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圭德

方圭德

方圭德(一九二二)文學理論家。筆名舒蕪,本名方管,字重禹。安徽桐城人。曾任四川女子師範學院、江蘇學院副教授,南寧師範學院教授。建國後,歷任廣西省文聯研究部部長,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編審,《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編審。舒蕪因病於2009年8月18日23時許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基本信息

生平經歷

1938年向《廣西日報》副刊《南方》投稿時始用“舒蕪”的筆名。

1937年考入高中時適逢抗戰爆發,即參加抗日救亡活動,並為《桐報》主編副刊《十月》。在該刊發表第一篇作品《及時行樂》,抨擊上層人物在抗戰中醉生夢死的生活狀態。從此開始文學生涯。1940年,輟學,在湖北、四川等地農村任國小、中學教師。1944年至1949年,歷任國立女子和師範學院、江蘇學院、南京師範學院副教授、教授,進行文學、哲學的教學與研究。1945年初在胡風主編的《七月》上發表《論主觀》一文,成為一場長達5年之久的文藝論爭的主要焦點之一。這時期還創作了不少雜文,結為《掛劍集》。

1949年後任廣西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研究部長、南寧市文聯副主席、市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南寧中學校長。1952年到北京,歷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編輯室副主任、編審。1979年開始任《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編審。後致力與周作人研究,著作甚豐。

2009年8月19日晚11點10分在北京復興醫院因心臟功能衰竭逝世,享年87歲。

胡風事件

介紹

舒蕪出身於安徽桐城的書香門第,上世紀四十年代剛出道時,曾得到胡風的大力扶植,從而在文壇嶄露頭角。50年代,當時文壇一次次論戰,著名人物紛紛表態,無一倖免。在這個過程中,舒蕪把胡風寫給自己的信交了出去,並層層轉到最高領導人手中,由此,胡風被定為反革命分子,從而拉開了新中國成立以後第一場文字冤案。也正因此,舒蕪被認為是可恥的叛賣者。對舒蕪的評價和論爭,從“文革”後至今,一直沒有停止過。

懺悔

舒蕪其實曾經在《回歸五四》序言中有過正面的懺悔和直接的表述,“那么多人受到迫害,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乃至失智發狂,各式慘死,其中包括我青年時期幾乎全部的好友,特別是一貫挈我掖我教我望我的胡風,我對他們的苦難,有我應負的一份責任。”

評價

綜述

舒蕪在1955年的行為多年來一直為人所議論,視其“猶大”者有之,為其辯護者不乏其人。但他“背叛”、“出賣”、“陷害”朋友的行為,應該是不容置疑的。

他人

上海《文匯報》筆會主編劉緒源與舒蕪交往甚密,他認為在學術上舒蕪至少在三方面成績卓著。首先,解放後研究興趣主要在古典文學方面,人民文學出版社最早出版的一批古籍就是由舒蕪參與整理出版;其次,退休後更多的研究興趣轉向了對“五四”、魯迅以及周作人的研究;最後,作為一個書評家,舒蕪先生把一些評論和理論艱澀的文章寫得文筆優美,可以作為隨筆和散文來讀,他與老一輩學人季羨林、金克木等使得自五四以來開創的文體得到延續,形成了一種優美的文風,這在年輕一代中非常少見。

但有人也指出舒蕪在胡風事件中主動“反戈一擊”,永遠是其歷史的尷尬。1952年,舒蕪相繼公開發表《從頭學習〈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和《致路翎的公開信》,率先點了老朋友路翎以及呂熒的名字。胡風事件中,舒蕪因提供胡風給他的信件使勢態迅速轉向而成為人們眼中的“猶大”不被人原諒。

魯迅文學館館長孫郁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拋開胡風事件,僅從文學史的角度來評價,舒蕪應該是一位現代文學比較優秀的研究者,特別是他對魯迅、周作人的研究成績顯著,但他認為舒蕪晚年似乎並沒有深刻反省過這件往事,甚至顯得有所迴避。

自我

舒蕪晚年自己說的一句話非常到位:“我解放以前自以為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當時就為權威所否認;解放後我用毛澤東思想來衡量自己,也得到‘那的確不是馬克思主義’的結論,與權威者達成共識。解放後,我自以為學到了毛澤東思想,卻又一步一步把我學成了‘右派’,學成了‘反革命集團起義人員’,真是‘讀書越多越反動’。回來一看,原來我根本沒有學到任何馬克思主義,曾經自以為信馬克思主義並信其與‘五四’精神一致只是自作多情。馬克思主義究竟是怎樣的,我其實毫無所知。”

個人成就

著有雜文集《掛劍集》、專著《說夢錄》、《周作人概觀》。出版過專題論文集《說夢錄》(後改名《紅樓說夢》)、《周作人的是非功過》、《回歸五四》、《哀婦人》等,雜文集《持劍集》、《持劍新集》等,散文集《書與現實》、《串味讀書》、《未免有情》等;2001年在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舒蕪集》八卷。另有《舒蕪口述自傳》一種(許福蘆筆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