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與斷裂-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

本書收錄了作者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表的13篇文稿。這些文章從社會學的獨特視角出發,圍繞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對改革開放20年業中國社會生活發生的一系列變化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從經濟的、歷史的、比較的角度詮釋了國家、民間統治精英和民眾的關係,以及農民工流動、社會穩定,市場轉型等當今中國近切需要澄清和解決的問題。

基本信息

目錄

基本資料

圖書簡介

書中目錄

作者簡介

基本資料

作者: 孫立平

封面封面

出版社: 清華大學出版社

書號: 9787302086123

發行時間: 2004年07月

圖書簡介

本書收錄了作者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表的13篇文稿。這些文章從社會學的獨特視角出發,圍繞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對改革開放20年業中國社會生活發生的一系列變化進行了系統的分析。這些文章指出:改革以來中國社會變遷意義最重大、最引人注目之處就是結構的劇烈、持續、深刻的變化。作者用“轉型與斷裂” 的概念來表明目前現象及其背後的原因,表明20世紀90年代後的中國社會是一個不同以往、有著自已特徵的社會。從經濟的、歷史的、比較的角度詮釋了國家、民間統治精英和民眾的關係,以及農民工流動、社會穩定,市場轉型等當今中國近切需要澄清和解決的問題。

書中目錄

序言:邁向轉型社會學
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
中國國家與社會
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
行政性整合與契約性整合
組織與單位制
身份類別劃分與社會流動
區域格局與區域關係
社會結構轉型:中近期的趨勢與問題
導言
前提與背景
社會力量的重組:中產階級還是兩極社會?
社會碎片化與社會自組織的發育
市場轉型過程中所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和可能的危機
社會重建:結構、制度、組織
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社會結構演變的新趨勢
一個新的社會的出現
形塑90年代中期以來新社會的三個基本背景
資源積聚背景下的兩極社會的形成
社會結構的斷裂:階層與城鄉關係
社會生活“西西里化”與新的秩序
斷裂社會中的社會抗拒和社會動盪
斷裂社會中的政府與秩序
改革以來中國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演變
改革前提國家一強社會模式的形成
改革過程中中國國家與社會間的結構分化
國家與社會新的結合
進一步的討論與結論
改革前後中國國家、民間統治精英及民眾間互動關係的演變
“單位制”及其變遷
“關係”、社會關係與社會結構
90年代以來貧富差距的幾個新特徵
總體性資本與轉型期精英形成
社會轉型與農民工流動
內需不足的社會學分析
機制與邏輯:關於中國社會穩定的研究
邁向對市場轉型實踐過程的分析

作者簡介

立平,男,遼寧省人,1955年5月7日出生。1978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學習,1981年入南開大學社會學專業班學習。1982年留北京大學社會學系任教。2000年1月調入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任教授。
在20世紀80年代,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現代化。曾出版《社會現代化》、《走向現代之路》、《發展的反省與探索》等著作。進入90年代之後,研究的方向逐步轉向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相繼發表《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合作)、《改革前後中國國家、民間統治精英和民眾互動關係的演變》等論文,並提出了 “總體性社會”、“總體性資本”、“自由流動資源”與“自由活動空間”等重要概念和理論。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轉型社會學。主持大型研究計畫“20世紀下半期中國農村社會變遷口述資料收集與研究”、“當代中國農村中國家與農民關係研究”和“從單位制到社區制”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