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秋夜寄諸弟

新秋夜寄諸弟

《新秋夜寄諸弟》是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詩作,它表現出了一位憂國憂民的政府官員的矛盾心情,詩文內容由恩弟至優民,由家事至國事,情緒沉重悽惋,令人動容。

作品原文

新秋夜寄諸弟

兩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

高梧一葉下,空齋 歸思多。

方用 憂人瘼 ,況自抱微痾 。

無將別來近,顏鬢已蹉跎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星河:銀河。

②空齋:蕭條的居室。

③用:因為。

④人瘼(mò):即民瘼,民生疾苦。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諱而改。

⑤微疴:小病。

⑥顏鬢:容顏,鬢髮。

⑦蹉跎:虛度年華,指衰老。

白話譯文

相隔兩地都是秋天的夜晚,在這晚上,能與諸弟共望的,只有天上星河而已。高高梧桐樹飄落一片枯葉,獨坐在空空的書齋里,思念著故鄉親人。朝廷對我剛剛委以重任,我生怕不能為解除人民的災難和憂患,況且本來自己的身體就不太好。雖然十分思念諸弟,但畢竟分別時間不算太久,還是不要過於在意這短期的分別,以致顏鬢蒼老,歲月失時。

創作背景

《新秋夜寄諸弟》作於公元783年(唐建中四年),當時韋應物四十七歲,這年初夏,詩人由比部員外郎升任滁州刺史。詩人籍貫長安,原來又在中央任職,所以常和諸弟棲游共處;今雖升遷,但遠在外郡,因而秋來十分思念諸弟,感秋而有此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二句言新秋,但從中已流露思弟之苦:“兩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這兩句,“俱秋夕”的“俱”字,從兩地落筆,點出與弟相思難會之苦;而秋風蕭索之夕,更從季候中烘襯出一層悲涼之色。“共星河”的“共”字,反襯出除“星河”而外,其他別無可共。從而使人由今夕而想到已往。昔日在京,家庭歡聚,同桌共餐,攜手同游,文津共渡,詩文同賞,無話不論,何等歡欣;而今“共望”的,卻只“星河”在天。一個“共”字,反襯出詩人極其寂寞之感,透出詩人極其憶昔之情。

如果說首二句,把兄弟的相思和思歸之心還暗藏於字面之後,那么,次二句的這種感情表現得就更加明顯了:“高梧一葉下,空齋歸思多。”俗話說“一葉落而知天下秋”這高大的梧桐樹上,秋風偶吹黃葉落地,便引起詩人無限的思歸之情。“高梧”對“空齋”,雖是衙署中實有之景,卻正契合著詩人心境空寂的情愫;“一葉下”對“秋思多”,表面是因果關係的對仗,好像因“葉下”而生“歸思”之想,而實則是因“歸思多”才更注意了節候的變化,由此襯出詩人思念諸弟之殷切。

念弟思歸畢竟是個人小事,從政愛民才是職責大事。作為清正的官吏,詩人在這一點上是看得很清楚的。因而接下去寫道“方用憂民瘼,況自抱微痾。”為遞進之語,為尾聯內容轉折作鋪墊。“無將別來近,顏鬢已蹉跎。”兩句的言下之意是一定要好好從政愛民,切不可因思念諸弟而使歲月蹉跎。勸勉自己不要因念諸弟而變得蒼老,正說明思弟情深,難於忘懷。

這首詩語言淺近,感情深摯,詩人能把個人小事置於從政大事之下,體現了一位清正官吏應有的思想品格。詩雖是古體,但有些詩句卻清麗而又對仗工穩,情深而又不獨溺於己情,表現了詩人嫻熟的寫作技巧。

名家點評

錢文輝:“詩以五律格調寫古體,對仗清麗自然,不講聲韻格律,披露胸襟,抒發憂傷,樸實誠懇,淡雅澄靜。”

作者簡介

新秋夜寄諸弟 新秋夜寄諸弟

韋應物(737~792或793)唐代詩人。長安(今陝西西安)人。15歲起以三衛郎為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游幸。早年豪縱不羈,橫行鄉里,鄉人苦之。安史之亂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少食寡慾,常“焚香掃地而坐”。代宗廣德至德宗貞元間,先後為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鄂縣令、比部員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蘇州刺史。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詩人,與王維、孟浩然、柳宗元並稱“王孟韋柳”。其山水詩景致優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2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