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裂與碎片

內容介紹近年來,收入差異以及其他方面的經濟社會差異的迅速擴大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理論家和學者們對於當前經濟社會分化的現狀和未來趨勢提出了幾種不同的說法,孫立平的“斷裂社會”觀點認為目前的分化已走向兩極分化,而陸學藝等人提出的“中產化現代社會”觀點則認定趨向於中產化的現代化社會結構正在出現:同時,李路路的“結構化”論點認為邊界日益分明的階級階層結構已然形成,而李強、李培林的“碎片化”觀點則強調分化的多元特徵而階級階層結構難以形成。 本書採用豐富的實證資料及社會分層研究方法,考查和驗證上述幾種理論觀點,總結出當前經濟社會分化的豐流態勢是多層分化的結構化趨勢,並進而預測,這一分化趨勢的未來走向,取決於社會階層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競爭和妥協,同時也取決於國家的政策導向。 長期從事社會分層、社會流動和教育社會學研究,代表論著有《中國城鎮社會流動》、《社會政治變遷與教育機會不平等》、《當代中國社會的聲望分層》、《社會群體的收入差異:兩極分化還是多層分化》、《文化水平如何影響眾的經濟收入》、《過渡時期的城鎮社會階級結構》、《社會結構變遷中的城鎮府流動》和《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的經濟分化》等。

內容介紹

近年來,收入差異以及其他方面的經濟社會差異的迅速擴大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理論家和學者們對於當前經濟社會分化的現狀和未來趨勢提出了幾種不同的說法,孫立平的“斷裂社會”觀點認為目前的分化已走向兩極分化,而陸學藝等人提出的“中產化現代社會”觀點則認定趨向於中產化的現代化社會結構正在出現:同時,李路路的“結構化”論點認為邊界日益分明的階級階層結構已然形成,而李強、李培林的“碎片化”觀點則強調分化的多元特徵而階級階層結構難以形成。本書採用豐富的實證資料及社會分層研究方法,考查和驗證上述幾種理論觀點,總結出當前經濟社會分化的豐流態勢是多層分化的結構化趨勢,並進而預測,這一分化趨勢的未來走向,取決於社會階層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競爭和妥協,同時也取決於國家的政策導向。

作者介紹

李春玲,雲南昆明人,1963年生於浙江杭州市,1998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社會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縣長研究員。長期從事社會分層、社會流動和教育社會學研究,代表論著有《中國城鎮社會流動》、《社會政治變遷與教育機會不平等》、《當代中國社會的聲望分層》、《社會群體的收入差異:兩極分化還是多層分化》、《文化水平如何影響眾的經濟收入》、《過渡時期的城鎮社會階級結構》、《社會結構變遷中的城鎮府流動》和《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的經濟分化》等。

作品目錄

前 言
第一章社會分層研究與理論的新趨勢
第一節 當代社會分層研究的主題
第二節 傳統社會分層理論的重構
第三節 新理論取向引發的爭論
第四節 社會分層過程和後果分析
第五節 後社會主義國家社會分層研究
本章小結
第二章 當前中國社會階層的劃分
第一節 當代社會階級階層劃分的主要模式
第二節 中國式的階級階層劃分理論
第三節 十大社會階層的劃分及構成
本章小結
第三章 經濟分層與社會階層的經濟地位差異
第一節 社會階層的收入差異
第二節 各階層內部收入差異
第三節 社會階層的福利待遇及就業保障差異
第四節 社會階層收入差距的年代變化
本章小結
第四章 聲望分層與社會階層的社會地位差異
第一節 職業聲望測量與各階層聲望差異
第二節 社會經濟地位指數測量與各階層社經地位差異
第三節 社會階層的自我地位評價差異
本章小結
第五章 消費分層與社會階層的消費差異
第一節 消費分層及社會階層在消費分層中的位置
第二節 社會階層的消費水平差異
第三節 社會階層的消費模式差異
本章小結
第六章 階層意識與社會態度
第一節 階層認同與階層利益意識
第二節 各階層的社會不公平感
第三節 各階層的社會滿意度和社會預期
本章小結
第七章 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l
第一節 代際流動:職業地位繼承性的強化與弱化
第二節 代內流動:階層流動潮流和階層邊界的顯現
第三節 社會流動模式的變遷:經濟改革前後比較
本章小結
第八章 社會經濟地位獲得與分化機制
第一節 教育地位獲得過程
第二節 經濟地位獲得過程
第三節 職業地位獲得過程
本章小結
第九章 當前中產階級的規模及構成
第一節 職業中產、收入中產、消費中產與主觀認同中產
第二節 綜合指標定義的中產階級
第三節 大都市中產階級
本章小結
第十章 當前中國人的社會分層意識
第一節 社會成員的區分:社會分層的意識過程
第二節 對社會區分的態度:社會分層的價值判斷
第三節 階級分析與階層分析:社會分層的意識形態
本章小結
結論:多級分層的結構化趨勢
參考文獻
附錄1 調查問卷中與十大階層劃分相關的提問
附錄2 職業分類表及階層歸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