石雕護欄,橋畔池邊,數百年黃楊樹,枝繁葉茂,生機盎然,勘稱江北之最。昌樂八景之首的“方水朝煙”,蓋出於此。

方山廟

方山廟正殿內,雕樑畫棟,正面端坐著一尊身著朝服的金麵塑像,這就是當地民眾稱頌的方山爺。方山爺左右兩側有妻妾侍女,皆儀態端莊,東西兩端,塑有風伯、雨師、雷公、電母等八位尊神。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提起方山爺,在當地民眾中流傳著一個頗具神話色彩的故事。相傳,昌樂縣城建設之初,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因西門外常年鬧鬼,攪得百姓日夜不安。幾任縣令又人妖不分,百姓無奈,只好將西門嚴嚴實實地堵了起來。

直至明朝正德年間,有一湖廣武岡人氏,姓於名子仁、字景安的,長得眉清目秀,儀表非凡,才華出眾且剛直不阿。十載寒窗,進京一舉中了進士,放七品縣令。在奉旨來昌樂赴任途中,路過一個荒村,在村頭遇到一位白鬍子老頭。二人一見如故,言談投機。老頭對子仁說:“昌樂城內極不太平。”子仁說:“下官亦有所聞,此去上任,有意力除惡鬼,為民造福。還請老人家多多指教……”老頭欣然應允。叮囑道:“貴縣此番上任,要多加小心,我這裡有一拐杖,在緊要關頭可助你一臂之力。”說罷將手中拐杖贈與子仁。子仁連忙拜謝。抬頭看時,白鬍子老頭已不知去向。

子仁到任後,就在古歷六月二十七日這天,攜了拐杖帶領衙役繞城巡視。見南、東、北三座城門大開,人來車往有買有賣,惟獨西門磚砌嚴堵,街頭巷尾冷冷清清。子仁明知故問。衙役們說:“老爺有所不知,因西門外常年鬧鬼蹂躪百姓,前幾任老爺有的被惡鬼纏身喪命,有的怕鬼棄官而走,百姓為了提防惡鬼,才將西門堵了起來。”子仁聽罷直搖頭:“我卻不信。”衙役們說:“老爺如不相信,登城可見。”於是子仁登城向西眺望,但見白骨成堆,蒿草叢中荒冢一片。子仁自言自語地說:“世間從來都是邪不壓正,走得正踏得直,何懼惡鬼!”當即令手下人等拆磚開門。眾人無可奈何,只好從命。

城門一開,果然妖霧四起,扶搖直上,頓時攪得滿城天昏地暗。惡鬼們一個個張牙舞爪,氣勢洶洶地朝西門蜂擁而來。衙役們一見,抱頭鼠竄。惟子仁不懼,手執拐杖立於門前,惡鬼見縣官頭頂金光四射,又有無數神兵各執利器立於身後,一個個嚇得戰戰兢兢,囂張氣焰,已去了一半。子仁高舉拐杖大喝一聲,真箇聲似霹靂,隨手將拐杖掄起,手中拐杖立刻變成一支明晃晃的金鞭。一鞭打去,惡鬼死傷過半,余者見進城不得,又入土不及,就拉幫結夥地奪路南逃,一直逃到方山。見半山腰有一個山洞,都迅速潛入洞中。子仁手執金鞭緊追不捨,趕到洞口。惡鬼見不能逃脫,就在洞內大喊大叫:“我等千年不出,看你怎奈我何?”子仁斬釘截鐵地說:“爾等千年不出,老爺我就萬年不動。看爾等還能糟蹋百姓否!”隨即搬來一塊大石頭封住洞口,執鞭端坐石上。一天,兩天,若干天過去了,惡鬼被死死地困在洞裡,為民除害的縣令於子仁也坐化在石上。

後來,百姓念其恩德,聚資在於子仁的坐化處建了一座廟,塑了金身,尊於子仁為“方山爺”。建廟之初,正殿內有兩尊塑像,其中一尊為木製的,體內設有機關,可以起坐。百姓遇到什麼大事,就將木製的塑像抬到山下供奉。當地有一句歇後語,叫“方山爺趕邊下——一溜下碴”。可見方山爺真的能夠下山。文化大革命前,部隊在山上施工打坑道,戰士們就住在正殿。那年夏天,一個戰士掛蚊帳時,不小心碰到方山爺身上,結果方山爺呼地站了起來。在場的官兵不知內情,可把戰士給嚇壞了。那時廟裡還有和尚,聞訊趕來,按動機關,方山爺這才坐下。可惜這一文物,已毀於十年浩劫之中。

時至今日,每逢古歷四月初八(據說是方山爺的生日)和六月二十七日這兩天的香火廟會,方圓幾十里的香客遊人還會帶著香火供品,紛紛到方山來,虔誠地祭奠這位降妖伏魔為民除害的方山爺。或祈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或求人財兩旺、福壽康寧,無不應驗。尤其是祈雨,更是屢試不爽。據《重修方山出巡神像記》載:“侯主方山時降妖伏魔以除民害而威靈之震疊至今赫然非為尤甚也……禱侯之雨者或三日而應或即日而應或即刻而應……”神乎其神。

方山爺的傳說由來已久,雖詳略不一,但降妖伏魔,為民除害的主要情節基本相同。1983年經原實驗國小於令珠先生整理成民間故事,始成定稿。該故事已編入《昌樂縣民間文學集成》、《昌樂縣名勝名人傳說》、昌樂縣歷史文化叢書之《昌樂民間傳說》卷,並編入《昌樂縣誌》等書,已正式出版存檔。

方山爺的傳說,為方山廟增添了神話色彩,方山廟為方山爺的傳說提供了可資流傳的依據。一個美麗的傳說,凝聚著人們的智慧,寄託著人們的嚮往。是大自然成全了人,人塑造了神,神又昭示了人。那些歷史上凡是為蒼生百姓做過好事的人,受到後人的尊敬,尊他們為神,也在情理之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